日期:2012-07-17 22:53:39
30年代时,IBM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用设备公司之一,业务遍及欧洲市场,尤其是德国。德国是IBM仅次于美国本土的第二大市场,IBM在德国的柏林和辛德尔芬根都开设了工厂。然而正是与德国的密切关系,成了沃森人生中的最大污点。
1937年,刚刚当选国际商会(ICC)主席的沃森在柏林就职。希特勒的亲自接见了沃森,并授予他“德国之鹰与星”十字勋章。宣传部长戈培尔、空军司令戈林这些臭名昭著的纳粹头子也热情地款待了沃森。当时欧洲已是阴云密布,战事一触即发,然而沃森却被“热情”的德国人蒙蔽的双眼。他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本土到处宣扬 “世界贸易可以带来世界和平”,声称德国已向国际商会保证不会发动战争,大家无需杞人忧天。沃森不知道的是,纳粹德国之所以如此高规格地款待他这个“盟友”,除了他ICC主席的身份外,真正的原因是在于德国太需要IBM的设备了。尤其是在德国的人口普查工作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的IBM“穿孔卡片机”。
众所周知的是,德国人口普查最终目的,是为了实施其族迫害政策。纳粹分子利用IBM的穿孔卡片,详细记录了德国及其后几乎整个欧洲的犹太人的详细资料,包括每个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族史、健康状况、宗教信仰、技术专长等等,以便于对其进行分类对待:或监禁、或奴役、或杀害。虽然只是IBM的产品,而不是沃森或IBM公司本身参与到这场大屠杀当中,但正如《IBM与大屠杀》一书的作者爱德恩.布莱克所说的:这场大屠杀不管有没有IBM都会发生,但是如果没有IBM,犹太人被屠杀人数不会如此庞大。IBM的科技巨幅提升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数量、速度及效率。
作为一名商人,沃森在政治上确实“太傻太天真”,他接受了敌对国家的荣誉勋章,发表过美化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的不当言论,他不相信战争会最终降临,不相信或不愿相信IBM或沦为大屠杀的帮凶。不过,当年跟德国大做生意的远不止IBM 一家,标准石油、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甚至高露洁、贵格麦片等公司都是当时德国的重要生意伙伴。在商言商,快速崛起的德国市场每年可都为IBM带来滚滚财源,还真的是欲断难断啊。但不管怎样,被指责为利欲熏心的沃森在美国对德宣战后,还是自觉地割断了与纳粹德国的联系,退还了十字勋章。国家利益毕竟还是大于商业利益,战时IBM为军队大量制造了从机枪到防毒面具等30多种军需品,两个儿子也加入了军队,总算是拨乱反正了。
关于沃森的“太傻太天真”,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闻。说是沃森在ENIAC刚问世时,曾断言全世界对电子计算机的需求不会超过5台。这一传闻使得沃森被形容为一个保守、落后、愚昧的老派企业家。但追根索源,没有任何证据——包括有关于IBM和沃森的新闻报导、会议记录、演讲、信件等等——表明沃森曾说过类似的话。相反,早在ENIAC问世前,沃森倒是真金白银地资助过计算机的研发工作。
(137)
日期:2012-07-18 22:30:22
1939年,当电子计算机还只是阿塔纳索夫的一纸设计图时,沃森就曾出巨资赞助哈佛大学进行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包括共同研制全自动化循序控制计算机(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 Calculator,缩写为ASCC)。而在哈佛方面负责这一项目的,是刚刚在哈费取得博士学位的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
在本文的众多数学英雄中,艾肯绝对是大器晚成的一位了。同样是生于1900年,特曼24岁就取得博士学位,37岁就成为斯坦福电子工程系的主任,而艾肯则是直到39岁才取得了博士学位。当然,这并非因为艾肯读书不用功经常留级所致,而是出身于单亲家庭的他家境贫寒,年纪轻轻就得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三天读书两天打工的,这才一直耽误到快40岁了才博士毕业。
艾肯之所以与计算机扯上关系,也是因为做博士论文时烦透了那些枯燥冗长的计算。193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自动计算机建议》(Proposed Automatic Calculating Machine),提出了关于自动程控计算机的设计思想。艾肯曾希望哈佛能够支持他的计算机研究,但遭到校方的拒绝。反倒是哈佛商学院泰迪.布朗(Ted Brown)教授欣赏他的远见和胆识,主动为其约见了IBM的沃森。沃森虽然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但他深知资助此项研究,对提升IBM以及他本人的名望大有帮助。1939年3月,沃森与哈佛正式签订了合作制造ASCC计算机的合同,并派出4名资深工程师,协助艾肯的研制工作。
然而开工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了。艾肯应征入伍,成为海军水雷学校的一名教官,Mark I的研制工作亦只好暂时搁置。直至一个偶然的机会,海军某高层得知艾肯正与IBM合作研制计算机的消息,决定插上一脚,由海军出资1/3,参与到此项目中去。于是ASCC就成为哈佛、IBM与美国海军三方的合作项目,艾肯同时也被委任为海军计算机项目负责人,由水雷学校调回哈佛全力负责ASCC的研制工作。
1944年2月,ASCC的主要部件由IBM运抵哈佛大学,同年5月完成安装,ASCC亦被正式定名为“哈佛MarkⅠ”。“MarkⅠ”不是电子计算机,而是一台通用电磁式计算机。它采用了3000多个电机驱动的继电器,长近16米,高2.4米,重达5吨。在ENIAC问世前,这算得上是当时最为巨型的计算机了。由于IBM参与了设计制造,因此在Mark I中使用了许多IBM生产的机电式部件,包括负责数据和程序输入的穿孔卡片机。
1944年8月,有着浓浓IBM印记的“MarkⅠ”正式对外发布。沃森兴致勃勃地前往哈佛大学出席发布会,本以为这是一个在众多媒体面前大出风头的机会,怎料艾肯在会上的致词竟然只字不提沃森及IBM的贡献。沃森暴怒了,当场就与性格同样火爆的艾肯撕破脸面。小沃森后来回忆起当天的场面,仍心有余悸地说:如果当时父亲和艾肯手上都拿着一把手枪的话,他们肯定会同归于尽的。
(138)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