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提到的这些政策,特别是深圳的两个政策,土地转让费和房地产预售,再一次说明了香港对于内地房地产发展的影响,与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之所以能够推出这些政策,基本上都是受到香港的影响,之后又将这些政策与理念推广到全国。
1984年倒是没有太多针对房地产的政策,但有一些事情值得大家记住:
第一,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决定设立海南行政区,10月1日海南行政区(此时还不叫海南省)正式成立。海南独立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
第二,今天很多在房地产界翻云覆雨的房产大鳄们,万科、招商、保利、天鸿都诞生在这一年,而王石、任志强、潘石屹这些后来的大腕们都跟1984年休戚相关。
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很多今天的知名企业都肇始于1984年,我这里只是提到了房地产的企业,其实还有很多其它行业的企业也都建立在这一年,后来知名的企业家中,很多也是在这一年下海的。
由于缺乏这段时间的详细资料,我很难准确解释这一原因。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国家政策对于私营经济控制的放松,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1984年之后几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甚至出现过热,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是也是中国经济开始走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而1984年恰恰是这一轮经济热潮的开端。
年纪大一点的人,对于1985年到1989年这段时间,应该还有所记忆,这段时间经历了建国以后第一次比较大的通货膨胀。在此之前也有过两次通货膨胀,分别是在1961年和1980年,但是这两次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都不长,很快就平息下去了,1961年平息通货膨胀的方式尤其值得一提,陈云采用的“伊拉克蜜枣”法堪称神来之笔。
可是1985年的通货膨胀,却持续了长达五年,这五年的通货膨胀分别是8.8%、6.0%、7.3%、18.5%、17.8%。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年的高通货膨胀是1989年那次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通货膨胀过高,所以这几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一直是紧缩措,在房地产政策上,85年到89年之间,政策目标也以防止过度发展商品住宅,加强住宅建设的计划管理为主。
但相比整个中国经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是领先的,在房地产改革上,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深圳进行了第一次土地拍卖,算是一次标志性的时间。一年之后,后来房地产界的第一大佬-万科以黑马姿态杀入房地产界,以2000万的高价拿到了他们的第一块地,之后他们一路攻城掠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还是海南正式挂牌成为海南省的时间,而且随后就被整体划为经济特区。后来房地产界的重要人物-万通六君子,冯伦、潘石屹、易小迪、王功权、刘军、王启富也是在这一年到海南岛开始他们的事业的。
1989年之后,通货膨胀虽然是控制住了,但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加上89年的风波,使得人们在是否继续深化改革的问题上,曾经一度动摇,或许大家还记得,当时主流的宣传,已经不是经济建设,而是防止“和平演变”。之所以经济改革没有停止,要归功于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一举确定了政策方向的大基调,这才使中国经济在九十年代之后,进入了又一轮热潮。
伴随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在1992年也进入了一轮热潮,今天大多数人都以为1992年的房地产过热只是发生在海南,其实这一次的房地产热是全国性的,只是因为当年还在实行福利分房,商品房没有像今天这样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而海南由于建省不久,基础建设的规模较大,再加上媒体的渲染,人们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海南岛了。
通过数据我们能够清楚看到这一次房地产泡沫的疯狂。1992年年初,中国房地产公司的数量是3000多家,可是到了年底,这个数字猛增到12000多家,到1993年底,更是增至3万多家。199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是4288万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了40%,销售额则达到440亿元,比1991年增加了80%。
政府对于房地产业的重视直接推动这一轮房地产泡沫, 1992年6月, 建国以来首次全国房地产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同年9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经验交流会议在珠海召开, 10 月又召开了地产工作会议,这一系列事件,足见政府对于房地产业的重视,而政府政策的导向,也是极力鼓励房地产的发展的。而房地产业的高额回报利润, 促使了众多的部门、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投入房地产开发市场。
回头来看这一次房地产泡沫,与当时宏观经济的表现直接相关。由于邓小平的南巡彻底扭转了当时的政策导向,中国经济再一次快速增长,但是这也造成了宏观经济迅速走向过热,而房地产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不过,伴随着经济过热,中国也进入了建国后第二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这一轮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持续到1995年,这三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是13.2%、21.7%、14.8%。
最近一段时间,有人开始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炒的沸沸扬扬,其实在1993年,这个事情就真实的发生过。在1993年中央宣布,所有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翻番,这可不是宣传,而是真的马上就实施了。结果就是93年到95年之间的高速通货膨胀。
其实要想增加老百姓的真实收入,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第二是通过转移收入,将政府收入和富人收入转移到普通百姓手中。在经济步入正规之后,生产力水平的增长基本上是一定的,要想大幅度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就只能是将政府和富人的收入转移给老百姓。如果既不想减少任何人和机构的收入,又要给老百姓增加收入,就只能是印钞票了,结果就是高速通货膨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1993年是前车之鉴。
回头来看,1993年的“收入倍增计划”可能是当时高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通货膨胀全面爆发之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也从刺激经济发展迅速转入紧缩政策。相比以前,这一次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开始用西方经济学的手段来调整经济,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利率杠杆和货币政策,这就是当年广泛宣传的“软着陆”。
说是软着陆,可是政策手段可是很厉害的,存款利率最高曾经涨到 12%左右,五年期以上长期储蓄还可以再得到12%左右的保值利息,这就意味着长期存款利率几乎可以达到25%,这在全世界都是闻所未闻的。今天的年轻人们,都已经习惯了中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低利率,可能没有意识到,中国也是有过高利率时代的。
除了利率政策,针对过热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则有专门对策。对于股票市场,主要手段有涨停板、T+1和提高交易税。针对房地产市场,则在1993年6月发布6号文件,规定由建设部牵头,对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进行全面检查,重点包括:1. 对注册资金虚假、没有开发能力的公司,吊销营业执照;2. 银行和土地管理部门不得开办房地产公司,已经开办的要限期脱钩;3. 坚决制止炒房地产牟取暴利的行为;4. 凡购地后一年内投入的开发资金不足购地费25%的,收回土地;5. 未完成开发投资总额20%以上的,不得转让。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就是钞票印的太多了,在如此严厉的政策之下,货币开始被回笼,通胀消失,中国的经济也迅速从高速增长走向萧条,根据当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经济增长率从11%回落到了8%以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