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8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真是天大的喜讯,因为这意味着曾国藩以后可以不受限制地对江南数省的军事力量进行调动。攻克江宁的辉煌战绩,离他越来越近了。所以,接到任命书后,他便给咸丰帝写了一份感激涕零的“谢恩折”。
  领导升官了,作为下属自然要去庆贺一番,当然李鸿章内心也乐开了花,因为他是曾国藩的人,只有曾国藩手里握有更大的权力,他才会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说不准哪一天,鸿运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日期:2012-05-22 15:05:55
  32.一意孤行要不得
  都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话不假。

  曾国藩拥有了实权后,有些忘乎所以了,尾巴不自觉地开始翘了起来。当骄傲的情绪充斥在曾国藩的胸膛时,他的一些决策就会发生偏颇,灾难就会降临到湘军头上。
  安庆是皖南第一要冲,若要攻下金陵,就要切断安庆这一要冲。所以,在湘军上下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围困安庆。
  于是,曾国藩命令曾国荃率15000人马主攻安庆城。多隆阿、李续宜率兵20000驻扎在安庆与桐城之间,作为后援机动部队待命出击。胡林翼带领17000人马在潜山一带战斗,可退可进。彭玉麟、杨载福控制长江江面,为陆军提供火炮支援。围困安庆的战争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这场战争的总指挥当然是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接下来的问题是该把总指挥部设在哪里?
  曾国藩仔细考查了皖南一带的地形后,看上了一个地方——祁门。在思索了很久以后,他决定把总指挥部设在祁门。
  祁门是安徽的一个县城,处在丛山包围之中,一条官道从县城穿过,东连休宁、徽州,南连江西景德镇。此外,祁门是三省交会的地方,贯通三省全局,还有大山护佑营盘,易于隐蔽。
  当曾国藩提出将要把祁门作为总督衙门时,众将觉得不可思议,李鸿章也因为恩师曾国藩的这一决策大跌眼镜。
  “祁门交通闭塞,物产贫乏,一旦太平军堵住出山的路口,就只能做瓮中之鳖,跑也跑不掉。”

  “片面之词,你怎么就不说祁门是三省交会之地,贯通三省全局,四周群山环绕,利于隐蔽呢?”
  “但祁门类似于釜底,是凶险之地呀。”
  “好了,不要说了,我自有分寸。”
  曾国藩的固执己见堵住了众人的嘴巴,他决定带一万两千人马进驻祁门。
  日期:2012-05-23 12:44:16

  33.
  当曾国藩带着大队人马到达祁门后,他便后悔了,因为这里果然正处在“釜底”,四周都是大山,除了那条通往景德镇和徽州的大道外,只剩下通向边上两个小镇的一条羊肠小道,而城前的小河河水很浅,根本无法运输军需物品。所以,一旦太平军把大道封死后,湘军就成了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肉了。
  看到主帅后悔的样子,李鸿章又进言撤离此地。
  曾国藩却觉得这件事又不会死人,何必这么夸张,如果撤离祁门,自己两江总督至高无上的威严必将受到损害,他不打算走回头路,决定冒险一搏。
  虽然是赌,但曾国藩还是想胜算大一些,于是,他开始为祁门的安危做精细的部署。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要保证祁门安全,关键是保卫好祁门东面的徽州,如果徽州不出事的话,祁门也就安全了。
  如此重任,该交给谁呢?眼下正是用兵的关键时刻,曾国藩左思右想,还真找不出什么合适的人选来。最后,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平江勇统领李元度。
  李元度虽然是文人出身,但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曾国藩在江西处于困境时,李元度的平江勇简直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虽然李元度对曾国藩忠贞不渝,但他的军事能力很差,相对来说,部队的战斗力比较低下。只怕他担当不起如此重任,可眼下实在再调不出其他人了。

  无奈,曾国藩只好命令李元度带着六千平江勇赶赴徽州。可见,他把很大一部分希望都寄托到了李元度身上。
  曾国藩的这种一意孤行会有好的结果吗?这个暂且不说,还有一件烦心事让曾国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就是是否北上“勤王”。
  日期:2012-05-28 09:50:25
  34.拒绝北上“勤王”
  原来,自从1856年10月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场战争便断断续续延续了4年。到1860年8月扩大战争,将战火燃烧到京、津地区。9月,接连打败清朝军队,逼到了北京城下。
  这还了得,惊惶失措的咸丰帝留下恭亲王奕䜣在京应付局面,自己则带着嫔妃和大臣等一干人马逃往热河。

  在逃亡的路上,咸丰帝越想越来气,这是什么世道,内有太平军搅得人不得安心,外有列强欺辱,如今被赶得都快无路可逃了。
  于是,在逃跑途中发布谕令,让各地督抚派兵“勤王”。第一道谕令就是发给曾国藩的,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严令曾国藩派兵驰援京畿。
  可见,在咸丰帝眼中,关键时刻,曾国藩还是一员靠得住的大员。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是件很美的事情,可曾国藩完全没有沾沾自喜的心情,反而是雪上加霜。因为现在他连自己的屁股都擦不干净,哪里还有余力北上“勤王”。
  此时的祁门虽然名义上是“大营”,实际上异常空虚,身边只有三千军队可以一战。如果有大批太平军来攻,恐怕就会遭受灭顶之灾。放眼四望,能守祁门大营的只有鲍超一军了。但咸丰帝点名要湘军的鲍超率军入京勤王。无兵可发的曾国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也许,你会说还是先保自己的命要紧,皇帝老儿先撂一边吧。可话说回来了,如果皇帝遭遇不测,曾国藩将会背个不忠的骂名,遗臭万年。再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皇上蒙难之际,湘军如果不“勤王”,还要湘军有什么用?
  左右为难的曾国藩只好征求幕僚的意见,可那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拿出两全齐美的办法,这些幕僚平时咋咋呼呼的,一到关键时刻就都成了哑巴。

  日期:2012-05-28 10:18:42
  35.
  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李鸿章就是在这种危机时刻,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出现在祁门大营的,而且我语出惊人。
  “没有必要北上勤王。”
  在皇上为难的时刻,置皇上的安危于不顾,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这种臣子真该乱箭射死。但曾国藩在震惊之余,对李鸿章的言论却很感兴趣。
  “为什么这样说?”

  “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华大地,只不过是想从我大清讨点好处罢了。大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洋人孤军深入,想灭我大清,无疑是痴人说梦。如今进攻京师,也不过是借战争给皇帝施加压力,多占大清的便宜罢了。再说,现在洋人已经打到了京城,如果他们有心捉拿皇帝,几天之内便可到达热河。等我们从数千里之外的安徽赶到京城去‘勤王’,黄花菜都凉了。”

  李鸿章新鲜、独特的分析让曾国藩的心里一下子亮堂了许多。
  “但是,皇帝下旨要湘军北援,我们总得有所表示吧?”
  “皇帝留恭亲王在京和洋人讲和,恭亲王的办事能力很强,应该不会出大乱子。我们只要认准一个字‘拖’便可以了。”
  于是,曾国藩决定采用“拖”字战术和咸丰帝周旋,他准备上这样一个折子:“勤王“事关重大,一个鲍超远远不够,是否由曾国藩或胡林翼带兵入京。
  10月8日,曾国藩把奏折递给了咸丰帝。当然,曾国藩也做了一番北援的准备,以防皇上再令北上勤王。等了差不多一个月,在1860年10月4日,曾国藩接到了圣旨:已经和洋人达成“议和”,湘军不用北上“勤王”了。

  这下,曾国藩高兴坏了,李鸿章也因此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了。
  日期:2012-05-29 09:20:11
  36.背叛和远走
  解决了北上“勤王”的问题后,曾国藩长出了一口气,但他紧张的神经还是无法放松,因为太平军加快了进攻的步伐。
  曾国藩非常挂心徽州的安危,所以,对李元度千叮咛万嘱咐:若遇太平军攻城,只可困守城池,不可开门迎敌,只要拖住太平军,你就是功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