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6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17 10:50:11
  23.
  李鸿章一直认为太平军不是清军的对手,毕竟,清军以大清国为后盾,即使打消耗战,太平军也注定要失败。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
  1856年4月至6月,太平军分别摧毁了清军江南和江北大营,并乘胜对安徽省境内展开强大军事攻势。面对太平军的猛烈进攻,清军只认准一个字:逃。
  这种失败是李鸿章不能容忍的,难道大清的天真的要塌了?他不信这个邪,主动请缨,要夺回失去的城池,结果落得个大败而归。

  在李鸿章头上闪耀的善于用兵打仗的光环瞬间破灭了,原来他也无法扭转清军败退的大气候。
  照这样下去,大清真的危险了,李鸿章不禁忧心忡忡起来,为前途未卜的大清,也为他自己的未来。
  世间的很多事都充满了戏剧性,就在太平天国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变故让这个政权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同年9月,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爆发,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内讧。在洪秀全的指使或默许下,韦昌辉残杀杨秀清及其部属两万多人。一时间,天京城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上演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幕内讧惨剧!
  天朝人心惶惶,几乎要崩溃了。

  在这种关键时刻,石达开起兵讨韦,韦昌辉被杀。至此,天京事变才告一段落。不过,这次内讧让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人心开始涣散,军事形势逆转,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这场亘古未有的农民起义军内部自相残杀的悲剧发生后,清廷朝野上下包括我都深感意外,都觉得这是天佑大清,长毛必灭。
  乘着太平军元气大伤之际,各路清军开始展开反击。
  福济、和春等乘机督军打通庐州东南和西南的道路。李鸿章也随军参与了攻占巢县、和州和东关等战役,因功被赏加按察使衔(为正三品官)。
  在福济手下,李鸿章主要担任组织和指挥以及参谋工作,并不断获得擢升,短短两年时间就官升三级,由知府衔升到了按察使衔,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一度让李鸿章非常惬意。
  日期:2012-05-17 11:24:39
  24.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人生如天气,可以预料往往又出乎意料。刚刚还是朗朗晴天,转眼便阴云密布。
  1856年12月,皖北的战局渐渐趋于稳定后,李鸿章便请假回家为父丁忧,兵权被福济收回。本以为能过一段安定的日子,结果,太平军又杀了回来。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为了稳定局势,先是罢免了两个不得人心的兄长,接着提拔太平军中能征善战的年轻人做主将,给太平天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于是,以陈玉成、李秀成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将领又撑起了天国的一片蓝天,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创造了一个好的开端。
  1857年2月,陈玉成、李秀成协同作战,在皖北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连克桐城、舒城等地,清军依旧走着败退的老路子,就连李鸿章手下的团勇也没有逃脱被击溃的厄运。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家人一路仓皇北逃。
  同年年底,陈玉成率太平军在合肥东乡三河镇,歼灭湘军李续宾部6000多人,李续宾战死,随军的曾国华失踪。此时的我赋闲在乡,没有参与,对此只能是骂骂娘,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罢了。
  1858年7月,咸丰帝因福济抵抗太平军不力而免去了他的管职,由翁同书继任安徽巡抚督办军务。
  临阵换将本来就是军事上的大忌,再加上清军将士腐败无能,根本就没有能力和太平军相抗衡。所以,咸丰帝的这个举措根本不可能解决清军败退的问题。
  日期:2012-05-17 13:15:59
  25.

  8月,陈玉成部攻占了庐州,烧毁了李鸿章家祖传的宅院,家中所藏也被扫荡一空,只留下了满眼的残垣断壁。
  他娘的,有种就冲老子来,烧我家祖宅算什么好汉,李鸿章心里暗暗发誓要与太平军死磕到底。
  虽然想与太平军死磕,但李鸿章手里的东西却少得可怜。先说靠山,两个靠山,一个被靠死,一个被靠倒,难道是他的命太硬?怎么天下的倒霉事都让他赶上了。李鸿章只能干摇头了,他不知道下一个靠山还能找谁。
  不过,福济的倒台,让李鸿章明白了一个道理: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才能永远不倒。只有自己手里拥有真正过硬的东西,才永远不会被别人小看,也才有实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至此,李鸿章基本结束了回籍督办团练的生涯。细细算是,历时5年有余,虽然辉煌过,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就好比黄粱一梦,让他深深体会到什么叫仕途维艰。

  其实,回籍督办团练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安徽的反清形势异常高涨,在捻军和太平军的夹缝中生存比登天都难;二是历任安徽巡抚和统兵将帅都是昏庸之辈,指望他们打胜仗,还不如等待中国男足进世界杯;三是李鸿章身为儒生投笔从戎,没有足够的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又没权没钱,只是空有一腔热血。
  虽然军事上失败了,但官场上的争斗丝毫未减。福济在的时候,李鸿章好歹还过得去,如今,福济倒台了,没有了靠山的李鸿章开始被同僚排挤。在安徽,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
  我的出路在哪里?难道我的仕途就要这样被终结了吗?愁绪满怀的李鸿章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日期:2012-05-18 12:13:10
  26.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在走投无路之际,李鸿章只好离开安徽来到江西,投奔大哥李瀚章。

  李瀚章在1849年以拔贡朝考出曾氏门下,1853年署湖南善化知县,后来被在衡阳治军的曾国藩调到营中,做后勤保障工作,遇到战事,也会督队指挥。曾国藩觉得他内方正外圆通,办事周详,是个靠得住的下属。后来,湘军粮台裁撤归并到江西省局,李瀚章回籍为父守制,被留在安徽办理团防。1858年,又归到了曾国藩麾下。总的来说,曾国藩十分器重李瀚章,李瀚章也把曾国藩当做自己的大靠山。

  再看曾国藩,1853年,他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受命帮办湖南团练事宜,他决定独树一帜,改弦更张,编练一支新队伍来挽救清朝的统治。1854年2月,湘军水陆两军正式编成,并沿湘江北上抗拒太平军,逐步成为了太平军的头号劲敌。
  当得知威震一方的湘军统帅是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时,李鸿章为自己终于又找到了一个大靠山而暗自庆幸。当然,他不仅要把湘军的统帅曾国藩作为自己的靠山,还要把他作为自己仕途飞黄腾达的跳板。
  当曾国藩得知李鸿章的去向后,接连给李瀚章写了几封信,让李鸿章投奔湘军大营,这正是李鸿章求之不得的。于是,在阔别数年后,在李瀚章的引荐下,他终于再次投奔在了曾国藩麾下。
  人,一生要说很多话,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句;人,一生要走很多路,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步;人,一生会认识很多人,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个。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在于他们在关键时刻走对了一两步路,多说对了一两句话,多交对了一两个朋友而已。
  如今,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再次相遇,无疑是他人生路上最为重要的一步,他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日期:2012-05-18 13:47:48

  27.
  来到湘军大营后,李鸿章被安排在大营中做掌书记,后来又负责向朝廷拟订奏稿。一个正三品官做文案工作,真有些大材小用。不过,无功不受禄,他初来咋到,能有这样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李鸿章对此倍加珍惜。
  李鸿章的书记文案工作做得很出色,凡是他所批阅的公文、起草的书牍和奏折等,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