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懂中国——回国三个月,我对中国经济情势的新认识》
第14节作者:
dalong016 日期:2011-08-27 19:08:57
(十 的补充说明) 关于输出人民币的建议的补充说明——小议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时下,世界经济正在经受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刻洗礼,美国与欧洲信用受损,世界主要货币均有大规模超发贬值的倾向,投资者在惶恐中迷茫。对美元贬值的惶恐,导致人们本能的逃向瑞郎与日元避险,瑞士与日本为本国利益采取措施制止本国币上涨之后,资本不约而同的转向了黄金,黄金价格涨上了天,如果没有更好的突破口,涨势还将继续。信用货币竟然向传统实物货币回归,大有债务危机变成货币危机的可能。当此时,我们更需要对货币问题进行正本清源的思考,以便反思我们过去的失误,看清未来的方向。
关于货币的起源,由于年代久远,说法都很笼统,西方人的解释有:1 政府或者牛人的发明创造, 2 为了便于交换,3为了保存财富;中国古代认为是:1 先圣制币, 2 于商品流通中自然产生。至于货币的形式,多种多样,大多是主流商品。在中国,关于货币的起源,虽无定论,但有公论,一般认为,贝壳是最早的货币形式,证据包括古代汉字中贝字作为与财富金钱有关的汉字的部首,一些古籍的记述,还有考古学发现的大量古代社会遗留的贝壳和仿币,以及近代一些落后地区的贝币流通情况。关于贝币的流通形态,多认为是局限于腹足纲宝贝科的贝壳,中间可磨出孔,穿成串,以“朋”为计量单位,十贝为一朋。
虽然公论如此,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对于贝币的流通形态与原因,总有很多的疑问,比如:
华夏文明是起源于内陆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的农耕文明,为何选择产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稀有海贝作为通货?这种海贝的实用价值,仅有“装饰”的作用,且在内陆供给稀少,作为“富人”积聚财富的形式可以理解,但作为“通货”帮助实现商品交换实在是不理想。换作粮食,盐,农具,牲口等,就好理解得多。天然的贝壳还有花色,形状,大小的区别,如何流通?大贝壳和小贝壳的价值相等?既然贝壳的价值在于美观和稀有,那么,在壳上磨出大大的孔,是否有损价值?众多部族,大家怎么可能不约而同的都认可贝壳的价值和流通性呢?
笔者针对这些疑问,做了一些思考,本着合情合理的原则,做了一些猜想和解释,与大家分享。
近世,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对货币起源和本质的解读,大多是站在私有制确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理解,但是在货币诞生的时刻,人类社会的形态和有历史详细记载的历史阶段比,有着巨大的差异。关于货币诞生的背景,笔者认为:
1 私有制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饥饿的时候,见到美食,人都会想着吃,无论是在什么制度下,即便动物也是如此。之所以存在所谓“公有制”,是因为这种分配制度可以更好的获取食物,保障整体中的个体的生存需要,但不意味着这种制度下的分配是平均的。在群居动物中,食物的分配也是要依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获得食物的过程中的贡献实行的,说白了还是依据“实力”的差异进行差异化分配,本质上还是个体欲望主导的。食物,其实就是群居动物“劳动”得到的“财产”,分配的差异化,展示了其“私有”的一面。所以,所谓“公有制”其实只是一种折中,甚至是伪命题。跟“生产资料”也没啥关系,即便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框架下,也得实行“按劳分配”,这种分配也是差异化的,归个人所有的,受法律保护的,那么用这种“所得”,能不能合法的买一把锄头呢?能不能种个土豆呢?如果能,就是私有制,如果不能,就是人为限制生产发展。所以,所谓“公有制”,只有在不“公”则无法保证群体延续的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和“物质极大丰富”,所有商品的价格边际递减到零的情况下,即共产主义,才能存在。两者都是理论上的极限,生产力水平越远离极限,则人类社会的私有化的倾向越强。
2 商品的交换,不一定需要职业的分工,同样的狩猎,兔子和山羊之间也可以交换,骨髓和蹄筋之间也可以交换。
所以,货币诞生的时代,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跨度要比我们之前想象的大得多。当时人类可能还处于原始社会,以部落为单位群居,分工不严格,没有形成量化的价值理念,不识数,无文字。
商品的交换,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在同一时空点,交易双方在需求上互相认可的,物物即时交易。在人类生产出了超出生存所需的食物之后,这种交易会越来越普遍。而这种即时的物物交易是不需要货币的。只有在物物交换不能在同一时空点实现时,才有了对货币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一定要等到商品种类丰富,人类需求多样化以后,因为即便是同一职业产品单一的情况下,产品的产出,也有运气和时节等原因造成的时空上的不均,比如同样的种粮,低处的可能由于涝灾歉收,需要向在高处种粮的人要粮糊口,高处种粮灌溉不方便,旱灾时容易歉收,届时则需向低处种粮的人要粮糊口,如果这种交易可以实行,则两人无论旱涝均可保证不挨饿,如果产量超出其消费需求,多余的粮食也无实际价值,所以,至少在挨饿几次后,只要两人之间没有交流障碍,熟人之间这种非同一时空点的物物交换,也是可以实现的,也是符合其“公有制”互助分享的传统的。但这种交易除了双方的意愿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届时兑现。那个时候,人类没有文字,不会记账打欠条,充其量只能结绳记事。所以,笔者认为,货币最早诞生于这种非同一时空点的商品交换时的信用契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