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未来之路》
第9节

作者: rodbin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成立于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的威瑟尔银行,最初是为了解决商家在荷兰遇到的多种货币流通的实际问题而设立,由于当时荷兰是世界贸易中心,许多地方的商人都来荷兰做生意,但是由于各地货币制造厂家、形式不同和多个国家货币汇聚于此,汇兑不方便。威瑟尔银行首创了一种快捷的结算方式,允许商家自行选定一种标准货币的账户,利用支票账户和直接转账或过户。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业交易,不需要涉及现实的有形货币。一个商人要付款给另一位商人,只需要安排他在银行的账户进行扣款并相应地记入对方的账户。但是这个银行出现了支票这一新东西,在前面我们分析过支票本身是不需要劳动就能产生的,只有支票所对应的黄金白银货币才是劳动果实,支票如果不进入交易系统与大众的劳动成果进行交换它还不是货币,但是由于支票携带方便,逐渐成为了支付的主要方式。当然,在当时大家包括银行家自己也没有发现这一可以利用的系统漏洞。这个系统的限制只是要求威瑟尔银行保持存款与贵金属、货币储备的比率接近百分之百。直到1760年,该银行的存款余额不到1 900万弗洛林金币,而其金属货币储备超过1 600万。因此,当时发生银行挤兑是不可能的。

  但是,1656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的瑞典央行,也是为了方便贸易支付,但是它在开他的银行系统支票时却打破了支票数量与贵金属货币储备的比率接近百分之百的界限,让超过其持有贵金属货币面额总量的支票进入了流通系统,准确的说是让非劳动成果的支票进入了大众劳动成果的交易世界,那就类似于抢劫或欺骗;但是,后来社会发展了,却把超过贵金属货币拥有量部分而发行的支票或收据称作存款准备金率;尽管货币多发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说明社会发展需要这部分东西,但是你不能私有的银行系统据为己有!?

  到1694年伦敦建立了英格兰银行,它为了摆脱超发支票无贵金属货币为锚的困境,引入了强大的政府作为支撑,利用政府强大的军事和信用权利作为保障,以国债为抵押发行货币——也就是在当时条件下与黄金等贵金属在老百姓心中地位相等的银行支票或收据。按理说政府发行债券银行购买,其实实际情况如果采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支付手段,而不加入支票或收据,当时应该是政府也没有钱,银行也没有钱。但是英格兰银行它在支票和收据这一套机制作用下,采用国债作抵押银行购买的方式,政府和银行同时变出了钱,合伙唱了一出双簧。不过按照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后果就是政府拿去了基础货币这一部分的财富,而银行系统却拿走了我们常说的货币乘数变现出来的这个大部分的财富。当然,在这个时候大部分的央行储备还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只是后来逐渐加入了国债。

  1939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为了走出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发布行政命令宣布:为了稳定经济,停止银行的黄金兑换。在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停止银行黄金兑换就意味着,以前以劳动成果为等价贸易交换法则的破产,代之以在交易中大量使用银行支票和黄金收据(也就是当时各国的货币)这种不需要付出劳动的东西进入了世界的交换市场。当然,这从积极方面来讲可以摆脱对贵金属的依赖,可以大大促进当时的工业发展。但是反过来说,在当时银行业全部私有的条件下,这种货币乘数凭空变出来的货币都进入私有银行系统的腰包。我们看到政府发行或者说叫印刷最初的美元货币,这部分是政府拿走去干公共事业了,但是在这部分基础货币上膨胀出的绝大部分以信贷形式出现的货币量却进入了私有银行集团的腰包。

  日期:2011-03-15 18:27:52
  上面是世界范围内的近现代银行发展的大致过程,下面我们看看中国的银行业历史。
  一 信用的发生
  信用就是借贷行为。早期的信用形式是实物和货币的借贷。借贷行为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它的产生有两个条件:(1)有了私有财产;(2)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贫穷的氏族因某种需要,向富裕的氏族借贷,信用就发生了。可见信用早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它的发生并不以货币存在为前提,其历史早于货币。
  最初的借贷是实物借贷,粮食、农具等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食物借贷有很多局限,要受贷出对象、实物种类、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借贷突破了实物借贷的局限,对借方来说,他可以用货币购买所需要的实物;对于贷方来说,货币既可作为财富储藏,又可用于购买另外的物品。所以,货币产生以后,借贷扩大了,货币借贷成为早期信用的另一种形式。

  泉府是周朝时的国家财政金融机关,泉府的赊贷是中国最早的政府信用,因此泉府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初具有银行功能的组织结构。
  二两汉的放款市场
  两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而且主要是由私人办理。汉代放款的人,有商人、地方、王公贵族,还有子钱家。子钱家是专门从事放款收息的人,实际同商人、地主、王侯一样,都是高利贷者。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结合,是封建经济条件下私人信用的特点。放款的对象,除了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外,也有王公贵族、官僚地主,甚至有朝庭重臣。贵族官僚借债是为了维持其奢侈淫靡的生活;朝庭借债是因财政不济急需。

  私人信用以外,汉政府也曾提供过国家信用,但似乎规模不大。汉武帝曾派人出访各地,对无力谋生的人发放贷款,用于购买种子、农具等,无息或低息,国家要收回。
  三典质的产生
  典质是产生于南北朝的专门经营放款的金融机构。典质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南北朝时,佛教深得统治阶级的信仰,寺庙遍布全国。寺庙因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受到免役、免税等特殊优待,自帝王至平民又对寺庙大量施舍土地钱财。因此,寺庙十分富有,遂凭借其优厚的财力发放贷款,进行高利盘剥。官僚地主达官贵人也将其私蓄委托于寺庙贷放营利。所以,那时的寺庙成了办理存放款的高利贷场所。

  四唐朝信用事业的发展
  1、放款
  唐朝的放款有私人放款和政府放款。
  私人放款大致分为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供给放款的人主要是富商;中外商人都有,还有皇亲国戚和官吏,放款的对象除普通商民外,也有官吏。抵押放款除动产外,还有不动产,房屋、田地都可以抵押。办理抵押放款的机构是质库,它是一种独立的放款机构。开设质库的主要是商人、官吏、贵族,他们以此牟利。
  2、存款

  唐朝时期,商业发达,商人经常携带大量现钱到市场买卖货物,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于是便存入商店,由商店代为保管,也有存入药店或外国人开的波斯店的,这便是最早的存款和保管业务。在这些商店、药店中,有一种接近于专门办理存款业务的机构,就是寄附铺,还在柜坊。寄附铺以办理存款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这是最早的存款机构。

  由于存款业务的扩大,一种重要的信用工具产生了。这就是书贴。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它是存户向寄附铺或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上面写有付款数量、收款人姓名、出贴人姓名、出贴日期等项。
  3、汇兑
  汇兑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商业发展,铜钱携带很不方便,又因钱币缺乏,有的地方禁止钱币出境,于是便发生了汇兑的办法。
  唐朝的汇兑叫飞钱,又叫便换。唐代各道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设有进奏院,各军、使也设有办事机构,专司同中央政府的联络。商人在京出卖货物后,如果不愿或不能带现钱回家,就将钱交给本道的进奏院,进奏院开出一张票券,各持一半。商人回到本地后到相应的机关合券核对,如果无误,便可领回现款,汇兑就这样产生了。
  4、货币兑换

  兑换是金、银、钱之间的兑换。唐朝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金主要充作保值手段,白银已开始作为货币流通。因此,金、银、钱就有相互兑换的需要,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机构是金银铺。
  五典当业的发展
  典当业俗称当铺,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质库,宋朝的解质,都可称为当铺,都是一种高利贷资本,经营以物品抵押的个人放款。到了清代,典当业更加发达,1664年(康熙三年),全国有大小当铺2万多家,其中山西省有4695家,广东有2688家。当铺的业务已不限于经营抵押放款,也经营信用放款、存款和货币兑换等业务,大当铺还签发银票、钱票。经营当铺的除私人外,还有地方政府,用公款开设当铺牟利。

  六近现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