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未来之路》
第8节

作者: rodbin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世纪的盐是撒哈拉沙漠最主要的货币,被广泛应用于整个东非,人们在使用之前用舌头添一下盐块,以检验其真实性,再将其分割成小块进行交易。另外可食用的reng、可可豆、帕尔马干酪等也曾经作为货币在世界很多地区使用过。 Reng是用椰子纤维包裹的纱球状姜黄,曾被所罗门群岛用作货币。
  木质钞票。木质钞票可能会让携带者饱受痛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了重塑德国经济,木质钞票却是德国政府最富创造力的措施之一。残酷的战争让德国的经济陷入泥潭,当地政府纷纷印制应急货币充当支付工具,木头、铝箔、丝麻乃至扑克牌均成为印制钞票的材料。
  Siamese 赌博币在1820年便成为了赌局上的统一货币。这些东西在酒吧里可以轻松的花掉,直到1875年他们才被政府取缔。它可以和银币交换,并且印上图案的Siamese 赌博币更有折扣功能。在那个时候成为了某些地下现金流的主要等价物。
  因此,纵观古今中外,世界货币没有恒古不变的统一的格式和形式,只要当时的人能够接受,什么东西都可以变成货币。
  这么多的货币种类,当然用的最多时间最长的还是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这些货币当中有多少可以伪造,这些造假的方法又有那些,历史上哪些人又因此暴富?

  黄金、白银造假。最常见的,也是历史上常发生的就是将份量变得不足,或慢慢将原来足额的改轻,含金银的含量减少,面额还与原来同大小,为保证通行,不被人们怀疑,还加设了官印。像古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帝国后期政府财政紧张,银币的成色也不能保持稳定。公元前211年发行第一枚第纳尔(denarius)银币,这种银币作为罗马的主币从共和时代一直延续到帝国时代中期公元200多年,其银币接近足额。到公元200年左右,含银已经不足40%,瓦勒良(公元253-260年)早期的安东尼安银币含量为20%,为了应付与萨珊的战争支出,几年后就降为只含4%的银了,这种低含量安东尼安银币被后人称为洗银币。

  中国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钱币造假便势不可挡地出现了。那么,古代造假第一人是谁?是王莽,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篡位皇帝。有意思的是,王莽造假可不是藏着掖着,而是公然大肆作假疯狂敛财。一文钱当五十文钱使用,一个刀币稍微镀点金就当五千来用……西汉王莽当政后,不断进行货币改革,钱的面值也越来越大。“其实他是变相敛财。”指着一枚名为“大泉五十”的钱币,“大泉五十”就是把一个大钱当五十文来用,而实际上铸造这些钱所用的青铜压根不值这么多钱,分量也不足。再比方说,一个非常普通的刀币,刻上“一刀”的字样,再把两个字用金镀上,就摇身一变成了“金错刀”,在市面上就有了高达五千文的“身价”。当然,这种钱币的黄金含量远远不如五千文铜钱的价值。靠着发行这种“不足值”的货币,王莽疯狂掠夺民间财富,最终拥有了篡位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确是他这种疯狂的敛财行为却导致社会混乱,为改朝易代创造了社会条件。

  那么本身没有价值含量的纸币呢?造假方式也是层出不穷,最明显的就是多印。像宋朝时期的“交子”、元代纸币、明代纸币,还有民国时期国民党退出大陆前夕大量发行的金圆券,从1948年8月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个月左右,贬值却超过二万倍。
  那么,在这个造假的过程中谁能够捞到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能够改变重量、能够作假、发行纸币、制造信用的机构或个人。
  记住这些机构或个人。他们的徒弟在现代许多国家,携带着他们的私有银行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只是他们又拜了另外一个师傅,那就是魔术师。魔术我们知道都是假的,但是看过的人,如果不去深深的思考分析,只是凭借眼见为实,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就是那么回事。赌博知道吗?真正的高手他不是赌,他已经脱离了运气定输赢的阶段,达到了想要什么要什么的阶段,那也是一种魔术,你拥有什么好东西,如果想跟他赌,如果他真的想要,那就相当于白送。

  日期:2011-03-14 18:25:44
  第三节银行业的历史
  银行一词最早见于意大利语“BANCO”,意为椅子,因为过去在意大利的港口城市,货币兑换商是坐在这种长凳子上为来来往往的商人进行钱币兑换的。英语将这个词转化为“BANK”,原意为储钱柜。在中国,由于以“银”为通用货币,经商的店铺又称“行”,故译为“银行”。
   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当时的货币主要为金银。
  几千年前寺庙里和摆摊桌上最早的古代银行。人类最早办理存贷活动是从寺庙里开始的。古代人没有坚固的房屋、结实的柜子,人们便把财物存放在寺院里。这么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人们普遍信仰宗教,认为寺庙是不可侵犯之地,在这里盗取财物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二是寺庙实力雄厚,可以信赖,不会拖欠不还;三是寺庙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存取财物十分方便,尤其是对于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之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古代各处的庙宇大都成了钱物的存放所和出借所。寺庙起初只存放财产,财产原封不动地长期存放在那里。后来,寺庙里的教士们把财物借出去,到期后收取更多的物品作为补偿。随着金属铸币的出现,寺庙也开始存放钱币。对于保管的钱币,在达到一定数量后,便可以把一定份额的闲散钱币贷放出去。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王国的巴比伦寺庙开始经营钱币兑换,后来又同时经营钱币保管业务。在保管的初期,寺庙不仅不给保管人支付利息,还要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和手续费。当寺庙积攒了一定量的货币后,就开始从事贷放业务。放款利息大约为20%,并以复利计算。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的寺庙也开始经营钱币兑换、保管和贷放业务,其中保管业务特别发达。雅典当时的货币兑换和贷放业务最为发达,已经有了近代银行的一些特征。

  古希腊时期:“摆摊桌的钱币兑换商”。 公元前6世纪,伴随着金属货币的出现,流通货币变得多样化,古希腊的每个商业城市和圣殿都开始铸造钱币,一些金银器商、财物保管商、收税人开始尝试成为职业的钱币兑换商。由于当时很多城邦规定借贷活动不许收取利息,而雅典城邦的索隆法律对利息的限制比较少,于是这些商人就选择雅典这座重要的商业城市定居下来,专门从事货币借贷活动。开始时,这些兑换商仅仅是在古希腊广场或市场上摆放一张桌子来摆摊营业,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摆摊桌的钱币兑换商”。后来,一些兑换商业务规模越来越大,于是他们逐渐选择固定场所开设钱币兑换店铺、柜台,有个别兑换商人在当时成为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古罗马时期的“钱庄”和“包税者”。 古罗马人英勇好战,军事征服欲强,尤其以古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为典范。奥古斯都一生致力于扩建罗马,开拓疆土使得古罗马人与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的居民加强了接触。对外接触激发了他们对外通商的欲望。但通商就不得不考虑不同国家的居民之间如何进行货币兑换、怎样征收税款、怎样满足军队的后勤供给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个互助信用社所能解决的。于是古罗马人便以古希腊银行为模式,建立了私人银行和公共银行。私人银行都设立在古罗马城市广场周边的店铺里,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扩展。这些私人银行通常被称为“钱庄”,与中国古代的“钱庄”大致相同。公共银行则都分散在外地,在古罗马城设有一个中央银行。虽然在古罗马借贷利息受到限制,但在外地却是自由确定的。

  日期:2011-03-14 19:49:46
  以上为古代世界各地的银行模式,而到了17世纪初由于航海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增多,逐渐出现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型银行集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