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未来之路》
第4节

作者: rodbin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要知道,经济学的产生还不满250年,经济学时代更不过才持续40年,而人类在非洲成型后,进入亚欧大陆已经是10万年前的事情了,进入农业社会也有1万余年,我们的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超过5000年。然而,即便在如此短的历史中,经济学的负面意义,经济学时代的对人类生存环境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愈发明显,目前最明显的压力就是我们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大,我们的地球各项不可再生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个具体矛盾。我们按照经济学计算出的GDP在不断的增大,但是我们财富的载体,自然资源、环境资源、道德文化资源等却都在不堪重负,灭绝的灭绝,污染的污染,沦丧的沦丧。但是我们按照经济学动力机制,利润等指标的要求,我们的GDP等指标还必须不断扩大。

  250年的经济学历史,相当于中华文明超过5000年的历史,只是1/20,相对于人类进入欧亚大陆10万年的历史,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长的历史当中,人与自然都能够很好的相处,为何这短短的250年,自然就不堪重负了呢?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是从猿猴等进化而来,那么我们来看看猿猴们遇到这种情况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人在学会农业耕种之前,主要以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我们设想一对猿猴夫妻来到一片未曾开发的海岛森林,里面果实充沛,每天的工作就是吃果实,看好这片森林不被火烧等灾害毁灭,承担正常的运行维护工作,维持生存,由于果实很多吃不完,就会生下许多的后代,直到不够吃为止,要么有些人离开去其他地方觅食,要么生存竞争、斗争维持种群数量大致平衡。(这根据现有的动物种群生存习惯就能看到)

  猿猴在进化成人的过程中慢慢的具有了智慧。人由于具有智慧,学会了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创造财富。那么上面这片海岛森林里的人群,会开始创造其他财富,我们简单把它处理成将原来不是果树的森林改成果园,栽种能结果实的树,那么此劳动的后果就是水果供应量的增加,对应就会是种群人口的增加。当人口数量与食物量达到一定的平衡之后,还是会产生上述现象:要么有些人离开去其他地方觅食,要么生存竞争、斗争维持种群数量大致平衡。

  接下来,海岛上所有能种植果树的地方都种了果树之后,我们的突破点就不能只是种果树,让猿猴从我们人类现在的智慧中采集杂交改良品种的方式,当然也还是能够提高很大一部分的水果供应量,对应的能够增加不少的人口。当人口数量与食物量达到一定的平衡之后,还是会产生上述现象:要么有些人离开去其他地方觅食,要么生存竞争、斗争维持种群数量大致平衡。

  当然,我们可能还有很多的办法提高我们的水果产量,过程也只不过是上面的重复。
  如果不超出海岛范围,我们的水果产量最终必然有一个极限,按照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不可能超过海岛所接受的太阳能能量所折算下来的水果产量。当然,我们还可以开采地下资源,但是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这些一次性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能持续不断供应的。最终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会达到种群数量与可持续供给水果量的一个平衡。

  放大一点,在地球这个目前人类能够生存的唯一星球上,也会出现上述各种情况。最终的问题,应该还是会达到人口数量与地球的可持续供给能力的一个平衡。
  而目前我们的经济学社会运行机制,却是在鼓励大家追求更多的利润,更大的GDP。当然,它也就会带来我们现在的各种资源环境等约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我们不否认经济学带给我们的社会财富,和目前的社会进步。但是如果我们将经济学放在上面海岛发展的历程当中,我们发现只能用在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当达到或超过资源承受范围时,最终必然会导致自然回调或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包括人类整体毁灭。
  日期:2011-03-12 14:49:15
  第三节社会的动力机制(贪婪、爱、暴力等);其中各种动力机制的优缺点。
  社会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什么是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前进的动力,什么东西一直在推动着人不断的在工作,劳动,生产?
  一窝的蜜蜂,每到春暖花开,我们就会看到蜜蜂们到处勤劳的采蜜,编制蜂房的在编制蜂房,护卫的在护卫,蜂王不停的忙活着产卵,整个一个就像现代企业的流水线,我们的企业流水线是为了生产出我们需要的产品,那么这一窝的蜜蜂又为的是什么呢?对于大多数生命周期只有几十天的蜜蜂而言,是什么使他们天生的各司其职,辛勤的劳作?是生存本能,种族繁衍需要。

  蚂蚁族群跟蜜蜂族群类似。
  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族群。小斑马刚生下来基本就会吃奶,母斑马也就会为其喂奶和对其进行保护,小斑马会随着母亲和族群慢慢成长、吃食、奔跑,慢慢长大,成熟后,它也会进行求偶、繁殖等,对族群中的弱小者进行必要的保护,特殊季节的参加草原大迁徙;斑马生存过程中间我们也会感受到动物的智慧,比如生存斗争时与猎手的搏斗、奔跑与摆脱?这所有的一起活动是生存本能,种族繁衍需要?

  肉食动物中的狮群也具有上述的特点。狮群中的成员会自发的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职责。
  动物是生存本能,为了种族繁衍需要。这些是使动物辛勤劳作的根源,或者说是动物完成其本质职责的动力源泉。
  那么,人类呢?
  就总体而言,也跳不出生物圈的规律,生存本能,种族繁衍需要。
  上述动物现象,用我们人类的情感来分类一点点的解释可以用爱(比如抚养小生命、外部攻击时成年成员保护老幼成员)、同种族动物暴力(交配权的争斗、争抢食物)、贪婪(一只或几只雄性强占一个种群的雌性,抢夺食物等)、友谊(猩猩之间的抓虱子等)、保护自身生命(受到攻击时的还击和逃跑)等动力源来解释上述动物活动。也即是说所有的动物活动都有一定的动机,不管是动物出于贪婪、爱、友谊、暴力威胁、保护自身生命还是其他动机,都能促使动物完成它在种群中所扮演的角色。

  不管人乐不乐意承认,上述的这些动物动机所对应的情感或动作——贪婪、爱、友谊、暴力威胁、保护自身生命、信仰、还是其他动机也可以驱使大部分人类从事很多的工作,包括我们更高层次的爱——觉悟。
  当今的经济社会,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其目的大致可以认为是,为了报酬,也就是为了钱。钱应该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的基本驱动力,当然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驱使大家也从事了一部分的工作。但是这些驱动人类劳动的东西也无非就是上面几种,钱可以等同于贪婪、其他的还有爱、友谊、暴力威胁、信仰和我们的觉悟。
  这些驱动力都能促使人类去从事特定的工作,也就是从事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活动。但是,目前的人类社会只有以钱,或者说是以贪婪为驱动力的一整套社会生产、分配、中间环节的统计、分配、奖罚等的细节制度:包括我们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财务制度、税务制度、保障制度等等一系列。其他的驱动力目前都还没有形成可以在社会整体推行的社会各方面细节制度。比如,我们以爱或者说更主要是以觉悟为驱动力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缺少了很多与社会主义制度配套的细节制度,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借鉴了历史自然遗留经济制度和其他一些细节制度,而这些借鉴过来的制度必然导致整体运行出现问题,要不就是细节制度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变质,要么就运行不畅。

  社会主义制度,从制度的构思来说,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消灭货币,社会按需分配,不需要在用货币进行调节分配,以爱或者说觉悟作为社会生产的源动力。但是由于人们生活的习惯、觉悟水平等,或者说是制度设计者考虑问题严谨性不够,经验的缺乏,在很多细节方面出了的漏洞,与之配套的很多操作制度细节没有形成,导致目前这套机制还不能在社会中推行。

  具体我们分析一下,以贪婪驱动的社会,也就是现代的金钱或者说货币为驱动因素社会体系的优缺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