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道与术》
第9节

作者: 顺德天外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同样,大企业的行政、人事、总务在岗位上严格分开,在工作流程和具体职责上,虽然保持紧密衔接,却又是互不覆盖、互不重叠的,任何岗位的职员,在做好本职范围内的工作之后,并不需要“多管闲事”,因此,对于相邻部门,甚至相邻岗位的工作,他们并不熟悉,更不会具有全能的操作优势;而中小企业,一个行政或HR部门,少则孤家寡人,多则三五个兵,便统揽了全公司的行政、人事、总务,甚至还要包括外务事项的处理、业务进度的跟踪、企业老板的家事等等,其工作职责就如同国外政府的“不管部长”一样。面对这种现状,即使在大公司特别优秀的专职HR人员,突然之间进入中小企业,林林总总打杂性质的事务摆在面前,也会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

  财会人员也不例外,大企业的财务会计,分工尽量细化,既有人专门负责预算,也有人专门负责成本,甚至将预算会计、成本会计再进一步细化到材料成本、生产成本、人工成本等项目并设置相应的专职会计岗位;而中小企业,一般只设置两个会计岗位:“内帐会计”——专门负责内部真实帐目,向老板提供真实数据的会计岗位;“外帐会计”——专门负责对外做假帐,以应付各种检查,并力保在检查中蒙混过关、偷漏税费的会计岗位。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从大企业某个大项目任意一个小枝节上的专职会计岗位,走向中小企业“内帐会计”或“外帐会计”的岗位,其职责跨度究竟有多大,能不能胜任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了。

  很多中小企业只看到了同行业、大公司精英的品牌效应,看到这些职业人士在大企业内春风得意、屡建奇功,于是,不惜代价从大公司挖人,根本未充分考虑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管理基础是否真正适合他们的生存和发挥,一旦人员进入企业之后,又急功近利地期望和要求他们“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却并不给予别人一个宽容的适应期,结果,最终导致企业失望之后,反而认为他们“徒有虚名”、“不过如此”。对于中小企业的这类做法,我们可以借用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加以劝导“不要迷恋哥,哥是别人的哥”!

  而身处大企业的职员,在进入中小企业之前,更应该客观地评估自己,能不能独立完成整个流程的诸多环节,能不能主导全盘事务,能不能承载更大的工作量,都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各自的游戏规则是:在大公司,你只做一个环节的工作,自认为理所当然,企业也不会求全责备;而进入中小企业,负责多个环节或主导全部流程,企业主会认为理所当然,这就是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观念上、做法上的巨大差异,因为中小企业千方百计节省人工成本的的属性,决定了他们只需要、也只能用得起“多面手”或全能的人才。作为当事人,如果只是眼红中小企业高高在上的职位,贪图中小企业相关岗位的银子,而不顾自身是否适合,盲目进入而走了弯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反而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蒙上一层阴影。因此,大公司的职业精英对于中小企业相关职位的选择,我们也可以借用一句网络用语加以劝导:“不要迷恋姐,姐让你吐血”!

  日期:2011-7-5 6:53:00
  【道与术系列11】迎头痛击认证机构的恶棍
  经历和主导过企业管理体系认证过程的职业人士,内心深处,一般都清楚这些体系认证在现场审核与获取证书过程中的真实内幕:未实施强制认证之前,无论是ISO体系,还是其它体系认证,都走不出这样一个潜规则的圈子:只有少数企业天真地希望通过体系认证来达到提升企业内功的目标,大多数企业真正需要的只是一纸证书,以便于涂脂抹粉、给自己脸上贴金之后,再通过这些证书进一步获取更多的企业资质,或者直接用于企业外部的形象宣传;而掌管颁发这些证书的认证机构也是商业公司,他们则需要获取丰厚的利润来支撑机构的运转,来保证公司员工养家糊口。如果双方不能密切配合,就会形成“双输”的局面:企业不配合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并做好表面工作,现场临时补充平时子虚乌有的记录,完善体系要求的相应步骤和手续,不能达到体系认证规则载明的基本“标准”,导致认证审核最终不能走完过场,那么,企业便不能顺利拿到证书,对于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损失;同样,认证机构不主动“放水”让受审企业顺利通过审核,自己便白白辛苦一场,即使是呼天唤地,最后也得不到企业的银子,损失同样巨大。目标很明确,企业需要的是证书,认证机构需要的是银子,双方对于利益共同点彼此心知肚明,而且同时有求于对方,只有紧密配合,才能顺利通过。“共识”摆在了面前,这个所谓的认证审核过程,实质上也就成了买卖证书前的造假过程。于是,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双方开始了友好合作:认证机构装模作样,被审企业紧密跟随,彼此心照不宣,共同来达到“标准”上的要求。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最后,园满完成了造假的全程,真正实现了“双赢”,你好我好,皆大欢喜!

  也许是“居庙堂之高”的有识之士终于发现了这些类似于猫与老鼠的合作游戏,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企业的一些第三方认证逐步上升到了“强制认证”的高度。国家在本意上,出发点应该是希望通过强制认证,使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和安全方面达到让消费者放心的目标。如果认证机构作为第三方,能够站在国家立法的高度,站在客观公正、“公事公办”的办事立场上严格把握标准,真正行驶监督职能,实事求是地审核和检验企业认证体系的执行情况,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那么,就完全可以杜绝产品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收到造福于民的效果。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历来是我们国人的特色做法,强制认证这一利国利民的举措不久便滋生出两种恶果:一方面,强制认证导致许多暴发中成长起来的“大老粗”企业不能达到标准,不能顺利通过审核,面对随时可能强令停产停业的现实,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主动对认证机构屈服和顺从,对认证审核人员百依百顺,从态度上、从接待上拉拢腐蚀现场审核人员、满足他们的任何无理要求,然后,通过审核人员“高抬贵手”实现顺利通过现场审核、获得证书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强权造就恶棍,认证机构自从成了半官半商的机构,越来越如同大爷一般,审核人员也越来越变本加厉地以至高无上的“判官”面目出现在企业面前,加上部分企业对“皇权”的恐惧无形之中抬高了强制认证机构的社会地位,导致许多审核人员自我优越感和“长官”意识越来越强,最终演变成许多认证审核员无视认证标准,轻易地将否决权当成自己耀武扬威的杀手锏,直至将企业的接待“态度”凌驾于任何审核标准之上。

  2006年10月的一天上午10时左右,某强制认证机构在事先未通知企业的情况下,进入本公司现场审核,当时正值公司召开管理层会议,俺正在会上发言,下楼接待仅仅来迟了15分钟,两名正在会议室内吞云吐雾的审核员便大发雷霆之怒:“你们面对国家的监督审核,是什么态度?你们这是公然拒绝接受国家的监督!”。一串大帽子铺天盖地甩了过来。

  路过会议室门外的大老板和各位股东看不下去了,连忙出来劝解:有话好说,有话好说,刚才确实是我们接待不周,没想到你们今天会来,我们正在召开的工作会议也暂时停止了,现在,让我们将功补过,更好地配合你们的工作,马上接受你们的审核和指导。
  没想到,这两名审核人员给脸不要脸,冲着大老板和股东们盛气凌人地嚷道:你们这是什么态度?不愿意接受审核,没关系,我们马上通知总部停了你们的证书,明天就会有人来关掉你们的大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