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道与术》
第3节

作者: 顺德天外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主管们的抱怨也有道理,这类现象,是每家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按常规做法,有人总以为多“交心谈心”、多做“思想政治工作”,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等等,就能解决这些人的思想问题,而解决了思想问题,工作上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殊不知,这些新员工,经过初期的岗位培训,能够达到岗位要求的,早已脱颖而出,不用管理者再过多操心和担心了,而不能达到岗位要求的这些人在单纯的说教面前,基本上是刀枪不入的对象,如果没有触及灵魂的措施,是不能收到成效的,而触及灵魂,管理人员过去最常用的手段就是重罚,这些年,随着劳动法规的健全,对员工的重罚已经成为了历史。

  现在,需要面对的问题是:这类员工要么是工作能力的问题,要么是工作态度的问题,一方面,正面激励、岗位培训在这些人身上已经收不到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直接炒掉这样的员工,你炒掉了一批,今后还会出现另一批,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类员工还会前赴后继,还会不断涌现。
  俺找来HR经理,让他立即进行一次员工满意度调查,主要侧重于工作环境满意度、公平公正满意度、薪酬激励满意度、职业安全满意度、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等五个方面着手调查。同时,告诉这些车间主管,要有思想准备,“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类问题的最终解决,最后还将由生产部门来主导。
  随着HR部门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的汇总,俺心中有了底气:看来,绝大多数员工比较在乎目前的这份工作!虽然一些员工也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工作中、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但前提都是在满意目前的工作岗位,并希望不断得到改善的心态之下而提出的,是希望公司越变越好的积极心态。
  于是,一个逆向激励的念头在俺头脑中逐步清晰,并迅速形成方案:将这些“问题员工”集中起来,采用“学习班”的形式进行重新培训!具体做法是:
  1.培训之前由生产部门利用早会进行宣传,让全体员工都清楚:“有幸”参加这类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岗位工作不熟练的员工,主要是经常出错的员工,从而,让大家产生一种未被“选中”参加这类培训的光荣感,而有幸参加这类培训,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
  ——这一做法,相当于正反两方面同步激励,旨在让大多数员工产生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自豪感,同时,让少数后进员工产生羞愧感,从反面激励所有员工平时去主动学习岗位技能,力争不被培训班“选中”。

  2.每月举办一期培训班,利用3—5天时间,抽调车间主管轮流在培训班上课,从产品结构,到工艺、流程、作业指导书、操作注意事项、产品合格标准,逐一进行讲解。
  ——这一做法,就是让培训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帮助那些确实需要提高岗位技能的员工实实在在地达到岗位要求。
  3.参加培训的对象由各班组、各车间组长和主管确定,培训后是否合格,由授课人采用“人人过关”的形式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随时提前“结业”,未合格者继续“深造”,甚至可以延长培训期限,直至合格为止。
  ——这一做法,一是避免“选中”对象的盲目性,因为只有基层直接主管才最清楚哪些员工需要进行重新培训;二是将矛盾分化在基层;三是为了保证培训效果。
  4.参加培训的员工不安排加班,只能得到每天的基本工资。
  ——这一做法,旨在变相增加参加培训对象的学习成本:我不罚你的款,但安排你来学习,当然不会安排你晚上加班学习了,同时,车间因为你岗位技能培训尚未合格,也不会安排你去原有岗位加班,所以,你只能拿到每天的基本工资,没有加班收入,你的直接收入就会明显减少。

  先试点,再全面开花是俺的一贯做法,从几个车间,到一个分厂,再到几个分厂,逐步推广开来,半年以后效果出来了:参加这类培训的对象越来越少,主管们也不再怨声载道,车间出错的现象也迅速递减。
  反观这一做法,有几个重要的前提:第一,企业和岗位工作,对于员工本身具有吸引力,员工比较在乎这份工作,离开了这家企业,离开了这个岗位,虽然他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但找到同类工资与待遇的工作岗位,却有一定难度,不然,他会自己首先提出辞职,你想“折腾”他一下都没机会了;第二,这类重新培训,是以反向思维将员工推向“羞愧”的境地,从而达到“激将”的目标为导向的,使用过程中必须慎之又慎,必须尽量缩小打击面,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第三,操作这类动作,必须具有主导或操控宏观局面的职位与空间,不具备这些资源而盲目模仿,对于职业人士而言,那便是相当危险的玩火动作;第四,重复培训的过程不宜太长,因为减少员工的实际收入如果达到了员工难以接受的心理底限,就会适得其反,同样会导致企业异常动荡和人员流失。

  日期:2011-6-29 8:00:00
  【道与术系列03】面试中的去伪求真艺术
  初入职场的年青人,求职面试中光明正大地将自己的学历、能力、工作经验实事求是地展示给未来的东家,甚至还可以明码实价地提出自己的待遇要求,让面试官去衡量你是不是企业最合适、最需要的人选,企业满足你的待遇要求是否“物有所值”,同时,面对企业提供的相关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与筛选之后,应聘者也可以确认企业是不是真的适合你自己,这种双向选择本来就是一桩两相情愿、无可厚非的公平“买卖”,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都可以算作不折不扣的“正道”。

  可是,现实的职场之中,总有那么一些希望通过省略过程而直达目标的“机会主义者”,他们常常采用移花接木之类的“变通”方式编造出学历、能力、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采取“走捷径”的方式去谋求某些基层职位,并且这类编造者大多属于工作经历不长、职位不高的年青人,因为资深人士一般不会去应聘和屈就于基层职位,而应聘中层以上职位,本身就有着一层无形的束缚在约束自己:招聘企业对于中层以上职位都有一个背景调查的过程,这一环节如果发现任何不实的细节,面试官就会铁面无私地将应聘者直接淘汰出局。正是因为基层职位极少对应聘者进行背景核实的职场现状,让一些年青的投机者有机可乘,于是,他们“包装”出来的某些假象便暂时蒙蔽了面试官的眼睛。

  学历上的造假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只要面试审阅者手指微微一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证实,况且,劳动法规还专门做出了具体规定:使用假学历、假信息进入企业者,企业有权索赔,因此,在特别容易被识破与需要承担索赔后果的双重高压之下,应聘者在证件上冒险造假的空间已经微乎其微,其证件的真伪也不再成为企业面试资格审核的重点。

  但工作经历造假、岗位经验造假却成了职场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职场中的管理者,我们经常在面试别人,也经常接受别人的面试,“久病成良医”,只要积累一些行业知识,并对企业内部的产品、流程、岗位职责等基本信息掌握得比较准确,同时,稍稍具备一些起码的去伪存真艺术,许多编造出来的假象是很容易揭穿的。
  无论是应聘者的个人简历,还是面试现场的自我表述,应聘者总是免不了要谈到工作经历、职责范围与相关经验,这个时候,作为面试官,如果只是在欣赏这些写在白纸上的黑字,只是简单认可应聘者背诵出来的职责范围与相关经验,就会感觉对方已经属于基本合格的人选,于是,便开始与应聘者在待遇问题上“讨价还价”。此时,假如面试官多长一个心眼,透过宏观去深入微观,通过主干摸到枝节,再深入到末梢,一般就会准确地发现这些经历与经验的真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