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作为企业的面试官,如果你的目标是招聘同行业具有一定经验的基层生产管理者,你问他“5S”的相关内容,大部分应聘者都能完整地背诵下来,甚至倒背如流,你让他逐一讲解,他也说得清,道得明,其表达能力也许会让你感到惊叹不已,因为这是生产车间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常接触到的实际问题,只要是生产一线的员工,都没有理由不清楚这些内容。但你再深入一点,问一问他“某件主要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人工日产能”,三问两问,就能明白这个人只是曾经看到别人做过,还是自己带领员工亲自做过的。只有自己亲自带领别人做过的,哪怕是一个组长,都清楚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人工产能,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因为生产任务的下达,是依据人工产能而制定和准备的,少量地超越或者略低于团队最大产能的生产计划都属于正常范围,但超越计划太离谱之类的回答,只能说明他在“编”故事了。
面试一名自称有经验的仓管,我们一般首先会考考他:材料出仓依据什么原则?只要做过仓管的职员,应该都会明白这一条所有仓管岗位通用的规则:先进先出的原则!如果你还想知道他肚子里有几分“货”,那么,就可以再深入一点:仓库手工帐包括哪些项目,电脑帐包括哪些内容?如果他能迅速回答出来,并且回答得基本准确,那么,就可以初步判定他确实有过仓管的经历。
有人应聘电子企业的PQC,并且在简历中陈述几年的同类岗位工作经验,你只要轻描淡写地问一下:某产品在生产线上的抽检率为多大百分比?——这是行业通用的规则,不是哪家企业的独创,既然是同行,并且在生产线上时时刻刻与这一比率打交道,他不可能不清楚这一通用比率。确实是做过这一岗位者,马上就可以准确回答出来,而从未做过的,立刻就傻眼了,他编也编不出来!
做过制造业行政管理的应聘者,一般都应该明白工伤事故与保险的关系,以及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让他叙述一遍,就能知道他的“功力”有多深,就能发现他是真正具有这方面经验,还是企图蒙混过关。
基层职员在简历上说明“能熟练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那么,我们就可以检验这一平时工作中用得较多的常用知识:请按先后顺序说明如何设置Excel表格的密码。这问题应该很基础吧,但是,如果不熟练,他哭都哭不出来!
面试是手段,也是艺术。一方面,我们对职场现状越了解,对行业信息掌握越充分,对自己所在企业的相关知识越熟悉,通俗地说,自己懂得越多,才越容易将这类面试深入下去;另一方面,我们历来反对面试官利用刁钻问题为难求职者,但对于诚信失落的职场现状,我们不得不借助于面试的艺术,以实现去伪求真、惟才是举的求才目标。
日期:2011-6-30 7:49:00
【道与术系列04】学生干部为何被企业拒之门外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固有观念,总以为学生干部都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并且,这些学生干部在就业之时一般都能得到学校的重点推荐,按常理,他们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成为企业争相选聘的“宠物”,不久的将来便会成为企业的栋梁,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学生干部的就业申请,往往出乎意料地被企业无情地拒之门外,这一现象无异于给了现行教育制度一记重拳。
在一次聚集了30多名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士参加的研讨会上,组织者引领这些来自三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的与会者探讨企业招聘与配置的方向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近几年来,企业针对学生和学生干部选聘中的得失,谈到学生干部的现状与企业的实际要求之间的巨大落差时,总结出学生干部屡屡被企业拒之门外的种种原因:
1.学校将学生干部当作“官员”在培养,而不是作为常人在对待,以至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校园内走出的许多学生干部,与企业管理人士的初步接触之中,就能让人感觉他们身上无论从“气质”上,还是从心理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了“准官员”的烙印。而院校最初挑选和培养学生干部之时,侧重于“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之类地地道道专属于官员的标准,加上后期刻意注重于这几个能力的养成,于是,一批批具有“指挥官”特色的“接班人”便诞生了,一旦这些学生干部走出校园,一个残酷的现实便摆在面前:企业是经济实体,不是政治组织,特别是三资企业和中小型民营企业,期望雇员创造最佳业绩与产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目标,在这一目标之下,企业管理者更需要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专职专员,哪里需要那么多只说不练的指挥官?
2.进入企业内部的学生干部,将自己在校园内的光环和工作方式不自觉地带入了企业,他们更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好象自己曾经是学生干部,便在同类学生中高人一等,遇事总是放不下“领导”的架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摆出一副“领导”的派头,习惯于指挥别人做事,有的甚至好象领导和管理别人上了瘾一样,而不习惯于被别人领导,不习惯以普通员工的身份接受别人的管理,也不安心于以平常的心态去完成自己份内的本职工作,有些极端的学生干部特别善于伪装、善于做表面工作,工作上有了成绩或过失,一方面,善于总结成绩并归功于自己,另一方面,善于推卸责任并将自己的过失变成别人的问题。同时,在工作技能方面,这些学生干部的“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强于其他同学,有的甚至除了一张利嘴之外一无是处,而领导欲望却时时暴露无遗,这也是注重现实的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宁愿聘用普通学生,却拒绝和排斥学生干部的原因之一。
3.在官本位思想充斥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学生干部中的“官迷”大多以谋求企业内部的“一官半职”为直接目标,即使他们暂时“屈就”于专业对口的非管理类岗位,也仍然会时刻关注着表面风光的管理职位,并将“进步”的“准星”直接瞄准这类岗位,更有甚者,起步之初也不愿接受甚至公开抵制与他们专业对口的枯燥乏味的技术类工作,好象他们本身就是为当“官”而生,为当“官”而学,勉强从事本职上的专业类工作也只是为当“官”而过渡和铺垫,“出人头地”、做“人上之人”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因此,事事表现为功利主义领先、处处流露出投机主义风格,这就不能不招致企业管理者担心“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而最终否决更多学生干部的求职要求。
4.学生干部在职场政治方面似乎无师自通,很多人进入企业不久便怀揣野心,过早地沉溺于帮派体系的纷争之中,显示出“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战斗精神和旺盛斗志,个别人甚至为了自己早日“脱颖而出”到处煽风点火,闹得鸡犬不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影响团队协作,打破了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默契和平衡,许多企业或管理人士面对这种乱象,为保障正常的经营秩序,不得不采取“一刀切”的极端方式谢绝他们入场,甚至要求招聘人员“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漏网一个”。
客观地讲,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学生干部优秀的一面,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的浮躁行为牵连了更多的无辜,导致企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宁愿招进来一些“平民”,也不愿接纳这些“官员”,企业将这些“人小鬼大”的学生干部拒之门外,也是为了避免纷争,减少内耗,保证这个经济组织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干部被企业拒之门外的现状,学校似乎应该在培育人才的方向上进行一些自省,同时,学生干部面对企业的婉言相拒,也似乎应该更多一些自我反思和心理调节。
日期:2011-7-1 7:56:00
【道与术系列05】让下属养成遇事动脑的好习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