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如果你是个感受性很强,却同时是个正性自我感不那么强的人,那么,你可能会犹犹疑疑地找一面镜子看去了。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脸色确实比平常更苍白一些,精神确实看起来更不振作一些,身体看起来很可能不太好一些——这很正常,当你开始内倾,并从负面去感受自己的时候,你能不是负面的吗?你终于发现:今天自己确实出了毛病了!你终于请假,回家里躺了一天,第二天似乎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然而,这一切都是假的!是同事昨天在电话上约好了跟你玩的一场恶作剧。
这是美国一个心理学家讲的一个故事。
正性强自我感是工作业绩或职业成就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资源,它不是遗传的或早期决定的,而是可以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上随时随地自我开发的。如果说生理能量是煤、石油、天然气这些无法循环利用的能源,那么,正性强自我感则是太阳能和风能,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开发、或重复利用的:
(1)正性强自我感+高外向性的人,自我感觉状态良好,又喜欢抛头露面,因此特别适合演讲、授课、演唱、播音、节目主持这类工作,同样也适合那些人际互动的工作,比如沟通、客户服务等等,受到众人关注和称赞,听到别人对自己表示感谢,这些都将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没有比“享受工作过程”更美好的事了。
(2)正性强自我感+低外向性的人,他们虽然不太喜欢过多地表达自己,但同样希望良好的自我感觉能够得到他人的证明,比起听从关注到他本人,他们可能更喜欢读者在媒体或书刊上关注他本人,更希望人们赞美他的工作成果。他们既适合从事那些写文章、撰写报告、开发某个系统、技术改进等等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公众场合,他们适合对此具有对抗性、竞技性的操作。比如某个人在打球上,虽然他的实际水平并不怎么样,但他的自我感觉就是一直很好,他在比赛中,就有可能真的打败一个球技在他之上,却远不如他自信的人。
(3)相反,负性强自我感+低外向性的人,除了不适合公开演讲这类工作,同样也特别不适合对抗性、竞技性的工作。如果他是一个运动员,那么,他只能是一个“训练型”运动员,而很难成为“竞技型”运动员,因为在赛场上,他自己的负性强自我感往往足以把自己打败。负性强自我感+低外向性的人更适合的,是那些人与物品之间发生关系、人与事务之间发生关系的工作。
日期:2009-04-08 23:19:17
二,自我效能
如果说自我感只是单纯自我的感知,可以没有任何参照物的存在,那么,自我效能感却是在关系中产生的:对于我与某物、我与某事之间发生关系时,我能什么、我能达到什么水平?比如,面对一道沟坎,我能跳得过去吗?告诉自己“我行,没问题”的,即自我效能感强。
自我效能感还是具体的、情境性的,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自我效能感强而在另一些方面则很弱,比如我本人,当需要我文字来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我的自我效能感常常处于最强的状态中,而谁要是让我算一笔账,我会立即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并立即请求别人的帮助。
此外,自我效能感还是不稳定的。面对同一物或同一件事,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有时强,有时可能很弱。我们经常用“今天这场比赛,我不在状态”、“今天的演讲,我发挥得很不好”来解释这种不稳定。
自我效能也可以理解为面对某物或某事时的自信(注意,不是指与他人比较时,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就是不以跟他人的比较作为前提的)。这样的自信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相信自己的下一次表现会比前一次更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或是相信经过培养和挖掘自己的智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天资和潜力,加上自己的努力,就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自我效能就是这种指向自己与目标两者之间,而非指向与他人相比较的自信。
1,自我效能有什么用?
在主要依靠个人努力而较少需要他人参与的工作中,比如独自完成某个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时候,自我效能水平高低,常常扮演着决定成败的角色。
首先,自我效能高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评价,他们常说“我想我行”,“其实我可以试试这件事”等等,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则相反,他们常说“这事我恐怕不行”。我有两个朋友,陈先生和郑先生,我跟他们共事和相交二十多年,算是彼此知根知底的。实在的说,他俩在智商上可能属于中上水平,他们都四十多岁,都戴了浅度老花镜,都已经是眼睛越看越远、尿尿越尿越近了。
但是,在关于自己四十多岁之后的记忆力的评价上,两人看法却截然相反。老郑的观点比较“客观”,也符合“科学规律”,认为人过了青春期,机械记忆力开始衰退而理解力却开始旺健。而老陈对自己记忆力的评估却显得相当的狂妄,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记忆力即使在现在这个年纪上,也比一个智力商数中偏上的二十多岁小伙子还要出色得多。这位老陈甚至认为,“不晓得乍回事,自己的机械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越来越出色了!”他并不仅仅这么说说而已,而是在这一信念鼓舞下,这位听起来很可笑的陈先生,居然每天早读两个时,用九个月时间,把十几万字的《庄子》给背了下来稍带着再把《金刚金》和《老子》也背了,他说,那都不过是区区五千言而已。问题在于,他丝毫不认为这是向自己的年龄挑战,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记忆力突然变得越来越好的优势而已。
陈先生的一位朋友问他:
“你真的认为你的记忆力不可思议地随着年纪增长变得出色起来?”
他没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的朋友:
“记忆力主要是哪个学科的学者在琢磨它?”
“当然,首先是心理学家,。”
“那么,为什么首先是心理学家,而不是医生或别的什么人?”
“你说呢?我问你咧!”
“因为,从来不曾客观地存在过什么好的记忆力和差的记忆力这档子事,记忆不是一种力,对这个所谓的力进行量化研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一个平常在记忆力上表现出色的人,在某种情景下,在某种心情时,有时会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白痴一样的表现,你怎么量化它?”
“是很难量化它。”
“这不就是了嘛!”陈先生把两片巴掌拍得象铙钹响,“记忆力之所以主要由心理学家研究,就因为它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一个人如果整天唠叨着“我的记忆力就是不行”,那么,即使他天生具有非常出色的记忆力,他在实际中的表现也毫无疑问是一蹋糊涂。达到目标的欲望构成一个人的活动的原动力,动力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对达到目标的能力和潜力的自我评估,而这种自我评估往往并没有真正的所谓“客观的”、“科学的”的依据。在能力和潜力上自我评估高的人,就是所谓很自信的人,反之就是不自信。过低的自我效能,使人越来越缺乏达到目标的“心理能量”。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自身具有优越条件的却不敢设置较高的目标,或无法达到较高目标的原因所在:由于缺乏心理能量的促动力,优秀的自身条件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一样的摆设。
这应了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俗话了。其中的道理在于:对自我能力的评价,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是否有勇气去做一件事,并在过程中决定了他的工作成效。
其次,自我效能高的人,对完成目标的过程有较为愉快的心情,心态大多比较轻松。有时,他们会把一个在其他人看来很艰深的学习当作一种充满了趣味的游戏;相反,自我效能低的人则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常常处于焦虑感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