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因是孩子从小就缺乏父爱。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如幼年丧父、单亲家庭中由母亲带大的孩子),在责任感培养的初期阶段,即人格定型的最重要阶段上,就遭遇偶像缺席。这种缺失,可以在一个出色的母亲、出色的老师那里得到弥补。有这样一个杰出的母亲,孩子刚出生不久,她大夫就去世了,她没有改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早期语言的听、说训练开始,就从他母亲那里听到许许多多关于父亲的故事。故事的内容主要是他父亲生前如何自学成才,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多才多艺,如何乐于助人,如何受邻居和朋友的尊敬,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母亲也许未必意识,自己因为怀念丈夫而对孩子讲述的故事,实际上成为讲给孩子听的“古代英雄故事”,她已经把缺乏父爱的儿子,培养成为一个有责任意识的人,一个男人了。
另一个情况是:他的家庭是完整的,但父亲是个缺乏家庭责任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这种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严重、最深远的,在孩子心目中,“父亲”与“男人”这两个符号是全等的,父亲就是男人,男人就是父亲,父亲是什么样子的,男人就应该是或至少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在一个人的早年,父亲不论是个什么样的人,都无法避免充当孩子的模仿对象、孩子的偶像这些角色。
我前面曾经用佛教“因缘果报”一说来说明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就:种子是因,农夫之力、雨露之润,是缘;结出的果实,对种子而言,是果;对农夫之力和雨露之润而言,是报。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父亲的责任感与孩子的人格形成:
人天性的自私、懒惰、追求享乐,是因;
父亲所有的负性的示范性行为,是缘;
孩子被塑造成缺乏责任感,是果;
因为成为一个无法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而被淘汰,最后又反过来成为对家庭、对自己更无法负责任的人,是报。
从早期的家庭教育入手去考察你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是否具有责任意识的第三条路径,会延伸到父母关系那里去。
男女平等得到极大的提倡,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价值观,以至于渐渐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家庭中“妇唱夫随”的关系,出现了所谓的“女强人”,这种“女强人”在家里也光芒万丈,直把丈夫照耀得成为“太阳底下的烛光”。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同样是不健康的。因为相对于一个“女强人”,作为父亲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变得很萎琐,变得没有承担责任的“资格”。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责任意识往往比较薄弱,他们往往在成年后,表现出好吹牛,虚荣心膨胀,能够非常轻易地承诺却也能毫不在意在放弃履行自己的承诺等等——这决不是因为他是个“骗子”,而是因为,在他5-6岁的人格定型期,他完全缺乏一个男性的责任担当的示范,他完全不认为一个人承担不承担责任算得上什么要紧事。
从父母表现、父母关系的角度去审视一个人的性格,有赖于对其家庭状况的深入了解,因此,对老师评鉴学生来说,它将是个比较实用的工具,而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上存在较大的条件限制。
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在随和性和尽责性这两个维度上,一个人已经铁板钉钉,完全无法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提升了?
答案却又是否定的:在随和性尽责性上,我们所有人只要有决心,都仍然有能力重塑自己!
去年初我在北大一个机构第一次试讲《人格的动态情境性评鉴》时,受到的批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批评来自我一位多年的好友,一位中国社科院的教授。刚听完一半,她就老实不客气地指出:“如果你的课使我们听了,也只有一个术语满堂飞舞的印象,你的课就失败了!”我当即请她吃饭,以表达对这个批评的感谢,因为她是对的。这使我决心对《职业人格动态情境性评鉴》这门课按照“专业人士认为有启发,高中生也完全听得懂”标准,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另一个批评是来自一位法学硕士小夏的,小夏强烈要求我说:陈老师,您的“决定论”使人们对自己感到很沮丧、没指望,您应该给人们指出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希望何在!
如果一个男人身高一米六外加平脚板,他要在篮球运动上取得成就,是绝对没希望的!但小夏的要求又并非全无道理,这道理就在于:既然随和性和尽责性并不取决于遗传因素,而取决于后天的影响(即使是早年的“重要人物”的影响,也仍然是后天的),那么,在这两个维度上,我们对于自身的人格塑造,就有理由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仍然有许许多多的机会改变自己,再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日期:2009-03-24 21:30:15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续——)
1,尽责性之“主动性——被动性”维度
一些公司或非盈利性组织在招聘面试时,常常会直接询问应聘者:请您介绍一下您曾经干了哪些份外工作?你为什么要承担那么多的份外工作?
如果你遇到了这个问题,那么,你先应该明白:面试主持人希望了解的是你工作主动性。主动性确实很重要。企业或各种非商业组织,往往会也把一个人工作是否有主动性,当作特别重要的事项而设法予以评鉴的基本素质项之一。工作积极主动的人,往往具有不断探索新办法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崭新的思维和方法,这类人才会对组织长远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何谓主动性?主动性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是仅仅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主动性这一表现的背后的推动力,是个人的需要、激情、动机、理想以及价值观等。艾里克森把它视为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动对罪恶阶段(即一个人3-6岁的时候)可能形成积极品质。在父母的鼓励下,具有该行为品质的儿童对外界食物好奇,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和控制外在环境,形成目的意识,为自信心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主动性是尽责性维度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主动性:
1,把职责当作天职;
2,把他人的事业或组织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3,在他人还没有提出要求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甚至已经做好该做的事项。
这看起来象有点儿“职场励志”的意思了,但我还要强调一下,我们讨论性格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反励志”的,我们只是限定在人格特质这一范围内讨论尽责性的问题,而决无意于激励读者要“敬业”等等。
尽责性虽然是一个人格特质的维度,这一维度既受早年成长经历的影响,但同时也受到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一定影响。
120分者的表现是过分的主动性导致角色错位,他们常常反客为主,喧宾夺主,结果是导致职责不明,工作流程上出现混乱。
因主动性强而最容易导致“越位”,以至于引起人际关系紧张的,是单位里那些工作热情极大的副职。副书记、副主任、副院长、副厂长、副经理……他们的岗位描述书与正职的岗位描述书的区别,往往不在工作内容上,而在工作职能上,副职的角色是“协助”。但一些副职由于过分的主动性,以至于常常忘了自己的职能,造成了对正职的某种权力上的“威助”,这就引起没有必要的人际关系上的紧张。这些主动性特别强的人,往往被其他人误解为狂妄或有野心。
100分的表现有二:一是把大量非自己本职的工作或事务主动兜揽到自己身上,有时看起来简直就是“没事找抽”。二是常常因为担心不能够准时、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而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
我的一位老同事,就属于那种热情而爱揽事儿的那种人,他为人热情,有极好的人缘,而且能力相当全面,各个部门的人都喜欢找他帮忙。他的身影出现在各个科室里,一会儿与督查科的人交流,一会儿与信息科的同事沟通,一会儿与政策研究室的同事讨论农村调研所得到的材料应如何整理。这之外,他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也纤毫不敢松懈。他很累,但积累的经验也比其他同事多得多。
而我的一位学生则经常因为第二天甚至一个月之后的工作,动不动就焦虑得无法入眠,以至于他三十多岁了,身材还苗条得让女性们都嫉妒。他当工程监理的时候,会因为担心施工单位的钢筋不合规格而深更半夜里起床,往工地上赶;他当经理之后,如果他在潜意识里觉得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是不是有个遗漏,夜里肯定要折腾很久。主动性使他到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地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