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是否如他所自许的“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不太好说,但他的文采风流,在当时也是名动天下的。虽然如此,他也仍是心胸狭隘、高智商傻瓜一个:得不到应有的礼遇,就大发感叹,不如当初不应曹操之召?既然摆架子了,干脆就摆到让人三顾茅庐的份上,把气派端得足足的,令人仰之弥高,那也算是真名士自风流,比如与他同时代的诸葛亮,瞧人家,那架子端得!
祢衡先生要是觉得曹操毕竟不是齐备,其实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持与政权的不合作的态度,比如老子庄子这类古代圣哲,比如采菊的陶渊明先生,比如嗷啸乎烟霞连、流于山水竹林贤者。
然而,曹操那么轻轻一招,他不也就去了吗? 既来之,则安之,人家没给你面子,还可以幽它一默,或不得知遇还可以反炒曹操的鱿鱼,一走了之嘛!但他偏不走,非得把曹操连同手下几十号人马贬损得个狗屎不如,这就不仅“情商”不高,连“智商”也跟他这名士的虚名不般配了。
人家的一点点不礼貌,就足以让他忘了自己为何应召而来;为了抬高自己,是不惜把一大批人当场一棍子全打死的,对已对人,已经失去了客观评价的起码能力。试想,当时曹操早已挟天子以令诸侯,如若没有他的一干人马文治武功,凭曹氏一人,岂能成所成就?这说明祢衡先生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也不懂,是人们所能遇得上的那种最糟糕的同事,甚至于连与人共处的能力都丧失殆尽。以此等人际能力,却认为自己“上可以致君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可谓大言不惭。话说回来,祢衡倘若真的有能耐,就把刘表给招了来,想来曹操也不得不对他深表纫佩且礼贤之,虽说曹操此人奸则奸矣,但以曹操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的奸雄心肠、江湖心量,却也是有目共睹的善宠干才主儿。
祢衡前往荆州,果然被曹操料中了:他又是斗嘴皮、撕人家的脸皮子去的。自始至终,除了一再的自我表扬,并将能遇得上的人全贬得一无是处,见谁贬谁,碰上什么就糟蹋什么,人们实在没见过这位名士能做得出半件还象点样子的正经事儿来。
读书不化,有时候就会害死人。自视过高的人,老想着各种机会优越上一把,多看的起自家一下。管他是谁先骂一通再说。要是碰巧骂了个脾气好的名人,出名。老曹手下战将一大群,谋士一大把,本就不缺这种臭嘴的鸟。他一看没机会,逮个机会把大伙骂一顿,过把嘴瘾不说,还搞了回天体运动,也算一绝。倘若是在如今,比如在什么公司或研究所里头,人家充其量也就炒他个鱿鱼啥的,但祢衡不幸,他偏偏生活在乱世三国,这亏就吃得大了。这位自视极高的腐儒,人家却连杀他都不愿意污刀。
人的随和性要是低到唯有“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份上,与之匹配的权力,也应该膨胀到对天下人都有生杀予夺的份上才行,不然,基本上是找死。
日期:2009-03-22 10:26:16
五,随和性与职业适应性
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你的人格特质的第四大维度——随和性。这一维度用来评价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面在同情至敌对这一连续体上的人际取向的性质,比如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于助人对不合作,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小维度:
亲和——敌意
移情——自我
同情——冷酷
信任——多疑
合作——对抗
忍让——争胜
宽容——刻薄
利他——利己
谦逊——傲慢
适应性——独立性
顺从人——控制人
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三、四个小维度作具体讨论,读者可以根据上述所列的各维度,给自己作为粗略的评估。同时,为了节省篇幅,我们将把上述的某些小维度合并到意义相近的维度中讨论,比如我们将把“合作——对抗”等维度放在意义相近的“顺从人——控制人”维度中。
在介绍随和性的几个维度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个人的随和性和尽责性最初是由什么决定的。
1,父母:你的随和性与尽责性最重要的早期决定因素
决定人格特质的主要是遗传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早年影响这两个方面,如果说在神经质性、外向性维度上,遗传的生理特征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那么,在随和性和尽责性维度上,一个人早年受什么样的影响则极其重要。这早年影响的力量,主要是他生活中父亲、母亲以及老师等对其成长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重要的他人”。
(1)母亲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随和性和亲和力
孩子的生活技能,最早来自母亲,母亲不仅是孩子生命存在的滋养者,而且是生活技能的第一个培训师,是孩子与家庭其他成员、与社会的第一道桥梁,是其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启蒙者。
一个心理健康、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孩子,最初是这样炼成的:他基于遗传的各种行为倾向,有的得到母亲的鼓励,有的得到母亲的不断矫正,都变得与社会和生活相适应。如果相反,比如,母亲实际上是在鼓励孩子为了某些小便宜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与感受,漠视社会规范,纵容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以及自私行为,就不能够为她的孩子以后顺利地生活提供最初的保证。从学语到学走路开始,母亲以什么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基本上决定了孩子一生中如何与人相处的“性格”。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决定论”观点,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六岁之前就已经定型,几乎不可能改变;个体心理学虽然坚持人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的所谓“改变”,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和心理治疗),但阿德勒也认为,人格是在一个人五岁左右形成的。去改变一件已经成型的东西,其代价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这意味着,通过考察其母亲如何为人、处事,将相当准确地对被评价的人作出某些判断,尤其是合作能力的判断:
如果母亲是个处处斤斤计较的人,她就不仅仅会给儿子作出斤斤计较的示范,而且多半会鼓励儿子跟人斤斤计较。如果儿子的所作所为刚好与她相反,一般会受到她的“管教”,她会迫使儿子成为一个跟她一样斤斤计较的人,如果母亲是个处处爱占点小便宜的人,儿子也极可能是个在利益问题上鼠目寸光之辈,而很少会是一个慷慨大方、照顾他人利益的人。同样的道理,母亲如果是个与邻里和睦相处的人,儿子的合作能力、社会兴趣一般都在较高的水平上。
我下面这段话,多半是要挨骂的,但我只想指出真相,即使挨骂,我也只能把这当作说真话的必要代价了:
当儿子的,念念母亲养育之恩,十有八九会宣称“我的母亲是个伟大的母亲!”,但这十足就是一句发自真心的假话,一句人云亦云的废话。在我长期的教师生涯中所接触的学生家长来看,不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严重后果的、不称职的母亲数不胜数,而真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能够言传身教的好母亲,实在凤毛麟角!
(2)你的责任感主要来自你的父亲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而言,父亲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阿德勒看来,父亲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不是在合作能力上,而是在责任意识上。
在父权社会结构中,一个成年男性受到尊重的一个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养得起老婆孩子,还要赡养父母。角色要求他必须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父亲在证明自己能力的过程对孩子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但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会自动将父亲作为自己行为的模仿对象。男孩子的第一个偶像就是父亲(当孩子从小到大认为自己无法超越父亲的时候,他可能会将父亲作为自己终生的崇拜偶像),社会和家庭中成年男性成员对家庭负责任的行为,以及父亲有意识的对孩子的责任感的教育,都会根植在孩子的心中。
孩子缺乏责任感,从家庭教育的根源上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