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第33节

作者: 陈鸿毅
收藏本书TXT下载
  适应性差的极端表现是不断的逃避——逃避自己完全无法适应的环境,而选择了一个幻想中更有利于生存与发展的新环境。我总是见到大量这样的求职简历:他的工龄没几年,但在他的工作经历上,却有着一长串的单位名称,初看起来,他简直就是职场上的“少年老革命”。或许你对这样一份简历的评价是:他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对于HR而言,这样一份简历却意味着,这份简历的主人是一只典型的“职场跳蚤”:首先,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这山望却那山高,把他招聘来,没准入职培训刚结束,他已经在另一场招聘会上了。其次,这样一份简历从人的适应性维度上看,也极可能意味着他是一个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差的一个人,他与其说是在不断地换工作,不如说是在没完没了地逃避他认为无法适应的工作环境。按照前面的打分法,他的适应性只能得-20分

  如果你这些年来,恰好正处在上述这种似乎看不到头的逃避过程中,你对自己的适应能力要引起很大的警惕了。
  既不愿逃避又不能适应,结果往往是你与环境之间发生经常性的冲突,冲突是适应失败的又一种表现。当然,这是处于0分水平上的适应性。
  冲突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的心理预期与环境差距太大而引起冲突,这种冲突在那些初入社会、初上职场的大学毕业生身上较为常见。满怀憧憬进入一家单位,却发现这里的管理模式、领导者、团队伙伴、实际从事的工作内容、个人的发展机遇等等,与当初所想象的,都有太大的距离。这种冲突的结果,可能是走向逃避。
  一是个体与环境的遭遇过于突然,个体的机能及至心理都来不及做任何有效的准备。有时候,这种冲突可能会是悲剧性的。你把一个爱斯基摩人突然空投到赤道上,或是突然把一个生活在赤道上的人塞进爱斯基摩人居住的零下四十多度的冰窟窿里,后果都是一场惨剧。人对皮肤可以适应摄氏80度的水温,但适应的条件是先从20度或30多度开始,慢慢加热,不知不觉,要是把一个人看见某人在那么高的温度下安然无恙,也凑热闹往那几乎是快煮沸的水里跳,烫伤基本是没有疑问的。但在职场上,这种冲突的结局却未必都这么可怕,更多时候,这只是个人与环境还有待磨合罢了。就象你刚穿上一双新鞋,脚在新鞋中感受到的多是不爽,但磨蹭一段时间、咬合一些时日,你就调整过来了。

  如果你此时恰好正处在这样一个磨合期,刚好又读到我这段文字,那么,请听我一言:请你对环境、对自己都多些耐心!因为接下来你的适应性水平会得到20分:
  20分是交易型的适应,即一个人改变一些自己的方式,使自己与环境的冲突减少一些,同时又努力设法改变环境中的某些不如意因素,使环境也适合自己。这类似于人与人际环境之间的一场“交易”。交易当然是有条件的——如果你给我一个等价物,我不妨也委曲一下自己。事实正是这样:人对他人、团体以及社会,有一个不断地“讨价还价”的过程。

  而在适应性维主上处于40分水平的人,却并不打算对环境中某些不如意的因素进行微调,他们能够做到“行有不顺,反求诸己”,通过自我调适来实现对环境的被动适应。但是,这样的调适,只是在一个人外在的言语态度以及行为举止,前提是不能改变他的真正的性格。他们的座右铭是:我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可以用自己的笑容去面对环境。

  大多数职场人的适应性,正是处在这个用笑容去面对环境的水平上。实际上,成功的适应,常常就是你的机体对环境作出妥协的成果。
  60分是正常适应的水平。适应过程实际上是机体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动态的过程,人不断面临新环境,如果新环境是人们可以期待的和可想象的,即哈特曼所说的正常期待环境,那么,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就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正常期待环境是与冲突环境相对而言的,是指人的正常适应和正常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因此是正常人可以期待、可以想象的环境。其实,我们大部分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正常期待的环境中。婴儿期的人还处在母亲的怀抱和或襁褓中,婴儿对环境的期待是母亲的丨乳丨头、怀抱、轻柔的抚摸等等,一般而言,这些正常的期待都与婴儿实际的环境是完全吻合的。

  随着人的活动范围的扩大,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新环境总有某些与我们的期待、想像有出入之处,但大部分的情境是在我们预料之中的,预料之外的各种因素改变了我们,或那么,我们与环境的磨合,所需的时间就不会太长,付出的努力也不会太大,个体与环境的冲突、个体的自我冲突就不会显得很激烈。
  有些人能够做到一味被动地去迎合职业环境,迎合,表明他适应性这一维度上可得80分。
  迎合就是人掩饰自己的真实人格去适应环境。许多人在面对自己很难适应,然而在认为没有更好的环境可供选择的时候,会采取这种掩饰的策略,以期与环境达成某种虚假的“和谐”。掩饰自己的人,很清楚自己不适合环境,很清楚自己与环境之间是没有“妥协余地”的,也清楚真实的自我如果与环境发生冲突,将给自己的利益、地位带来巨大的威胁和伤害。

  因此,掩饰者只要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同样会选择逃避。他们时刻都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或者群体。这种人有点象进入敌营的特工人员,他不得不穿敌军的服装,不得不说敌军的话语。有时候,为了表示自己与环境非常“和谐”,会表现得比“敌军”更“敌军”。这种表现,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谓的反向作用,即个人的意识、欲念不愿意显露,除了压抑之外,在行为上采取与欲念相反的方向来表示。这种反向作用,一是比真正适应这一环境的人表现得更夸张,看起来走得更远;二是具有强迫性,它总要不断地对人显示,好像不这样做就会使隐藏在背后的真实面目露出马脚来。

  在适应性维度上处于100分水平的,是扭曲自己去适应环境。扭曲自己也完全是一处被动“适应”,这种人相信能够并力图“改变”自己,压抑真实的自己完全,不断使自己相信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在漫长的压抑中,这种人表面看起来确实已经成功实现了适应,但他内心深处的紧张与冲突却丝毫没有得到缓解。
  扭曲者是职场上最痛苦的环境适应者。
  我们把120分的适应水平称为“过度适应”,过度适应的结果是导致对另外一些相反情境的严重不适应,这种情况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机制上都存在。
  二战时期,有一个苏联士兵奉命掩藏在一个地底下一个洞里头,此后他一直没有直接到任何允许出来的命令,在黑咕窿咚的地底下待命了三十多年,靠吃老鼠肉等维持生命,完全丧失了时间概念,眼睛也完全适应了黑暗,变得异常敏锐。到有一天,他被人偶然发现,人们把他从地底下救了出来。然而,他来到地面上的第一瞬间,却是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成为一个瞎子。是强烈的太阳光射瞎了他的双眼。当他完全适应了黑暗世界,就完全无法适应地面上光明世界。

  荣格所谓的人格面具与人格膨胀,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过度适应与严重不适应的相关性。在戏剧中,面具或脸谱是用来表明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的,荣格认为,人格面具作为一种原型,使人们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社会所期待的那种样子,以一种被人认可的方式行事,获得社会的赞许。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人的社会适应性的一种表现,人的言行举止,都得按自己所戴的面具所标识的身份,否则就无法与人和睦相处,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极大混乱。久而久之,人对自己所戴的人格面具就实现了高度的适应,当这种适应性发展得太过分的时候,一个人就把自我完全认同于自己的面具,这就是所谓人格膨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