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第30节

作者: 陈鸿毅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正如马斯洛所描述的一些强迫性神经症患者,他们“都显示出强硬而急切地固守熟悉的事物,害怕不熟悉的、无规则的意外的事物,害怕无秩序状态的倾向。另一方面,有些现象也许又会显示相反的可能性。这些现象包括不自然的违抗习俗,顽固地反对任何权威,行为狂放不羁,渴望使人震惊等。”(《动机与人格》)
  这一维度上处于两种极端水平上的人,有时候会互相转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一些人对某一事物、某一领域,根本没有接触过,没有一点儿这方面的知识,却反而对之没有任何的畏惧,可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根本没意识到危险,也就无所谓畏惧了。这种无畏,并不真正说明这个人在性格特质上具有冒险性,用前些年一本畅销书的说法叫“无知者无畏”,或者叫“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些小孩子看见蛇,也敢伸手就抓,看见一只大狼狗,也敢去摸摸。但是,一旦被咬了,更可能是“一次被蛇咬,三年怕草绳”,教训太深刻了,从此反而成了个胆小鬼。

  所以,评价你自己或评价另一个人在冒险性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我们得弄清楚你或他毫不畏惧的那些对象,到底是不是完全一无所知?倘若如此,我们就要避免对自己、对他人作出误判。
  (待续)
  日期:2009-03-14 19:44:50
  3,经验开放性之兴趣维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某些兴趣,所谓兴趣就是你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陷入其中者甚至会表现出迷醉的情状。
  你应该从如下四个问题入手来考察自己的兴趣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对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人最感兴趣?
  这是兴趣的倾向性问题,兴趣的倾向性也往往决定职业的倾向性。
  兴趣既是某种积极的、倾向性的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就会转化成某种巨大的心理能量,人们常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兴趣所产生的心理能量,能够使你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里的活动更有积极性、更具持续性和独创性,更容易克服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能够比别人积累得更多,也发现得更多。这种心理能量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面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说说心理能量吧。比如有一天,你下班回到家里,发现自己实在累得不行,一进屋,鞋都不脱就一歪身躺倒在床上,等着你的妻子或同丨居丨女友快点把菜烧好。你妻子或同丨居丨女友催你帮着把卧室的卫生打扫打扫,你嘴里咕咕噜噜抱怨着:没看见我已经累得不能动了吗?你确实累了,你并没有撒谎。但是,恰在此时,你的手机响了,你的一位哥们在那头说:麻将局三缺一,就等你了,快给我过来!你突然间就困顿尽消,全身活力无限,晚饭也不要吃了,啪叽啪叽,欣赴牌局。一前一后,根本就是两个人。这就是兴趣所产生的心理能量了——如果赴牌局的这一心理能量被你投注到某一项工作上,那你将是一个听起来很可怕的“超人”。

  前述的霍兰德模型对职业素质的测评,正是建立在一个人对什么感兴趣的行为倾向基础上,正是基于一个人对什么感兴趣往往意味着他在这些领域的活动更容易获得成就这一假设上。
  情况确实如此,一个对数学感兴趣到了入痴入迷程度的人,可能会终其一生去论证“两个奇数之和等于一个偶数”、“两个偶数之和等于一个偶数”以及“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之和等于一个奇数”这个哥德巴赫猜想,而不管论证它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更不管论证它将使自己获得什么。这个对理论数学终身如醉如醉的人,就是大数学家陈景润。

  一个对钱感兴趣的人,仅仅是钱本身就足以使他得到很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过去乡下有一对老年夫妇,以烧卖光饼为业,一块光饼一分钱(当时的价格),卖完了光饼,晚上回到家里对坐在床铺上,数着面值一分的纸币。每每数完了一百张就摞起来,用橡皮筋箍住,老夫老妻俩必定相视而笑,很有成就感,有时都笑都声来。这对老夫妻是我一位同事的邻居。

  一个对权力感兴趣的人,或许只有在获取权力与失去权力的过程上,才体验得到生活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或许只有在支配别人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愉悦感,或许只有在改变了某些方面的社会生活,才能体验到人生价值。
  显然,兴趣与人的需求、动机有很大关系。人既有单纯的兴趣,比如陈景润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受动机支配的兴趣,比如一些人对权力、对金钱、对名望的兴趣。
  那么,你有哪些单纯的兴趣?又有哪些受社会性动机支配的兴趣?不必告诉我,请自问自答。兴趣的倾向性与你的职业倾向性既然直接相关,不自答不行,不自问更不行。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身心对感兴趣的东西投注到什么程度?
  这是兴趣强度问题。我们常常用“有点兴趣”、“很感兴趣”、“有强烈的兴趣”等来表示自己对某事物的兴趣强度。

  只有那些你意识到自己对它“很感兴趣”的事,你才应该考虑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决策的一个选项。而那些你有着强烈兴趣的事,则一定是你职业决策的首选。
  永远不要把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作为自己职业的考虑,更不要太把“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句正确的废话当作职业选择的座右铭。它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兴趣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培养的;它之所以是一句废话,是因为培养出来的兴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兴趣。不是发自内在需求的兴趣是不深入的、不持久的,常常是自欺欺人的。还记得那些“入错了行”的中国皇帝们吗?对世界拥有绝对权力的诱惑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兴趣,何况你硬生生给培养出了所谓的“兴趣”,那怎么可能是真实?怎么可能是持久的?

  第三个问题是,使你很感兴趣的东西很多,还是很少?这是兴趣的广度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你对它们的兴趣能维持多久?这是兴趣的持久性问题。
  我们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兴趣的广度与兴趣的持久性问题,其实是兴趣效能这一个问题的两个面。许多时候,兴趣广度与兴趣的持久性呈负相关:兴趣面越广,兴趣越不能持久。
  在假定你已经明确了自己真正兴趣所在的前提下,我们将兴趣效能也及兴趣的广度、持久性问题,如前面几个维度那样,进行分层次的描述:
  有一些人,终其一生似乎都对任何能够接触得到的事物或活动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兴奋感很容易被唤起,又很容易被扑灭;他们的兴奋点不断转换,转换之快如同元宵灯会上的走马灯,晃得自己和别人都眼花缭乱;他们不断地驱使自己同时从事多种互不相干的活动,但无一兴趣是持久和有效的,对什么事都只有“五分钟热情”。他们兴趣的转移比嫦娥一号升天的速度还快,上午琢磨围棋,中午讨论艺术,傍晚思考政治,晚上想研究IT技术,并且计划明天学习园艺,后天向人请教哲学问题。如此,他们对什么事都似乎能插得上嘴,但他所能够插得上嘴的没有一样能够端得上台面,他们的任何知识与能力都只停留在连用来侃大山还嫌捉襟见肘的业余水平上;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还因此陷入严重混乱,难以自拔。

  如果上面这段话大体上可以用来描述你,那么,你在兴趣维度上的得分在100-120分之间。倘若如此,你得引起严重注意了:你得学会做点减法:砍掉那些你估计不可能会出成就的兴趣!大胆且毫不吝惜地砍掉它——如同海明威写小说洋洋得意地砍掉华丽的形容词,如同走专业化道路的公司毫无痛感地剥离掉非核心业务,甚至如同切除你身上的附赘悬疣,而视砍掉无用兴趣为决疴溃疽。

  兴趣广泛且多变,正是我个人大半生没有成就可言在性格特质上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看看眼前,我将老矣;回望当年,悔之晚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