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第28节

作者: 陈鸿毅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位在重庆工作了几十年的七十多岁的老人,特别希望能够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他的儿子也想方设法让老人能够如愿。但是,父子俩每次都因为回家的一个细节而无法沟通下去,致使老人一直未能成行。原来,老人喜爱自己使用过多年的任何物品,他要求儿子必须答应把他的旧电器、小猫在内的一切东西全都带回老家。当儿子的经过与老父亲一再的“谈判”,终于说服了老人放弃那些只能当破烂的旧电器,以为终于可以实现让老人叶落归根的心愿了,不料,儿子高兴得还是太早了。老人接着提出要求他所有的旧衣服统统都得带回去。这本来是个再容易满足不过的要求,儿子立即答应:保证您一件都不落下。但父亲说:你得叫家里人出来帮我装运。原来,在儿子眼里给物流公司一个电话就可以全部搞定的简单事,在老人那里,成为必须派大量人力装运才能办得到的事。当儿子向老人解释现代物流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老人再三再四撂掉电话,怒斥其“胡说八道,异想天开!”

  至今,这个儿子还是没办法解决这个听起来简直可笑的小问题。
  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与“老人”这个概念相关的年龄数字不段往上调,从过去的50吃寿面,一直到如今80岁还有老人独自乘火车旅行。一个人是老还是年轻,越来越不以生理年龄为标准,而以心理年龄为标准。这个我们常常挂在嘴上,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真的明白其意的所谓“心理年龄”,指的正是性格特质中的经验开放性。
  请注意,当一个人因为固守过去的一切经验的时候,才真正意味着他衰老了——哪怕你才二十几岁!
  一位年轻人在福州的一家编辑部工作已经十年了,十年来,福州城的地图都换了好几版了。最初,他每天从家里到编辑部上班,都得绕好几个弯才能到达,但六年前,他家与编辑部之间早就开辟出一条宽广大道,一来一回,每天至少可以使他节省一个多小时,但六年来,他坚定不移地绕过去的大圈圈,而决不愿意尝试从直线穿过去——哪怕一次。按照每年上班300天计算,至今为止,他至少在路上白白耗掉了1800个小时!

  别以为极端的因循守旧在我们身边的年轻朋友中决不存在,甚至别以为你就不是。上述举的两个例子,老人就是我的父亲(说服与谈判,至今还在进行中),而那位在编辑部上班的年轻人就是我的一位学生,也是我的亲戚。
  简直比比皆是又触目惊心啊!在经验开放性上,我给他们的评分是-20。
  一个人一旦环境、某种行为方式等等磨合久了,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自己打交道的人、对自己所习惯了的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某种依赖性。依赖性的产生,是缘于这些环境与行为方式的便捷性与安全性,诸如以下这些想法,在我们的工作选择和日常生活决策中是经常会有的:
  某个人习惯了南方温润的气候,当工作需求他常驻北京的时候,他认为自己不能适应北方的寒冷和干燥,尽管他并未在北京生活过;
  某个人因为早就习惯了跟这个单位里的哥们天天打交道,他不知道新单位的那些人好不好相处,对陌生环境的人际关系想象得很复杂,担心自己应付不了;

  一位才四十多岁的作家,坚决拒绝用电脑写作,因为他几十年来都用笔在三百格的作文纸上写作,面对一台电脑,他感觉不到那是写作文章,而简直是用机器制造某种物品;
  ……
  这种本能地恐惧和抗拒任何改变,缺乏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的动机,只能根据别人制定的规则做事,只能模仿和照搬过去习惯了的一切的人,他们在这一维度上只能得0分。霍兰德职业倾向性上属于传统型的人,正是这一类人。但他们的职业适应范围要比传统型的人更少一些,主要在会计、出纳、法院办事人员、统计人员、保管员、邮递员、审计人员、人事职员以及司机等等。司机因循守旧一些也没啥不好,坐车的人要讲效率第一,开车的人务必要讲安全第一。

  而对于那些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工作的人而言,他们在“创新——因循”维度上最为适合的是20分水平,这一水平上的人基本遵循老规矩,偶尔会有一定的逆向性思维和小创意。这一维度上的低分者的主要表现是害怕改变,包括工作岗位的调整等等,相反,巴菲特却是个“喜新厌旧”的人,此君最初是从事纺织业的,还在这个行业里折腾过十多年,后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毅然退出,从纺纱到炒股。他在反思自己这一过程的时候,用“强制性力量”来形容人们本能地恐惧和抗拒改变的影响力。

  达到60分水平的,是那些能够根据认知变化、新知识的产生进行创新。在商业社会,这一水平上的人是绩效特别显著的管理者,他们最重要的特征是既富于创新精神,又十分尊重任何既定的事实、既成的传统,旧传统与迎接新挑战在他们身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兼容。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刻意地去追求变化,但也不害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改变产生反感,能够把变化当做正常的、健康的事物,甚至能够欣喜地张开双臂去拥抱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机会。在现代商业社会,在这一水平上的人特别适合从事领导与管理。

  在这一维度上达到80-100分水平的人,是那些最富于创造活力的精英,他们可能未必适合从事管理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标新立异甚至可能成为某种心理需求,甚至于为“创新”而创新,大多数时候都跟公认的事实、道理、习惯唱反调。但是,这没关系,这样一些人的头脑,正是茁壮生长的创意之树的沃土和种子,是喷薄而出的天才艺术创造的火山,是发明专利的江流的源头,是新商业模式的闪电划破沉闷夜空的云层积累的强大电荷!

  创新基于一些心态特征,德鲁克指出,工作和生活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比如成功或失败,空难或惊喜等等,许多人遭遇失败后,就躲进了过去经验的保护伞下,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经验开放性水平高的人,却总是把它当作一种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新的一切,放得下旧的一切。

  这里讲一个美国商业史上的故事。
  我们一说起购买力,一般人只能往消费者钱袋的厚薄上想,确实,按常理,消费者钱多,则购买力强;钱少,意味着购买力的缺乏。在经济领域,没有比购买力更重要的资源了,然而,现代商业社会的所谓购买力,却是历史上那些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硬给创造出来的。19世纪早期,美国的农民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购买力,无论他们对收割机多么需要,也没钱买。对于因循守旧,只能按照既定模式办事的人来说,这只能令人一筹莫展。然而,事实却是,农民们却能够成批成批地购买了收割机这样的农业机械。这是收割机发明者之一,叫赛勒斯•麦考密克的,发明了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分期付款方式完全改变了经济,任何地方只要引进了分期付款制度,它就能将当地的经济从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这就是不协调事件、意外事件中找到创新之源。

  同样,某种意外的成功同样能够提供更多成功的创新机会。脑白金在礼品市场上的成功,最初是偶然的、意外的,然而,史玉柱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把偶然发现的小范围内的成功,扩展成为一种“购买者与使用者信息隔绝”的营销手段。而对于那些缺乏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的动机的人来说,局部的、偶然的成功永远只有局部的、偶然的价值。

  在创新维度上得分极高,是那些有成就的政治家、企业家、科研人员、作家、艺术家、市场观察者与研究者、创业者、管理者、新商业模式的经营者、广告人、学者等等最核心的胜任力之一。人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冲动,永远是推动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源动力。
  但请注意,如果你的职业目标只是当个日子过得比较安稳、生活水平消不比别人差的人,比如当个野心不大的小政客,当个可以这里吃请一顿、那里应酬一下就觉得已经很有成就很有风光的小官吏或公务员,那么,如果有一天你感觉到自己被“创新之狗”追赶得差不多没工夫停下来洒泡尿,那说明你正走在偏离你个人的职业目标的道路上。你正确的做法,是一脚踢开那追赶而来的“创新之狗”——因为那没你的事。

  (表格图片暂时无法上传,抱歉!)
  日期:2009-03-11 16:51:41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续——)
  2,经验开放性之“冒险性-安全性”维度
  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下面这些活动?

  ——购买各类彩票;
  ——参加蹦极运动;
  ——攀岩;
  ——深入地震灾区拍录像;
  ——冲进火灾现场救一个你素不相识的人;

  ——到蛇岛探险;
  ——以所允许的最快时速开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