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业者从事销售工作的酸甜苦辣》
第3节

作者: qq1650580707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你的技巧都是练习的结果,你产品的优势和你的魅力都是可以通过技巧让他们变得更好的。我们公司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是销售做得好的人,我们都不会让他再做一线销售了,我们让他带团队,让他复制他的销售技巧给给更多的人,这样的好处我想我不用讲了吧?方方面面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做好销售就做了你自己,把你自己这个产品包装好,要想容易首先要易容,先把自己做好才是关键的事情。做工作、无论什么工作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而已,要想办法把自己变成优势突出、全面优秀才是工作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事情。老祖宗讲活到老学到老嘛!先历练自己吧,金钱名誉等等东西都会随着你的成长而紧跟而来的!

  世界著名推销大师乔•吉拉德在35岁前是个全盘的失败者。他患有相当严重的口吃,换过40个工作仍一事无成。身负巨额债务几乎走投无路。他说,去卖汽车,是为了养家糊口。第一天他就卖了一辆车。掸掉身上的尘土,他咬牙切齿地说:我一定会东山再起。他做到了,在此后的15年中共销售13001辆(每次只卖一辆)汽车。这项记录被《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收入并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多年前他就养成一个习惯:只要碰到人,左手马上就会到口袋里去拿名片。“给你个选择:你可以留着这张名片,也可以扔掉它。如果留下,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卖什么的,必要时可以与我联系。”所以,乔•吉拉德认为,推销的要点是,并非推销产品,而是推销自己。他到处用名片,到处留下他的味道、他的痕迹。去餐厅吃饭,他给的小费每次都比别人多,同时放上两张名片。出于好奇,人家要看看这个人是做什么的。他甚至不放过看体育比赛的机会来推广自己。他买最好的座位,拿了1万张名片,而他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在人们欢呼的时候把名片扔出去。于是大家注意了乔•吉拉德——已经没有人注意那个体育明星了。人们在谈论他、想认识他,根据名片来买他的东西,经年累月,生意便源源不断。

  未完待续,期待支持!
  日期:2010-07-02 07:45:39
  销售让我明白了培养人才重要性
  我们的团队包括以前我工作的团队,其实大家都讲在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呢?怎么得到想要的人才呢?等等问题其实是很多团队的 “队长”所费神的事情,今天我结合一下我们的实际情况来聊聊有关人才的话题吧,点点肤浅之见大家讨论一下。
  毛爷爷曾说过人多力量大!那么人多就真的会力量大吗?不见得吧,人多而且大家要相互配合一起努力力量才会大的,如果思想不统一再多的人也没有意义。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我们的团队也是这样的,人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团队中有多少有用的人,有些团队的 “负资产”其实比瘟疫更加可怕。如何去改变那些负资产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2-6-2法则,用20%积极的力量去影响60%中间的力量,而后再用80%积极的力量去影响、改变最后那20%消极的力量。任何一个团队中特别出色的和特别“垃圾”的(不好意思,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了)他们的比例永远超不过20%的,基本上都是维持在10%到20%之间。

  一个团队最缺的是什么呢?答案永远是唯一的,那就是人才!任何一个团队都缺乏人才、缺乏有用的人才。那么既然缺乏人才我们需要怎么解决人才这个问题呢?想要得到人才无外乎两种常用的方式:招聘现成的人才和自己培养人才。招聘的人才的好处就是见效很快但是稳定性不一定强;而自己培养人才见效要慢些,但是稳定性更强些。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获得人才的途径,但是我认为销售类的团队,特别是那些流失率比较高的团队更适合自己来培养人才。

  我的团队其实一直都在灌输一个观念,那就是复制人才,复制人才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在上一篇的当中我们讲过工作只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服务我们成长的工具而已。现在我还要说说这个工具的事情。中国最古老也是最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就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个人感觉这个方法很好,老祖宗用这样的方式传承下来很多很多的东西,后来慢慢地我们很多人都不太用了,结果西方开始用了,再到现在又是很多企业开始用了),那么我们的团队也是一样的,任何一个新人进入我们的团队,除了正常的培训以外,很多事情都交给了他的师傅来做,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师傅来带,师傅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态度、技巧、工作方式、前景等等的一切都是师傅在做的。师傅其实就是一个班组长而已,他既是一个老师又是一个学生,组长一般都是在公司表现够好的人才能胜任的,因为他必须一个好的榜样。我们专门会给组长一个行为规范,什么该讲什么话不讲、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等等我们都讲得很清楚,纯傻瓜式的规范,很有意思也很有效。

  结合实例说说吧,我自己几次创业都是从零开始的,第一次是和别人合作广告公司,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些不愉快的经验(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呀),之后的创业都是一两个人起来的,当然之后都是做销售型的团队,所以有人说隔行如隔山、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选职业还是要选自己有优势的领域进行,让姚明踢足球那是肯定不行滴。2000年我和我师兄我们两个人,他负责开会,我负责招人和带人,我用一张红纸写上我们的招聘内容站在人才市场的外面,看到人就去拉过来,用这样的方法几个月我们招到了50多人(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当时只有一间15平方的办公室,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来人了我们就给他们说我们以后会怎么样发展,结果我们的队伍就不断地发展壮大,一直到后来我们有了很多分公司);08年我打算开始再做通讯的时候正好碰上了西亚斯的学生陈辉和郑州牧专的学生王凌峰,于是我把他们两个带到了武汉,他们当时都还是需要一年才毕业的学生呢,什么都不懂的,一切都要重头来的,握手把手训练他们的业务技巧,慢慢地他们适应以后我又找了几个学生也是同样的方法,早上讲晚上讲,回到宿舍还是讲,两个月以后我把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培养出来,他们就开始慢慢复制别人了……

  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个快速复制销售人才的经验走到今天的,我非常不愿意人才的流失,但是我绝对不会恐怖人才的流失。
  要做造钟者而非报时者!
  未完待续,期待支持
  日期:2010-07-02 15:14:49
  销售之学会做一个好听众

  每一个人都渴望交流,而交流的目的就是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作为营销员,如果只关心生意是否谈成,而忽略了聆听客户的想法,有时候也是一种失败。和客户洽谈时,如果我们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势必会漠视别人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耐心去倾听别人内心的感受,再好的技巧也掩盖不了我们对客户的心不在焉,最后结局是客户一个一个远离了我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