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第12节

作者: 陈鸿毅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的立意并不在于解决关于情绪的理论问题,事实上,哪怕是情绪的分类问题,当代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至今还只能简单地延续17世纪大哲学家笛卡尔先生的路径而难有真正的突破。因此,我们在这里只着重于讨论情绪对于人的生存、工作成效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这些问题。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应对情绪,以便于满足工作环境、社会条件等各种外在情境需要,实现自身的“对内和谐”以及自身与外界的“对外和谐”,使我们经常能够有效地左右情绪,而不是为情绪所左右,从而实现我们的工作目标。我们所体验情绪、处理情绪负荷事件的方式,构成了我们每个人职业性格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对我们的工作绩效、职业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固然有欢乐、兴趣等这些更有助于工作业绩的正性情绪,也有总的看来似乎更不利于工作成效的负性情绪,如压力、恐惧、抑郁等。然而,当我们讨论情绪与工作绩效之前的关系时,情况却远不是那么简单,正如性格特质一样,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正性情绪就有利于工作绩效,而负性情绪就一定不利于工作绩效。
  任何一种正性情绪,如果超出了某种适当的水平,则非但对不作不利,甚至使正常的生活都成为不可能,比如,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但如果你的愉快情绪处于极高的水平,且持续时间长到没个完,一整天甚至长年累月动不动就处于狂喜的状态中而无以自止,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情形?反之,任何一种负性情绪,当在它处于某种适当的水平时,都可能有利于工作业绩。这正如十四世纪一位叫做帕拉切尔苏斯大医学家所说的:世界上任何食物都是有毒的,对人而言,有毒无毒只是取决于剂量的大小。

  我们在这里讨论情绪适应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将立足于这样几个基本前提或出发点:
  (1)不同的个人情绪倾向具有先天性。比如有人天生的容易情绪失控,而有人则相反;
  (2)情绪是人格的一个部分,因此不同的情绪倾向构成了不同的职业人格;
  (3)情绪的发生对人的认知会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同一个人在不同情绪条件下看待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可能会留下很不相同的印象,并进而作出很不相同的评价,而这种影响对人的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4)情绪是人的动机形成的内在条件之一,任何动机的形成只有在情绪参与的时候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和地位,而完全与情绪不相关的动机是不存在的;
  (5)对于工作绩效、职业成就而言,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个人情绪与工作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情绪的适应与不能适应,才是构成职业性格的真正重要的问题——比如有的人只要与众多陌生人见面就感到紧张和恐惧,有的人只要与人发生争执就很容易情绪完全失控而做出不顾后果的举动等等;

  (6)情绪倾向具有先天性,但是,仍然有一些情绪是可以“修炼”的,如同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一样。
  日期:2009-02-24 11:24:06
  4,认知特征(cognition)
  人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对重要的要素与表象进行组织时,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人格的认知功能,是指不同的人会从情境中获取不同的信息。人们在感知、思考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人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或不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获取信息和看待自我和世界的不同方式,构成了职业人格的一个重要侧面。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并产生不同的行为。有些人关注情境中物品方面的信息,如品牌、质料等,而有些人更关注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有些人特别关系情感世界,而有些人则完全忽略情感世界。那些更加关注情感的管理者,更容易与员工进行深入的、非正式的沟通,而那些完全忽略情感世界的管理者,更愿意把关注点放在事情的进展、产品的质量、工作的效率上,而对这之外的事情不大予以关注。这样不同的关注点,就造就出不同的人际关系特点。

  认知取向包括个人建构和编码策略、归因倾向、价值观和职业目标等。
  个人建构和编码策略指的是一个人更关注过去还是更关注未来?更在意局部还是更具有整体观念?擅长分析抑或擅长综合?认知上是不断繁化还是简而化之?具有艺术倾向还是更具逻辑倾向?如此等等。
  我们这里先提提局部关注和整体观念,其它几个方面的内容,将在认知特征的章节中具体阐述。
  有的人面对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于从整体上、从大局上去把握,他们往往只见森林,却对眼皮底下的树木采取了“选择性失明”,干脆看不见!就是看见了,也不理,更不用说他不可能去关注一片树叶了。局部关注或整体关注同样也无所谓“好”或“不好”之分,只有适合或不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之别。
  在个人建构和编码策略上特别严重倾向于整体关注的人,往往是那些管不好一个家,却能够治理好一个国的人;
  他们是那些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大局势、娴熟地掌握大场面,但让他处理当前的小事他十有八九会弄砸的人;

  他们甚至是那些指点江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人。
  而有的人却相反,他们更愿意在局部、细节上做文章,这文章会被他做得很深很透很长度,一纤一毫都难逃他的法眼。他们对问题、对情况的细节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倾听蛛丝之游动,凝视马迹之遗存,他们往往能够把握住事关成败的某些细节,却对全局没有感觉,画不出事物的整体轮廓。
  汪中求先生前些年写了一本很畅销的书叫《细节决定成败》,颇引起一些争议。某些关键性的细节确信能够决定某些阶段性的成败,汪先生倡导精细化管理,想法也是很对的,比如日本制造业的成功,就与他们长期坚持精细化管理有很大关系。这对于警示那些做事马虎的“差不多先生”们很有意义。
  但是,汪先生却也有所不知:关注细节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也未必是人人都应该那样做的。
  比如说象毛主席那样的人物,就从来不屑于、事实上也没必要非得去关注一个个细节不可,作为一个政治领袖,最需要的是把握大局和形势走向。对大局没有轮廓,对大势不能把握,不论细节关注到成精了、成神了,都不能成功,倒可能细节把握得越完善,输得越早,败得越惨。
  事实上,一个过于关注细节即在个人建构和编码策略的认知特征上属于局部关注的人,很适合担任消防队员、会计或出纳、实验员、质量检验员等等岗位的工作;一个对细节能够给予中等程度关注,也即既见森林、更见树木的人,更适合在中层管理的岗位上工作,而一个领袖或领导者、一个企业家,却必须主要从全局的、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大量局部的细节,他看不见,或采取选择性的忽略则是其必要的认知特征。因为细节是可以无穷大的,一项事业中细节套着细节、细节延伸出更多的细节,一个领导者在认知上如果被细节彻底淹没,失去整体感和方向感,更容易遭致失败。

  关于认知取向与职业成就的其它方面内容,这里只是先简略地提一提,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再展开讨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性格特质主要得自遗传的生理心理因素不同,一个人早年的成长环境以及青少年时代经历的某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对认知特征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
  5,动机倾向(motivation)
  一个人能得到什么,往往取决于他想得到什么;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也往往取决于他希望自己成为什么。在职业成就上,“有心栽花花不发”当然常有,而“无意插柳柳成荫”却是罕见。
  许多人在中学甚至上小学的时候,就试着写过《我的理想》、《我的未来》这类命题作文,如果我们记得没错的话,会发现,这些命题作文几乎都被我们写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我们还在很稚嫩的时候就开始幻想自己的未来,幻想着自己应该成为什么,会成为什么。尽管后来我们实际上从事的工作与当初的幻想距离大多有十万八千里之远,正如最初的暗恋情人大多不是你现在的妻子。但是,感谢老师——老师的命题,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自己的职业动机,我们对职业选择的考虑,正是在那次作文课上得到了最初的启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