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国人对职业性格之有所了解,首先就是从这位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提出的“胜任素质”一词开始的。1998年,华为的孙亚芳女士带了四、五个人专程到波士顿公司去了解胜任素质是怎么一回事,这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界第一次直接与“胜任素质”发生的亲密接触。从那以后,在企业界、管理咨询界、学术界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素质”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
日期:2009-02-21 12:11:32
(五)职业性格是如何构成的?
我对通过面相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性格、通过笔迹就能道出一个人的命运的谶语之类的“高人”,除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只好无语了。非要说什么的话,就不得不说:这些人连什么是性格、性格是如何构成的基本常识都压根儿的一无所知!当然,无知也有个大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无畏。
职业性格归根结底是人格(personality)在职业可能性、职业成就上的体现,因此,我们将尝试从人格特质、情绪适应、自我概念、认知特征和动机取向这五个方面入手,分别讨论性格与职业适应性问题,并针对这五个构成单元,在方便的地方稍带探讨如何考察自己与他人的职业性格等其它一些问题。
1,人格特质(trait)
每个人都有一些或是得自遗传、或是儿童早期就已经相对定型了的性格特质,也叫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对于一个人适合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是一些几乎没有改变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前一个瓜是瓜籽儿,后一个瓜是瓜果,人格特质就是这个瓜籽。你种下瓜籽儿,却希望通过环境影响、技能培训,使它结出苹果来,几乎不可能,最多也就是结出一个似瓜非瓜、似果非果的东西,盖因特质如此。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最基本建构单位,每个人都首先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
特质之所以是稳定的,是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即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而受环境和文化影响微乎其微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人的基本特质早在一岁左右就开始表现出来,而在精神分析学者看来,这些特质在六岁左右就已经基本定型,并且保持终生。
试图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世界上最吃力不讨好的事之一。你不能在牛的身上“培训”出羊的脾性来,同样,你永远无法让一个天性多愁善感的人一生装着麻木不仁,因为“牛脾气”和多愁善感不是学来的,而是由遗传的某些生理的、神经化学性的因素决定的。
人首先是遗传的产物,然后才可能是环境的产物。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关于人的“气质”的研究,古希腊一个叫做希波克拉提斯的医生,认为人体内在四种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后来,一个叫做加林的古罗马医生根据这一“体液说”,认为每一种体液都具有热与寒、干与湿两种性质,不同的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因此人的气质(temperament)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黏液质四种:
多血质型的人春天般的奔放热情;
胆汁质的人夏天般暴躁易怒;
抑郁质的人如秋天般的多愁善感;
黏液质的人冬天般的冷漠无情。
虽然四种体液说用现代眼光看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这种划分,为人们解决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问题,倒是提供了一个方便法门,而且,这种划分在某种程度上还确实是相当有效的。读过一点心理学的人之所以还能够在今天的心理学教材上了解到这“四体液说”,正因为它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过去,人们在对待性格问题上,有一种非此即彼的观点:一个人不是外向的,就是内向的,强调片面,但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既不完全是外向的,也不完全是内向的,而是既外向、又内向的,是更为外向一些或更为内向一些。因此,人格心理学家们研究人格特质,是把每个人的人格都看作是可以从某个维度上去分析的,不同的人只是在同一维度上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就是说,从特质上分析一个人的人格,更关注的是用有效的方法去描述中间状态或混合状态。
其次,一个人身上的人格也有不同层次的区别:
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主角,往往被作者以不无夸张的笔法特别地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鲁智深的莽撞的同时粗中有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等等、曹操的多疑狡诈等等。首要特质并非人人都有。比如收视率非常高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作为戏剧的主角,编导和演员都着力塑造他的首要特质:憨厚而执着的一根筋。但剧中其他人物虽然性格各异,编导却并不刻意突出那些次要人物的首要特质。日常生活也是这样,大多数人是普通的,甚至是平庸的,而一个有着突出的首要特质的人,总是或显得惊世骇俗、特立独行,或不待见于人,或充满了魄力令人心向往之的那些人。
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我们进行职业性格分析与评鉴,也主要着眼于一个人的中心特质,而不仅仅只是首要特质——事实上,许多人身上其实是无所谓首要特质的。
最后是次要特质 (secondary trait),即一个人某种特殊的偏好或反应倾向,比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我的一个朋友有“收藏癖”,见啥都舍不得丢弃,搞得自己的家成了个废品仓库。这个偏好只是他的次要特质。一个人某些体现在生活工作细节中的行为习惯,总有特定内在的心理基础,这些习惯是中心特质的某种外显与写照,因此也不可不察。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当我们以外在的角度观察有生命的动物时,最先打动我们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到它们有许多习惯。”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具有先天倾向的习惯被称为本能;一些由于教育而形成的习惯,大多数人称其为理性行为”。
打个比方说,中心特质与次要特质,有点类似于在山上看坡下的云,云是雾;在山脚下看山顶上的雾,雾就是云。中心特质与次要特质,有时候确实是很难截然分清的。
人格特质对于工作绩效、个人职业成就的作用也是如此。比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情境,会有强度相差很大、倾向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有的人总是很外向,而有的人总是表现得特别内向,这些特质都有其遗传性的生理心理基础。你非要让一个特别内向的人通过种种努力,改选成一个适合某种工作的具有外向性格的人,总是徒劳无功,即使你“成功”地改造了这个人,他的外向表现也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他又会回到从前的状态;而且这些外向性的表现,在他人眼里肯定是很勉强的,不自然的,是“看起来很假“的,这对他本人而言也是很别扭、很痛苦的事。而人的内向、外向,情绪反应激烈与沉着稳重,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脑内不同的神经化学递质决定的。
比如说有的人特别容易冲动的同时还特别富于攻击性,哪怕他是个事业上很有成就、文化上很有涵养的人,甚至到了很大年纪了,他仍然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冲动与攻击性来。前一世纪八十年代有个商界奇才,叫牟其中,他因为用轻工产品跟俄罗斯换了四架飞机而声名大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也因为涉嫌金融诈骗,现在还在监狱里蹲着。据与他共事过的人说,此君一见哪里有打架的,就特来劲,少不得在边上呐喊“打呀!打呀!”他到了五十岁了,在一个公共场所为了跟人家争一把椅子,还是忍不住把人的牙齿都打断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