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帕森斯教授这一早期的“人-- 职匹配”理论由于具有先驱性、拓荒性的色彩,尚缺乏更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和更丰富的职业管理实践的支撑,显得比较简单和粗糙,因此, 这个理论后来的“点击率”总的看来不是太高。
第二座里程碑:霍兰德
沿着帕森斯和霍兰德的足迹,到了1959年,一位叫霍兰德的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在自己的职业咨询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职业选择的人格类型理论,这才第一次将人格心理学的成果与职业问题系统地联系了起来。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本身就是个人人格的一种反映和延伸,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求等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他的人格类型理论对人才测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根据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在职业决策中最理想的是个体能够找到与其人格类型重合的职业环境。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一致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得到乐趣和内在满足,最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在职业选拔与职业指导中,首先就要通过一定的测评手段与方法来确定个体的人格类型,然后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种类。虽然霍兰德对人格类型的划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强调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一致性,使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人--职匹配”理论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尤其是为现代人才测评的发展与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霍兰德在其所著的《职业决策》中,将人的职业适应性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传统型。一个人的职业倾向类型往往不止属于一种,而是在3-4种之间,这可以理解为职业倾向或职业适应性的个人“宽度”。
比如,通过简单的测验,我就可以获知我个人的职业适应性是在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和事业型这四个跨度之间:
——我酷好阅读,喜欢琢磨某个学术上甚至完全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这是研究型的特征;
——我喜欢画画、音乐、小说写作,好幻想,小时候过的基本上就是“练完提琴去画画,读罢小说去打架”(幻想自己是个戏剧中的“英雄”或大侠)的生活,这是典型的艺术型性格;
——我偏好影响他人,好演讲、好社交活动,也就是所谓在人群中“好表现自己”的那类人,这显然是社会型性格,
——而我还希望在一个群体中能够充当一个地位比较重要的角色,这却是事业型职业性格了。
一个人只属于某一种类型,则职业适应性最窄,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小;但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宽度”同样也不可能多达其全部的6种,因为某些类型本身是具有人格倾向上的“内冲突”的,比如传统型与艺术型这两种类型,就只有内冲突而没有兼容性。
霍兰德的六种职业性格类型,简洁明了,而且很容易在个人的日常经验范围内进行判断,这些日常经验就是一个人所感兴趣的活动,因为一个人平常喜欢做什么、厌恶做什么,本身就很能够说明他具有哪一类型的职业适应性。由于六种职业类型的测评至今仍然广泛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在这里,我打算稍多费些笔墨作个介绍,您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妨也来个“活学不用”,借此机会做个简单的自我测评,以期对自己有所了解。至于对各种类型具体行为偏好的列举,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例如,要是你并没有下述诸如“参加木工技术学习班”这么特定的行为,可以用一般性的、与之相类似的偏好或行为表现来取代它。
1,实际型(Realistic)
实际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具有这种倾向的人比较缺乏社交能力,不太适应社会性质的职业。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然而很抱歉,实际型的人当不了只动嘴皮子的“君子”——他们喜欢办事而不喜欢人事、偏好管事而倾向于回避管人、宁可动手而不愿意经常动嘴皮子。我们平常所说的“动作型”、“实干家”、“事务型”的人,大抵都是霍兰德所说的实际型的人,这类人往往在行动上有很强的执行力。
那些实际型的人,平常可能更喜欢如下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几乎没有需要磨嘴皮子的:
装配修理电器或玩具;
修理自行车或家用电器;
用木头或别的什么杂七杂八的材料做成一件新东西;
开汽车或摩托车;
参加木工技术学习班;
修理或装配一下机器零件;
……
对于实际型的人而言,典型的适应职业包括技能性和技术性职业,如技工、修理工、农民、技术员、制图员、机械装配工等等。
2,艺术型(Artistic)
霍兰德显然是从人格的情绪倾向和认知特征来界定艺术型人格的。人的情绪倾向、认知特征确实具有某种“不兼容性”,一个富有想象力同时很容易陷入情绪化的人,他看待人与事会更多地带上感情色彩,他处事也会更多地感情用事。不能说感情用事是一件坏事还是一件好事,是对人有利还是完全的不利。一个诗人如果不能够感情用事,他的诗篇很可能只是一篇逻辑严谨、索然无味的说明文。美学家朱光潜老先生就曾自叙一个遗憾说,长期的逻辑思维训练损害了自己敏锐的艺术感觉。当然,并不存在不带任何情绪色彩的逻辑思维——当一个人处于思维状态的时候,他就同时处于某种情绪中。我们找不到没有任何激情可言的科学发现。
黑格尔说,任何事物都有功能作用和审美作用,有人看到了实际功用,而有人看到了它的美。哲学家的这一说法,后来得到了心理学家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证明:有的人倾向于从审美上去看待一个事物,而有的人却天生地习惯于从功能上、逻辑上去看等一个事物。就比如一朵花,药理学者看到的是花的药用价值,而一个画家关注的却是它的审美价值。
顾名思义,艺术型的人喜欢从事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而机械呆板的活动则会使他们感到无聊无趣,比如制图、绘画、参加戏剧表演、设计家具、布置房间、练习乐器或参加乐队、欣赏音乐或戏剧、阅读小说、摄影、朗诵诗歌或自己写诗等等,往往是艺术型的人所喜好的。艺术型的人不一定非得以艺术创作为职业,他们最根本的特征是有创造性,适合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可能会写出一部小说,也可能是创立了某种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或没准就折腾出一款什么有趣的软件。
艺术型的人具有良好的直觉和想象力、缺乏秩序感、容易情绪化、理想化、有创意、不重实际等人格特征。他喜欢具有艺术性质的职业和富于艺术色彩的环境,不善于事务性工作。如果说实际型的人是“动作的人”,研究型的人是“理性的人”,那么,艺术型的人则是典型的“感性的人”。
3,研究型(Investigative)
那些研究型的人所喜欢从事的日常活动大抵是如下这些:
阅读科技图书或学术杂志;
可以不泡茶、可以不泡汤、甚至也可以不泡妞,却可以成天泡实验室;
解算术题或玩数字游戏;
喜欢听各种课程;
琢磨自己选择的某个特殊问题
……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型的人往往也是“完成欲”很强的人,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往往会寝食不安。严重迷恋电子游戏的人,可能也具有研究型的职业适应性。
看来,霍兰德所谓研究型的人往往是些高智商的人物,他们或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成就卓著,令人不敢等闲视之,借用后来“情商”这个概念,我们会注意到,相当多这类业界精英们,比实际型的人更缺乏与人打交道的兴趣和能力,即人际敏感性比较差。情况确实经常如此,但也并非没有 “例外”。我的一位老友是北大教授,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成果斐然,同时将他和同事们的学术成果用于商业化运作,成功地领导着一家朝气蓬勃的商业机构,而他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