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非得把一个沉默寡言、看起来呆板木讷的人,放在某个一天中大多时候都得对人如花般绽放着灿烂笑脸、如水般话语滔滔不绝的岗位上,我们需要过问的,恐怕已经不在于他的工作绩效是否可圈可点,而是他什么时候精神崩溃的问题了;相反,如果我们赶鸭子上架把一个热情奔放、喜怒皆形于色的人,摁在某个大多数场合都需要他在台上板着面孔、故作深沉如泥塑木雕般的位子上,这有多闷气?多憋气?没憋死个人大概就算不错了。但是,我们在职场上遇到的这种猪鼻头插葱装象,却越装越不象的情况,难道还少见吗?工作之所以会成为一种要么崩溃要么憋闷的苦活,就缘于我们做出了不符合自己身、心本性的选择。
工作是美丽的,工作着是快乐的。然而,对于一个天生好动好奇、好东奔西走,且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冒险精神与探究兴趣的人来说,如果他不是选择了那些需要经常外出的工作,而是按照要求,日夜枯坐冷板凳,试图将自己“修炼”成一个学究。那么,工作对他而言,就毫无快乐可言,而是历经一生的痛苦折磨。相反,如果一个天性喜欢安静、喜欢独自思考和研究一些什么问题的人,不得已选择了一个长年累月都得四处奔波、天天都得与大量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职业,比如记者,比如旅行推销员什么的,他同样也是在工作中体验到不堪的重负和痛苦,而没有丝毫快乐可言。
不快乐,缘于不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什么种子结什么果,而我们许多人在择业上,看起来都更象一个将自己当实验对象的基因生物工程师,非得让瓜藤上结出豆子来不可,且美而名之曰“修炼”。
世间万事,唯有顺其自然,才有真正快乐,职业选择更是如此。不符合自己本然性格的职业,使多少人终生在其工作岗位上郁郁而难得其欢?
按照决定论的观点,那么人格可以由三个层次构成,生物遗传的、早期决定的和后天培养的。人的性格中属于价值观、兴趣、自我概念以及动机倾向等方面,确实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某些改变的,在这些方面,修炼确实有相当的成效可言。
但是,诸如情绪倾向、认知特征乃至合作意识等方面,则主要在童年期就已形成,并且是终生难以改变的。
作为人格最基本要素的性格特质,比如神经质性、外向性等等,却如同瓜籽儿、豆籽儿一样,是具有生物遗传性的,是父母早就给你的,这些人格特质如同你的肤色、身高、性别一样,决非通过“修炼”能改变得了!假如你就一米六零的身高,而且是个平脚板,你绝不会将篮球运动员当作自己的职业目标,因为你知道这“修炼”不来。这样的修炼,不但痛苦,而且可笑。但不少人偏偏以为性格特质是可以“修炼”的,这就很容易误己甚至误人了。
让公鸡长角或长出四只腿来,对于今天的生物工程来说也许是可以办得到的,但这绝对是违反自然的“修炼”,凡是与造物自然拧劲儿的事,结果都一定是不祥的。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从事特别适合自己的性情、从事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成效有时高得简直“如有神助”,或是耐力愈久弥坚,或是某个关键时候爆发力神奇般猛增,或是灵感汹然而出如平湖决堤、滔滔不绝如江河长流。有时候,这样的内力爆发会使我们体验到类似于迷醉与销魂般的快乐。我们可能在这种快乐中获得令亲人、朋友和同事啧啧称奇的工作业绩。然而,如果我们从事的是自己强烈感受到不适合、很厌恶的工作时,我们根本找不到这种体验。
我们知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潜能大多在这样两种情况下得到发挥,一是生死攸关的瞬间,一是将工作本身上升到审美境界、工作过程成为审美过程的时候。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在某些方面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的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一个人只有在从事最适合他的性格的职业这一条件下,他的潜能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这样的工作很容易成为一种享受,这样的工作才是美丽的。
日期:2009-02-17 20:40:29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续——
用这么多的篇幅,一再强调职业性格的重要性,说实话,这只是因为我见到太多太多的人对性格与职业的关系极不在意,以致于走了弯路、走了错路。对于这一问题已经有充分认识的朋友,倒是可以跳过上述文字,直接进入以下的性格、性格组合分析、岗位适应性等具体内容,希望对你的思考有所帮助。你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其中所述的各种性格维度,不妨进行一下自我对照。
以下先画个基本框架,免得在写的过程中自己先走迷失了。当然,写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删和变动。
一,什么是职业性格
二,性格特质
1,人人都有些神经质
2,外向性
3,经验开放性:好奇与冒险
4,随和性:你容易与人相处吗?
5,敬业也是一种性格
三,情绪适应
1,情绪资本与职场生涯
四、自我概念
1,自我感
2,效能感:自我评价
3,自我中心与关注他人需求
4,自我中心与职场冲突
5,自我定位与自我需求
6,场独立与场依赖
7,人际敏感性与职业适应性
五,认知特征
1,一切正是如你所料的
2,你见到了树叶还是森林?
3,简单问题复杂化与复杂问题简单化
4,或沉湎于记忆,或面向未来
5,审美倾向与逻辑倾向
6,乐观与悲观
7.不关我的事,或全是我的错
8,偶尔如此,还是总是这样?
六,动机倾向
1,价值观和职业目标
2,闲适与降低焦虑动机
3,亲和动机
4,权力动机
5,成就动机
日期:2009-02-19 15:13:06
4,请简单自测一下你的职业倾向
为了不产生歧义,我这里先尝试着给职业性格下个定义。给“性格”或“人格”下定义是一件叫人为难的事,珀文的《人格科学》直到全书结尾,才似乎不太情愿地给“人格”作个定义,就因为不作定义容易引起混乱,而作了定义却也可能同样引起歧义。
职业性格也可以叫做职业人格,它不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商数、专业水平、工作经验等显性的职业能力,我把它定义为先天性地、内在地、稳定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岗位匹配和职业环境适应性、工作业绩和职业成就的那些心理动力组织,是达成工作绩效的一系列无法改变或者说至少是难以培育的非智力决定因素,它包括性格特质、自我概念、情绪适应、认知特征以及需求动机这五个方面。
了解职业性格,目的在于考查人的性格与某些特定的职业方向和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如何匹配。关于性格与职业的关系,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及其理论要点,我们需要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和评价:三位都是美国人,一位是刚好一个世纪之前的帕森斯,另外两位是半个世纪前的霍兰德和麦克里兰。
因为霍兰德的职业倾向测评,至今还有不少组织在选人用人时将它作为一种测评工具使用,所以,我在介绍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时,顺便列举了各种职业倾向的人所喜好的日常活动,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一下,以期对自己的职业倾向性与适宜性有个初步的了解。至于前边的帕森斯和后面的麦克里兰的介绍,如果不是太有兴趣,不妨掐头去尾,跳过去不读。
第一座里程碑:帕森斯
早在1908年,哈佛大学就有一位叫做帕森斯的教授提出了“人-- 职匹配”理论,这是最早提出来的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必须一致的假设。帕森斯认为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人们进行职业决策时,就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实现“人-- 职匹配”。“人-- 职匹配”的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取得了高度的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人-- 职匹配”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人的个体的特性。可以说,“人-- 职匹配”理论为现代人才测评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理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