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继承王位的最终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长,那位比起曹植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然而才气毕竟可与之相伯仲的曹丕先生。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更看重的,毕竟是一个人的“政治素质”,而不是更关注一个人的诗歌词赋做得漂亮不漂亮。事实证明,曹操先生是一个出色的人力资源专家。无它,盖因曹丕先生情商不知高出他这位同父异母兄弟多少倍。
曹植先生崇尚自由,对寄情山水、吟诵诗词情有独钟,而曹丕先生既能妙手文飞,更热衷于天下风云,权势争斗,工于心计,善于与各色人等打交道。
曹植热情而不事伪饰,纵放任性而不周世务。曹操也逐渐发现了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等坏毛病。作为诗人,曹植的做法和性格无可厚非,即使现在,我们还是常常会说:艺术家嘛,当然怪怪的啦!但作为政治家,太不稳重,易授人以话柄,难以服众。比如有一次他居然私自“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这已经不是不守规矩的问题,简直已经触犯了“王法”。但曹丕虽然心胸狭窄,却是外冷内热,对种种礼法制度非但稔熟,且规规矩矩遵守。
后人评价曹植的一生,以为勋绩在翰墨、赋辞之中,有远大政治抱负,却受自身性格所困,结果是葬送了自己。 这种评价,颇有为曹植感到遗憾甚至不平的意思了。但从职业性格的角度去看曹植的一生,我却要说,他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他避免了一个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的皇位。假如曹植先生真了当上了皇帝,他更可能只是南唐后主的楷模。虽然他在政治上终生受到他哥的排挤,四处迁徙,据说有时候连生活也颇为困顿,甚至曾经被逼到吟“七步诗”的危险境地,但那位当了皇帝的哥哥,毕竟没有对他真的下杀手。一生好坏也那么平平安安地过了下去,并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青史留名。
从个性与职业的匹配角度来看,没当上皇帝,才是曹植先生真正的幸运。
皇帝老子的地位,那是人之上、天之下,皇帝老子的财富,那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却还是有撂了挑子干得很不爽的,如果真的让你处在皇帝这个岗位上,你真的就以为你适合么?
日期:2009-02-17 20:26:19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续——
3,你会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吗?
(1)一桩绝对亏本的“生意”—— 铁杵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成语常常被引用来励志。铁杵能不能磨成针?当然可以,从一根大铁杵到一根小小的针,要实现这个变化,其间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一个行为,磨。之所以能够磨得下去,又至少必须借助于这样几个条件:原材料是合格的,时间是充裕的;此外,磨针者的耐心得比时间更充裕,而这个耐心,归根结底还得靠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信念来支撑。这样一句成语,在比喻和象征意义上用来励志,鼓舞人克服重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确实是再恰当、再生动不过的。
但是,要是你真的遇见一个人正在把一根铁杵磨成针,你是觉得这很感人,还是觉得很搞笑?也许两者都有,但更多的一定是后者,因为他正在做的事违反常理。
首先,一根好端端的铁杵,本身的价值就比一根针不知道要高出多少。搞企业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常理,就是经营的过程是个增值的过程,输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经过加工、装配、运输、以及包装等各种环节,输出后必须实现增值。不增值,或反而贬值这类事,人们一般把它叫做“亏本生意”。把一根铁杵当原材料,把针作为产成品,价值锐减,这种亏本生意,天下只有不折不扣的傻子才肯干。没有哪一个经济学家或经营者会同意在铁杵磨针这项目上投入一分钱。
其次,哪怕这根铁杵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价值并不高,把铁杵磨成针这做法,仍然是原材料的严重浪费,因为一把铁杵可以制造大量的针,但磨针的结果,却是将好端端的一把杵变成了大量毫无用处的铁粉,可惜了。磨针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去找一根在体积上与一根针更为接近的材料来磨。因此,铁杵磨针这类事,随便一个制造公司里的车间主任,恐怕就不会同意。
第三,磨针这事,无疑还是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的巨大浪费,这也可以计入所谓“机会成本”中。我没有计算过——恐怕也从来就不可能有人去计算过,将一根铁杵放在一块石头上霍霍索索来回地磨,到底得耗多长时间?这个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把这根铁杵交给专业厂家用专业设备去制造很多很多的针,而不是把它搁在一块磨石上死磕硬磨。磨针的只是个老太婆,这人力成本当然还算相对低廉了些。
最后,铁杵磨针还是个高风险的生产行为。磨着蹭着,到了即将成功的关键阶段,由于粗心或工艺水平不高,把即将成形的针给弄断了,也是极有可能的。到时候,原材料、时间、心血,全泡了汤,竹篮打水一场空。
许多人在人才观上,无意间也深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一观念的影响。实际上,判断一个人最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他所学专业、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固然是个重要的根据,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他的职业性格。
(2)职业性格的四个特征
职业性格具有内在性、自发性、稳定性(即持久性)、一致性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职业性格与工作绩效、职业成就的关系。
职业人格与一个人的职业成就的高低、职业发展的成败的关系是内在的。佛教有“因缘果报”的说法,打个比方说,种子是因,农夫之力、雨露之润是缘,而结出的果实,对于种子来说是果,对于雨露之润而言就是报。而这一切最初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因,也就是那个种子。谷种播下去,无论如何不会长出苹果,它只能长出谷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谓也。
正因为是内在的,是因,职业性格才自动自发地决定着职业成就的高低、职业发展的成败。职业性格决定着一个人只能成为什么、最可能成为什么,以及很难成为什么,甚至不可能成为什么。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如果是专业水平上有所欠缺,可以通过自学、进修、培训等方法达到所需的水平,但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匹配,那么,最好的方法不是勉强从事,而是选择真正适合他的工作。
职业能力可以培训,职业性格是否适合他的工作,却只能测评。培训是一个人职业发展应该终生进行的,但培训在改变一个人的职业性格方面,大多徒劳无功。
特定的职业性格对一个人的职业成就、职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长期而稳定的。人的性格是很难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一个很容易激动的人,如果不是一时的失态,而是他从小到大的一贯表现,那么,他过去、现在、将来以及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常常出现情绪失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能有所收敛,但他仍然比其他同龄人更容易激动一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领导者或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人的职业性格无所认识,却打算花力气去改变一个人的“本性”,既费力而不经济,是一种基本无效无功的行为。
日期:2009-02-17 20:31:07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续——
(3)职场生涯不应该是痛苦历程——因其固然、顺其自然的人力资源观
公元前的一位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过一本书叫《沉思录》,这本原来只是日记一样写给自己看的书,两千多年后在中国成为畅销书。马可•奥勒留这个渴望归隐却偏偏坐上辉煌的宝座的圣人,这个“一不小心”居然成了皇帝的哲学家,在他的《沉思录》中说过:“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我们选择职业,首先应当按本性行事,应当将老庄哲学所倡导的顺其自然、因其固然作为我们的最高原则。凡是勉强的事情都是不自然的,凡是不自然的事情就是不真实的,凡是不真实的事情,最终我们自己的本性都会出来揭露它,因此最终都是尴尬和痛苦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