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笔下的情色北宋》
第7节

作者: 音有误周郎顾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厮:相。与下句中“红相向”中的“相”互文同义。
  一饷:片刻。
  在接天莲叶的江南水乡中,采莲的小姑娘忽然听到阵阵以桨破水之声,原来是自己的小伙伴们来了,是啊,采莲累了,休息片刻吧。于是采下一枝荷花以作酒杯,随着小舟飘荡,荷叶里的酒也时时随船晃动,小姑娘们争相饮之。
  我曾有疑惑,荷叶毕竟偏软,能盛下酒已然不易,再端着喝,难度偏大啊,估计喝一半洒一半,不信你试试。后来才了解到,人家不是那么喝的。具体的做法是采荷叶时连茎一起摘下,在叶子中心与茎连接处用针刺破,这样荷叶就和茎相同。因为茎中是空的,所以喝酒时一手端住叶杯,一手捏住茎,以嘴在茎的另一端吸允。仔细一想,这种喝法还即合理又美观。你想,荷花的茎非常长,采莲女手捧荷花,以嘴吸茎,眼睛还能看到荷叶中的酒随着吸允液面徐徐下移。嗯,劳动人民的智慧啊,真是无穷的!

  喝酒的方式都这么宜人,又有花香入酒香,小姑娘们也颊生双晕,醉了.......。不知是睡着了还是醉着了,醒来一看,小船任自飘来飘去的已经搁浅在沙滩上了。
  采莲女的天真大胆体现出北宋的农家女孩是蛮幸福的,晏词中的采桑女采桑前先是去小赌一把,欧词中的采莲女采莲累了就喝点小酒解解乏,忙里偷闲,劳逸结合。嘿,这应该才叫情趣吧!
  小姑娘睡醒后的感觉词中没有再写,词人留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若是给我们今人再续,大抵如此:采莲女做起来伸个懒腰,娇嗔一声:爽!娇嗔两声:舒服!呀呸,大煞风景!看来我等若在北宋无异于文盲,悲哀!
  再来看看这个采莲的小姑娘吧。
  其二
  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

  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
  日脚沉红天色暮,青凉伞上微微雨。
  早是水寒无宿处。须回步,枉教雨里分飞去。
  此时的采莲女在做什么呢?她看到叶有清风吹拂,花有露水浸润,一对鸳鸯在叶笼花罩之下卿卿我我。而自己呢,形单影只,至今还没有让自己中意的小伙儿。妒意大起,拿起手中的莲子扔去,惊得这对鸳鸯急忙分飞。
  独自坐在那运着气,眼看得落日西沉,天色将暮,细雨又至,想想那对鸳鸯此时竟五栖身之处,“须回步”中之“须”字让我们感受到小姑娘后悔无比,一步三回头,可是却又无可奈何。

  场景虽不似上一篇轻快,但采莲姑娘的娇憨淳朴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欧词中这种明快风格的词作不少,我们会在第二章中看到。
  日期:2012-05-15 19:38:05
  欧阳修还是久居朝堂,即使是被贬,也号称文章太守,所以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还是无暇关注的,至少是关注不多吧。而和他有师生之谊的苏轼在这方面做的就好多了。
  苏轼,百度如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实还应该是政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苏词的评价很不全面);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从上面的介绍来看苏轼可称得上是文学全才,他在宋代的文学地位无人能比,即便是在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坛上也是为数不多的大家。苏轼对于词的贡献自是不言而喻,以诗入词,并开豪放一派,给词的功能、表现方式和意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就此,苏轼可谓继柳永之后词史上第二位开山巨匠。
  文坛上的苏轼始终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教导和影响下,一大批文人追随其左右,那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苏门四学士,当然也有苏门六学士一说,不论是四学士还是六学士,于词来讲,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为苏门创作群体。怪异的是,这群门人的词风,却没有一个秉承师风,皆走婉约之路,尤其是秦观,竟被称作婉约之宗,与柳永并称秦柳。苏轼对此是相当的不满意,呵呵,这个我们一定要说说,后文会有专述。

  苏轼出生在一个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苏洵虽老而发奋读书的行为对其影响很大,所以他自幼遍读诗书,仁宗嘉佑二年,苏洵携苏轼、苏辙赴京赶考(老苏并未参加),苏轼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传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做(当时的科考已是密封判卷),为避嫌,故意将其录为第二。这件事其实为后人误传,当时苏轼和苏辙中的都是进士乙科(第二等),同时曾巩亦被录取。初入仕途的苏轼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主张政治改革应循序渐进,这样,到了神宗年间,他的主张与王安石的大刀阔斧的变法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苏轼要求外放,任杭州通判。从这时开始,苏轼的人生变得成熟起来,既然不能再朝堂上为国制策献论,那就到基层做更实际的工作吧。苏轼真正的大量的诗词创作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尤其是对之前无暇顾及的词令,他开始了与它的亲密接触。

  翻开《东坡乐府》,第一首词就是苏轼刚到杭州时所作的《浪淘沙》。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绮陌:繁华的街道。
  东君:古时所谓之春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