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笔下的情色北宋》
第8节

作者: 音有误周郎顾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东坡乐府》的各家之注来看,这应该是所记载的苏轼的第一首词,从词中看的出刚刚外放的苏轼心情还是很不错的。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的春天让词人期待不已,遂出城探春。墙头上的红杏和路边的芳草告诉他春天来了,寒冬的雨雪已经不见踪迹。我们无法探知词人是只想享受大自然的春天,还是把朝廷比作春神东君,期盼自己的政治春天。但有一点是能够明确的,从这一刻起,苏轼已经明白了自己更应该做什么。从公元1074年1079年,苏轼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出任太守,作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知道应该深入到基层更好的为国为民做些实事,诸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等。他对“民本”的农业生产尤为关心,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知徐州时,逢春旱,前往城东的石潭祷雨,得雨后谢雨时,路途所见农村淳朴自然的民风,安居乐业的场景,词人兴致所至,一气作了五首《浣溪沙》。

  日期:2012-05-15 21:01:13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久旱得雨,雨后日出,照得潭水暖暖,因旱许久不见的鱼儿也游弋出水面,而往日蹄噪的乌鸦已不见了踪影,附近的老少爷们纷纷赶来观看谢雨的仪式,更是要一睹太守的风采。谢雨的盛大场面惊走了不常见人的麋鹿,却招来了不请自来的猿猱。观礼的人们回去后少不得要和因为劳作没能来的人好好说道说道。
  词人用轻快的风格通过对鱼、乌、麋鹿、猿猱以及黄童白叟、采桑姑的描述,寥寥数笔,勾勒出在乡村谢雨的盛典,让我们看到了乡村人家的淳朴。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市长大人来了,没有警车开道,未闻警笛长鸣,毋需高垫黄土,我等闲杂人员更不用回避,赶紧着搽抹两把,不能像男人那样跑到跟前,只有挤到门口,连罗裙被踩破都浑然不知,只为一瞻使君的风采。围观你不是因为你能诗会画,也不是因为你是市长,是因为你是为民做实事的市长。苏轼感觉很良好,让他感觉更良好的是因得雨而丰收在即的农民们纷纷到土地祠祭祀,用以祭祀的酒食引得乌鸢盘旋。及至村口,猛然看到一个老头儿已醉倒在黄昏中的路边。

  丰收喜悦之心情欢快即场景,使君下笔写入词中,与其同乐,成就感亦油然而生。
  日期:2012-05-16 21:57:04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苘(音顷):苘麻,一种植物,播种于春季。可用中药,现在可制成麻绳或麻袋。

  络丝娘:此处意为正在缲丝的女子。《尔雅翼》:莎鸡以六月振羽作声,连夜札札不止,其声如纺丝之声,故一名梭鸡,一名为络维。今俗人谓之络丝娘。
  捋青:把即将成熟的麦子摘下。
  捣麨(音炒):传统为新麦炒成粉,做干粮,实则不然。下文有解。
  软饥肠:传统解释为勉强充饥。
  市长大人在村口不只是看到老叟醉卧黄昏,向远望去,地里的麻苘一层层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光,长势喜人,村中弥漫着阵阵煮茧发出的香味。煮茧的味道其实并不好闻,那为何使君却感觉不同呢?用赵本山在小品中的台词来解释:我脚的劳动者才是最美的!谁家在煮茧?隔着篱墙听到了这家的缲丝姑娘的娇声软语,是她家吗?何止,一村香!

  隔壁的老头杖藜醉眼,那他在干什么呢?“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句词原有的解释甚至包括《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解读是农民还比较困难,还不等麦子长熟,就摘下捣成粉末炒熟,以此先暂时充饥。市长更是关切,连问豆类作物几时成熟,家中粮食能否接上?这种解释总是感觉怪怪的,这首词包括整个这五首词都是描写得雨后农民的喜悦心情,格调欢快,怎么这两句却变了味,颇有些大煞风景。另外老叟的“醉眼”如何解释,饭都吃不饱,还有心思喝酒?市长最后问的话也有问题啊,黄豆一般在八月到十月间成熟,现在还只是初夏,还有两三个月呢?苏市长整日里忙于农田建设,这个常识岂能不懂?这一问岂不遭到农民伯伯的BS?总之,这么理解很不和谐。

  近些年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颇有几分道理。徐州稍东至今有此一俗:麦之将熟,捋下青穗,用火微麨,轻捣揉搓,去掉糠壳,粗磨煮食,谓之妈糊,味香可口。麨,新版《辞海》未收此字,《康熙字典》有二释,一曰:“糗也”。引本草注:“以麦蒸磨成屑”。二释引《急就篇》颜师古注:“今通以熬米麦谓之麨。”(见《康熙字典》亥集下麦部)颜师古注麨与徐州东附近乡村熬新麦饭为同义。而“软饥肠”是浙江方言软饱——喝酒的意思。苏轼有《发广州》诗云:“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自注:“浙江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

  如此再来看这三句就很明了了。农民捋青捣麨以此习俗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欢愉之下老叟也不禁多喝了两杯,醉眼迷离,酒话不断:“麦子马上就熟了,那黄豆离成熟就不远了吧?”
  这才是丰收在即的农家乐的欢快场景。
  日期:2012-05-18 10:28:43
  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缫车(音匝):缫丝所用的器具
  这首词入选过我儿时的教科书,老师当时怎么讲的早已忘记,但对词所创造出来的意境让我至今不忘,这种感觉不论再读那首诗词也找不到了。
  看来苏市长是要把深入基层的工作进行到底了。伴随着枣花落在身上的簌簌之声,市长大人又来到了下一个村庄。枣花何斤何两,落雨身上发出簌簌之声?不谓重,只谓多,又是丰收啊!同样是阖村上下采桑育茧缲丝纺织的繁忙场景,刚才是市长说出的是嗅觉上的感受,现在则是听觉上的感受:村南村北响缲车声。看到身着牛衣的卖瓜人正在古柳下纳凉呢。

  《艇斋诗话》(宋曾季貍著)有言:“东坡在徐州作长短句云:〔半依古柳卖黄瓜。〕今印本作〔牛衣古柳卖黄瓜〕,非是。予尝见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难怪我总觉得牛衣一词用的别扭。《后汉书》王章傅注:牛衣,编乱麻为之。这是人穿的吗?其本意就是牛马御寒之物。有牛衣对泣一词,意为生活贫寒,这也和词中欢快喜悦的氛围严重不符啊。原来原文是“半依古柳卖黄瓜”,卖瓜之人半坐半倚在古柳边,悠闲慵懒之态尽显。

  真想尝试着把这个牛衣改成个“X衣”,憋了半上午,未遂。是不是苏轼也曾做过未果,尝试,若如此,我等也不必汗颜了。
  苏市长走访基层似乎是有规律的,进了村里一般是不看的只靠鼻子闻耳朵听,出了村才睁开眼睛,一睁开眼睛总有惊喜等待。呵呵,轻松一下。
  可是使君大人此时可不轻松了,走了一村又一村,嘘寒问暖,还要陪着农民伯伯喝点小酒,一起高兴,毕竟是一介文人,口渴思茶,于是乎“试问野人家”。和欧词中的采莲女醉酒醒后一样,苏轼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野人家有茶吗?即使“野”人家,肯定是没有的,最多一碗清水,可是对于使君大人来讲,现在让他喝什么都如同茶一般香醇。不是因为日高人渴,是因为此时野人家和他共有的喜悦之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