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53节

作者: 陈士陈观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苛求法律面前人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法律传统是遵循差序格局,立足于人性人情的,我们认可的是人和人不一样,追求人人一样本不应是法律的目的,维护人性人情,保护社会的幸福和谐才应是法律的目标。中国传统经典《周礼》中记有中国古老的法学原则“三赦之法”与“三宥之法”。“三赦之法”针对的是“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也就是对未成年人、老人、精神不健全的人赦免其罪行。“三宥之法”针对的则是“一曰过失,二曰不知,三曰遗忘”,也就是对过失犯罪和主观没有恶意的犯罪免于处罚。

  千百年后,当我们再一次翻开古老的文卷,仍不禁为这些基于人的不一样,立足于人性人情的古老法律而感动。
  这样的法律只有在我们传统的基于差序格局形成的伦理关联的社会中才能出现与传承。
  那是对一个幸福和谐社会的古老设计。
  事实上,作为伦理关联的社会,我们祖先早在殷商时期就曾按着差序格局,设计过理想的社会架构模型,下面就让我们揭开记忆的面纱,回首那尘封已久的往事,再次共同审视那曾经的理想,那古老的设计,那神奇的模型!
  日期:2011-10-25 22:04:31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八〇

  那按差序格局所设计的理想社会架构模型被称为“五服”。
  我们的祖先以当时的首都为中心,由近到远,以五百里为一个单位,将人按距离远近关系亲疏分成五类,提出不同的责任要求。第一类,在首都方圆五百里内,称为“甸服”,要日常侍奉天子,每天供应祭品,所谓“日祭”者也;第二类,甸外五百里,称为“侯服”或“卫服”,有责任保卫朝廷,每月供应祭品,所谓“月祀”者也;第三类,侯外五百里,称为“绥服”或“宾服”,被认为是宾客,四季供应祭品,所谓“时享”者也;第四类,绥外五百里,称为“要服”,被认为是盟友,每年纳贡一次,所谓“岁贡”者也;第五类,要外五百里及其以上,称为“荒服”,只要承认朝廷的权威就可以了,一生朝见一次,所谓“终王”者也。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五服”模型,是我们祖先的理想社会架构模型,目前尚无法证实确实存在过。

  理想总是高于现实的,但也往往源于现实。“五服”模型的提出,实际上是有着深厚的现实背景支持的,这种当时的现实背景支持,也同样是差序格局产生的渊源。
  当时我们的祖先以农耕为生,农耕需要长时间在同一片土地上努力,施肥灌溉,寒来暑往,春耕秋收,许多年才能把荒地开垦为良田,将生地伺弄成熟地,确保有安身立命的收成。这样的生存方式,长期稳定性很强,使同一地点的人必然长久相处,世代相依,并自然而然相互间婚嫁联姻,几代人下来,一个地方的人就都成了一家人,家人间讲究的当然就是人伦,形成的自然是伦理关联。一个地方的地用完了,便再去开垦远一点的地方,从原来的地点会自然迁出一些人到新开垦的地方,形成新的村落,新开垦的地方的地再用完了,就再迁出一些人到更远一点的地方,我们祖先的迁移就是如此短距离的迁移,而一般不会长距离地移民,我们中国人的繁衍就是如此以一个地方为中心,慢慢由近到远摊将开来的,这或许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差序格局,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中的爱是以人为中心,从父母子女,到兄弟姐妹,再到故友新朋,一圈圈扩散开的同心圆,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习惯搞圈子,喜欢找圈子的原因之一吧。

  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网友,想来都对其中这样的桥段记忆犹新吧:荒山野岭中,唐僧师徒四人要弄点吃的,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到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身上,而为了保证在自己离开的这段时间内唐僧及猪八戒、沙和尚的安全,孙悟空便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只要唐僧等人在圈子里,凭它什么妖魔鬼怪都近不得身,圈子里和圈子外实在是大不一样,圈子里是安全的,圈子外则是危险的。这里孙悟空不画方块,不画三角,画的偏偏是一个圆圈。“西游记”,中国的传统经典啊!

  我们现在已无从知晓为什么当年“西游记”的作者会让孙悟空画个圈子,我们现在可以知晓的是,对于中国人,无论是在虚拟的小说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里,圈子内外的确是大大不一样,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听过一首名为“春天的故事”的歌,歌中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在中国,圈子,的确是很重要啊!
  下面我们就仔细说说圈子那些事儿。
  日期:2011-10-26 08:08:22
  有朋友觉得当今时节,传统都已远去,但我始终认为,我们依然深深受着传统的影响,虽然我们时常不觉得。比如差序格局与圈子意识,大家不妨对照着想想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历程。我想着吧,过两年,有了北京十八环,住在天津的朋友,说不准也就有首都户口了,呵呵。
  日期:2011-10-26 19:42:38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八一
  从某个角度而言,“圈子”是差序格局的衍生物。按着差序格局,中国人以自己为圆心,画上一个“圈子”,根据前面说过的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圈子”可大可小,时大时小,唯一不变的是,以“圈子”为界限,内外有别,“圈子”内讲究的是亲情交情,“圈子”外讲究的是利益利害。
  两位朋友可以在车站客气道别,然后转身就在拥挤的人群中毫无顾忌地左冲右突,杀出一条路,冲上各自要乘坐的公交车,这里清晰展示了对圈内人的情意和对圈外人的冷漠。当然对圈子更为直观的感知,大家可以从许多住宅小区得到,这些小区里每一户人家的门内都收拾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而家门外的楼道则很可能垃圾遍地,堆满杂物。

  对于以上表现,有些人常常感叹中国人没有公德意识,自私自利,中国是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但是,只要看看面对各种灾难,中华民族展现出的守望相助,众志成城,这样的说法自然是不攻自破的。其实,这里的关键在于,相比“公私”,中国人更注重的是“内外”,关心的是圈内还是圈外?因为圈子可大可小,所以可以大到整个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由此中华民族面对灾难会有令人惊叹的凝聚能力和动员能力,圈子也可以小到一家一户,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着很强的“内外有别”意识。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许多人眼里中国人的所谓“私心”,就会发现这样的“私心”往往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常常是为了整个圈子的利益。作为圈子的一员,以圈子为利益单位,甚至可以为了圈子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个体利益,其实在此是很有“公心”的,如果不为圈子考虑,则是“吃里扒外”,反而是丧失“公心”了,如果以民族国家甚至全人类为圈子,这就出现了基于人性人情,差序格局的“公心”,人类历史上种种可歌可泣的伟大牺牲与壮举,也就自然而然能产生了。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了解了差序格局,理解了“圈子”文化,就自然会明白,在中国文化里,要紧的不是弄清“公私”,而是区分“内外”,讲究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肉烂在锅里”。
  既然“内外”这么重要,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人对于“位置”的高度关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