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44节

作者: 陈士陈观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孔圣人的学生问孔圣人什么是“仁”, 孔圣人说了两个字“爱人”。有网友看到这里,恐怕要问了,这怎么解释呢?对此的解释,汗牛充栋,但我以为其中最为贴切的,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位列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中,《中庸》引述了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也就是说,“爱人”是有原因有根据的,原因是人性,根据是人情,“爱人”是从“亲亲”,也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由近及远,由亲到疏,将心比心,做到亲爱亲人的亲人,亲爱亲人的亲人的亲人乃至朋友,每一个人都有亲人,正如我们在本章前面曾提及的,所有的人都在一张大大的人际人情网上,通过这张依据差序格局编制的网,我们自然而然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最后亲爱了所有人的亲人,亲爱了所有的人。

  “爱人”是从最基本的人对亲人的自然感情出发,从亲爱父母,亲爱子女的人的自然天性出发。进而言之,每个人都有求生存求幸福的自然天性,自己会觉得饿,想吃饭,别人自然也会觉得饿,也会想吃饭,自己会觉得冷,想加衣服,别人自然也会觉得冷,想加衣服,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推己及人,想到别人的感受,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人的基本天性,是基本人性的表现,本应是每一个人的自觉与自愿,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实现“仁”是简单而便捷的,所以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想到就能做到。

  从造字法而言,仁字从“人”,“仁者人也”,由此不难看出,“仁”出自人的自觉,是基本的人性与人情所在,这是“仁”的自然属性,而仁又从“二”, 由此不难看出,“仁”规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种规范是从诸如父子、母女、兄弟等,这样的一对对两人间的私密关系开始的,进而扩展到多人之间,扩展到整个社会,这是“仁”的社会属性。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架构基本形态的差序格局,是如何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爱人”是缘于最基本的人性与人情。
  亚圣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联系上一章“天人同构猜想”,不难明了人心对应天心,人性通达天性。遵循“差序格局”,通过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的递推,中国的传统愿景是建立起一个以“仁”为核心价值的爱心网络,实现爱自己,爱亲人,爱众人,爱天地众生,最终形成的是推己及人,由人到天的和谐的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理秩序。

  行文至此,又想起了亚圣孟子说过的话:“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同样,大圣孔子也说过:“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中国传统认为,一个人懂得爱护自己,爱护亲人,才会懂得爱护朋友,爱护陌生人。爱国家、爱社会是要从身边做起,从爱护身边最亲近的人做起的,这样的爱才不会是沙滩上的大厦,才是真正建筑在天理人性基础上的万里长城。一个人如果连自己,连自己身边的亲人都不懂得去爱,去珍惜,很难想象他会真正懂得爱国家爱社会,真正懂得珍惜天地众生。

  这样的道理似乎很简单,但要真正明白却又不那么简单,尤其是对于那些似乎很被人爱,很被人珍惜的人,那些似乎有理由被许多人爱,被许多人珍惜的人,即便他很聪明,即便他聪明到能够成为历史上的一代霸主,他却未必能够真正明白这么个简简单单的道理。
  看到这,想来不少看官已经明白了,又要说故事了。
  他很饿,他很冷,他病得很难受,他想他快要死了。
  日期:2011-10-04 06:41:39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五八

  他曾经想过许多种死法,比如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披坚执锐,中刀中枪或中箭而死,比如被那些他打败的敌人暗中派人用毒药,用暗器悄悄刺杀而死,当然更可能是年纪大了,在荣耀与富贵中安详地老死。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在饥寒交迫中病死。
  往事一幕幕在脑海中掠过,曾经的奋斗,曾经的辉煌……突然,他想起了那个人,那个先他而去的人,那个辅佐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雄图伟业的人。那是他的相国,他记得相国临终之际,曾提醒他要当心提防三个人,三个他一直极其喜爱,极其信赖,极其倚重的人——竖刁、易牙和卫公子开方。当相国用积攒了许久的气力,说出这三个人的名字时,他轻轻但坚决地摇了摇头,他觉得相国是糊涂了,他觉得任何人都会背叛他,唯有这三个人不会。他记得当时自己是这么与相国争辩的:

  “竖刁为了亲近我,不惜阉割自己,难道我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吗?”他说。
  “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能够狠心残害自己的身体,对其他人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呢?”相国说。
  “易牙为了我,不惜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难道还要怀疑他吗?”他说。
  “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亲生孩子的,能够狠心杀死自己的儿子,对其他人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呢?”相国说。
  “卫公子开方兢兢业业追随我十几年,连他父亲死了,都没有回去看一眼,也要怀疑他吗?”他说。

  “人之常情没有不思念敬爱自己父母的,能够狠心到父亲死了都不回去看一眼,对其他人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呢?”
  他记得当时相国的眼睛炯炯有神,就象从前那样,从前每每如此他就知道相国一定是想出了安邦定国的大计,他一定会依从相国,但他那次终于还是没有象从前那样听从相国,他只是轻轻握了握相国的手,柔声安抚相国,请相国不要再多想什么,诉说他多么希望相国能够好起来,他看着相国的眼睛渐渐暗淡了下去。他转身要离去了,突然听见相国似乎用尽全身最后的气力大喊了一声:“主公!”

  他转回头,见相国直直看着他,目光里充满期望甚至祈求,他不忍再看,转身大步走出了房间,却闻得身后相国幽幽一声长叹。
  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会去相信,相信一个残害自己身体的人会对他好!相信一个杀害自己亲生儿子的人会对他好!相信一个离弃自己父亲的人会对他好!
  可他那时偏偏就相信了!
  如此是后果很严重啊!
  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而更为让人心情沉重的是,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远远不止于他一个人!
  在此,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告诉大家,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日期:2011-10-05 12:50:18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五九
  最后,他死了,带着无穷的悔恨死了。
  死后,国中大乱,他的尸体腐烂,爬满蛆虫,臭气熏天,惨不忍睹,却没有人去管。
  列位看官,以上这段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不听相国管仲临终提醒,宠爱竖刁、易牙和卫公子开方三个奸恶小人,后来齐桓公病危之际,易牙等人假传齐桓公的旨意,封锁王宫,撇下齐桓公一人孤卧病榻十几天后,在饥寒交迫中死去。齐桓公一死,竖刁、易牙和开方各打算盘,争权夺势,齐国大乱,并由此一蹶不振。

  能够称霸春秋,齐桓公的心智权谋本非常人可及,而他身边的相国管仲,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士谋臣,是三国中诸葛亮的偶像。人生的智慧有时如此简单,不过是依照人之常情,就可立判忠奸,明辨是非,人生的智慧有时又如此艰难,人,往往还是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却会偏偏有意无意地忽视最为简单的人之常情。而如此无视差序格局,违背人之常情,后果往往是悲剧性的。一个普通人,这会导致他人生的悲剧,而一个不普通的人,这引起的就不仅仅是他的人生悲剧了。

  为此,先圣孔子曾依据差序格局,这样论说那些不普通的人,论说他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认为身居高位的执政者依据道德行事,就可如同众星围绕着北斗星一样,成为众人围绕的中心,如此推己及人,上行下效,就可自然而然形成和谐的秩序,而道德必然是符合人性人情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