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16节作者:
陈士陈观水 日期:2011-08-25 18:34:45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一九(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举兵反秦,公元前2O2年刘邦建汉称帝,期间历时不过七年;公元17年绿林军起事,公元37年汉光武帝刘秀再次实现统一,期间历时不过二十年;公元1630年前后李自成等人举事反明,公元1662年清王朝绞死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期间历时不过三十二年。经历了群雄并起,三国纷争,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事到公元280年晋灭吴,期间历时不过九十六年,如果从汉朝末代皇帝刘协让位曹魏,算到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登基,期间历时更是不过四十五年。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从解体到统一的过程,往往不过几十年甚至几年,果然应合三国中那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然而,这个“天下”若是超出了中国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球世界,就没有了这样的分合大势。鸟瞰世界历史,古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西罗马后,慢慢土崩瓦解,再也没有“合”过,查理曼帝国三分后,也再没能一统,阿拉伯倭马亚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无不是一旦解体,就消逝在历史深处,再也没能恢复。
似乎只有中国,多少次波澜壮阔,疑似改天换地,却终不过是改朝换代。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谈到星星与月亮,突然想起了一个词――revolution(革命),这个词语其实源于天文学,含义是“循环”,这是个轮回的过程,结束意味着开始,开始也意味着结束,如一年四季交替往复。
《孙子兵法》有云: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仰观日月,细察四时,从而推演设计出一套历法,用于纪年,以方便工作、学习与生活,是每个民族不得不做的功课。我们在本文前面论述中几次提到的公元某某年,应用的就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元纪年法,这套历法更确切地讲,应该称为西元纪年法,称之为西元,是因为这套历法来源于西方文化基督教传统,以基督耶稣出生之年作为历法元年,所谓西元/公元某某年,其实就是基督耶稣出生后多少年,所谓西元/公元前某某年,其实就是基督耶稣出生前多少年。这种历法一看可知是西方直线史观的产物。而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上,是循环史观,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天干地支纪年法,简称干支纪年法。我们生活中,通常称年过六十岁的老人为年过花甲,这花甲的提法就源于干支纪年法,按天干地支纪年法,以六十年为一个循环周期单位,也称为一个甲子,轮回往复。
相传这天干地支纪年法创建于华夏始祖黄帝时,当时黄帝派人观察日月天象,认为天象变化关乎阴阳气运消长,影响干预世相百态,因此称之为“天干”,并确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项为标识符号,而相应的地上世间阴阳气运消长情况,称之为“地支”,确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项为标识符号。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年、月、日、时的标识符号,这也就是为什么天干地支纪年法以六十年为一个循环周期单位的原因。中学历史课本中的“辛亥革命”,便是将“天干”中的“辛”配“地支”中的“亥”,表示这场革命发生在干支纪年法的“辛亥”年,类似的,“甲午战争”,便是将“天干”中的“甲”配“地支”中的“午”,表示这场战争发生在干支纪年法的“甲午”年,“戊戌变法”,便是将“天干”中的“戊”配“地支”中的“戌”,表示这场变法发生在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顺便说一句,十二地支后来被配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十二种动物作为形象代言人,演化出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
中国传统文化中,研究阴阳气运变化的学问,被称为阴阳五行学说。其中的五行,指的就是大家熟悉的“金、木、水、火、土”。天干地支都可按五行归类,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辰未戌丑属土,申酉属金,亥子属水。既然天干地支相互配合,可以标识阴阳气运的循环轮回,五行之间自然也有着类似的循环轮回,我们称之为五行相生相克。古时男婚女嫁,往往要请来算命先生算一算男女的生辰八字,预测男女之间的婚姻是否能和谐美满,会否有冲突,这依据的便是天干地支与阴阳消长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事实上,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卜卦算命乃至风水理论往往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五行蕴含宇宙大道,能测人间祸福,奥秘无穷,既然在此说到了,且管中窥豹,以下与列位看官一同参详一二。
未完待续明日更新
日期:2011-08-26 07:54:04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二〇(上)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寓意深远,要是详细说开去,恐怕写上几百万乃至几千万字的学术专著都讲不周全,在此就自然只能简而言之了。这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五行既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五种元素,也是代表世间万象的五种状态。五行可以相生,也可以相克,这相生相克之间就伴随着阴阳气运的交融消长,形成了天象世相的循环轮回。
五行的相生,指金生水,形象些,不妨想象金属熔化成液体;水生木,形象些,不妨想象水能滋养草木;木生火,形象些,不妨想象木材燃烧成火;火生土,形象些,不妨想象火能将东西烧成灰;土生金,形象些,不妨想象大地土石中可以提炼出金属。
五行的相克,指金克木,形象些,不妨想象金属能砍断木头;木克土,形象些,不妨想象树根能钻透泥土;土克水,形象些,不妨想象土石筑坝可以挡住洪水;水克火,形象些,不妨想象泼水灭火;火克金,形象些,不妨想象火能熔化金属。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惯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天象世相的种种变化,也自然往往将世间的种种事物用五行加以归属。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所谓衣分五色,青(属木)、黄(属土)、赤(属火)、白(属金)、黑(属水);食分五味,酸(属木)、甜(属土)、苦(属火)、辛(属金)、咸(属水)。住行方面,则是地分五方,东(属木)、西(属金)、南(属火)、北(属水)、中(属土)。
甚至,人的身体,也分成了五官,目(属木)、舌(属火)、鼻(属金)、耳(属水)口(属土);五脏,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遵循五行归属,食中五味与人身五脏的结合,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食疗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酸味饮食,可以养肝;苦味饮食,可以补心;甜味饮食,可以养脾;辛味饮食,可以健肺;咸味饮食,可以补肾。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
我们在上一章“财富守恒定律”中讲过,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养生之道与治国之道相通,五行相生相克之学既然能用于日常饮食起居,自然也能用于治国安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