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4节作者:
陈士陈观水 在《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上明明白白记着:“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各自取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车辆人马,任从经过,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来时,全家不留……但打听得有那欺压良善暴富小人,积攒得些家私,不论远近,令人便去尽数收拾上山。”
从这段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梁山作为要受招安当官兵的山贼,不再遇上谁打劫谁,而是将打劫对象限定在“坏人”上,而判定是不是“坏人”的标准,就是有没有钱,官员的箱里搜出金银的,便全家不留,而被搬走家私的,都是“暴富”“小人”!
有钱就有罪,“孟子”里的“为富不仁”呼应着“水浒”中的“劫富济贫”,圣人书上的墨迹化为好汉刀下的血迹,“仇富”两个字在墨迹与血迹混杂间若隐若现……
一次又一次,无辜者的鲜血乃至生命,证明着财富守恒定律的不容置疑。梁山潜规则的背后是民族潜意识,这种潜意识来自于人类社会运作乃至大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则。
这些基本规则许多时候无法说清却又不容忽视,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根深蒂固,几乎成为我们的本能。
比如我们会本能地认为“暴富小人”多半会“欺压良善”。再比如,因为箱里搜出金银,便被全家不留的官员和官员全家老幼妇孺们,面对死亡,绝不会像前文中提到的梁山好汉公孙胜师傅罗真人那么潇洒大笑。毕竟害怕死亡,就是人类的本能!
死亡让人害怕,比死亡更让人害怕的是等待死亡!
金融危机让人恐惧,比金融危机更让人恐惧的是等待金融危机!
近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受到了猛烈冲击,毕竟全球同冷暖?值得庆幸与自豪的是,直到目前,中国经济仍然没有随着国际的大危机而大危机,风景这边独好?是雨过天晴,台风虽然掠过,却不过吹乱额头的发?还是暴风雨即将登陆,溃坝在子夜?
中外专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莫衷一是;我等平头百姓提心吊胆一天又一天,不知所措。谁能借咱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咱政府把脉中国经济,坚定的官方立场背后闪烁着财富守恒定律的古老光芒,总结起来基本意思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快速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尤其是经过这三十年来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当“转变”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我们知道改革的确进入了深水区。
此时此刻,谁能许咱一个未来?
前途漫漫,谁的未来不是梦?
明天是否可以梦想成真?真的难以预测。可以肯定的是,昨天夜里的美梦越是甜蜜,今天早晨闹钟响起时便越是杯具(悲剧)!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有一天,长颈鹿在小溪边遇到小白兔,得意地炫耀:“小白兔啊小白兔,你知道把好吃的东西慢慢咽下的滋味多么美妙!特别是夏天,清凉清凉的溪水通过长长的脖子的感觉……”
小白兔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悠悠地问:“你吐过吗? ”
长颈鹿也许还是吐过的好,因为如果吐过,或许会在慢慢咽下美味的食物或清凉的溪水时,更为快意。不是吗?发达了,当初穷困潦倒时的一切一切都将倍增幸福感与快乐,当初越是困苦,这份幸福与快乐越发甜美!当然落魄了,当初富贵荣华时的一切一切都将倍增不幸感与痛苦,当初越是得意,这份不幸与痛苦越发苦涩。而快乐与痛苦常常都是因为同一样东西,比如长颈鹿那长长的脖子!
“转变”的困难也正可类比,曾经最为行之有效的发展手段,如今也许就是最为顽固的发展障碍。曾经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今也许就是引发百病的毒中之毒。面对水土流失,山荒气污,咱政府说了:“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面对贫富对立,社会割裂,咱政府说了:“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面对代工国际,企业微利,咱政府说了:“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是人民政府的本分本色!面对近年国际金融危机,政府四万亿投资果断出手,虽然对此社会上不乏异议之声,但实际效果确实有目共睹。挽狂澜于既倒,摧钢锋于正锐!而四万亿政府投资背后是政府的确有钱,关键时刻也果然该出手时就出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国际金融动荡不息,危机常有,而我政府四万亿恐难常有,咱平民百姓则是常有心为国分忧,总无钱为振兴经济买单,内需启而不动好多年啊!
实话实说,政府有钱固然是好,而百姓也有钱岂不更好!当前,政府雄厚财力的来源主要是税收,而中国企业的税负之高,在当今全球范围内,也的确独领风骚。对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多有严谨的研究成果,可作证明。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农耕为主,所以我们在企业税负方面就只进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而没必要进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当然,从来兼听则明,在此听听古人的意见也无不可。
行文至此,脑海中突然翻腾起一场当年影响着大宋王朝国运的对决,紫金之巅,英雄相向,同样的忠肝义胆,同样的忧国忧民,朋友?对手?知己?死敌?多少云烟过眼,终于尘埃落定……
再回首,云淡风清,翻开泛黄的史书,曾经的只言片语依然铿锵!
这铿锵的话语说的究竟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明日更新
日期:2011-08-11 18:51:50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
之五
“天下之财,不在官,则在民”。
“天地所生货财百物,只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砸缸救人的英才少年司马光,长大后成了大宋朝廷的栋梁,面对一系列朝廷收入倍增计划,留下了上面简单但明确的反对意见,秉承着财富守恒定律,他将那些所谓“民不加赋,国增用度”的朝廷理财措施归纳为“与民争利”四个字。
司马光当时的对手是大宋朝知名改革家王安石,他是那一系列朝廷收入倍增计划的主要倡导者,那时对于司马光的观点没能做出有力的反驳。这场辩论,记载在《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中,而查阅包括此书在内的一系列正史野史,我们可以知道这场小小的PK背后,是一场前后历经数年的大宋朝变法运动。篇幅所限,详情从略,我们在此主要关注的是这两位名人的观点,也就是“国民财富到底是不是个‘定数’,不在百姓家里,就在国库里?”
事实上,类似的PK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前推五百年,比如司马光的本家司马迁,就曾经对于汉武帝信任的大汉朝理财专家桑弘羊不以为然,这位专家主张盐铁专卖,也就是由国家垄断盐和铁这两项中国传统社会中利润丰厚产品的经营权,是国有大型垄断企业的坚定粉丝,而司马迁认为桑弘羊的理财其实是盘剥百姓,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通过垄断经营弄到国库里;后推五百年,比如大明朝哲学家吕坤,就告诫明朝皇帝“不知天下之财,止有此数。君欲富则天下贫,天下贫君岂独富”(《明史•吕坤传》)。我们不知道明朝皇帝是不是赞同吕坤的意见,但我们知道清朝皇帝是赞同的,因为《清史稿》中有案可查,清朝乾隆皇帝就认同“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则散于下。”
能鉴百代之得失,可开万世之太平!让利于民,实现国家财富积累与国民财富增长的有效匹配;散利于众,实现国民财富增长的有机共享。方可化危为机,进而成功“转型”,解三千年财富难均之局,谋“富而仁”;消三十年经济增长之疼,求“安而久”。愿曾经付出沉重代价而得到的结论不要再用沉重的代价去证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