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3节作者:
陈士陈观水 城墙又塌了,已经没有人记得这是第几次了。人们已经厌倦了重复无尽的辛劳,面对再次坍塌的城墙,绝望逐渐肆孽。同时,一种诡异的气氛生长弥漫,渐渐笼罩了全城。人们似乎都在等待,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又害怕着那一天的到来。而那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那是一个纯洁得近乎天使的小生命,一个快乐的小女孩。她被大人们引到刚刚清理完的坍塌城墙废墟上,被安置在一把舒适的椅子上,被放在身边的玩具与糖果吸引。她咯咯笑着,看着周围大人们忙碌着在她身边砌起城砖,觉得很有趣,显然喜欢这个从没有玩过的游戏。她银铃般的笑声很快被封在了城墙里,而这次高大的城墙终于没有再坍塌。
类似的故事在西方不时出现,比如斯库台城墙据说封埋了一个刚刚生育了宝宝的母亲,而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地基里则长眠着一对兄弟。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人祭。如果你熟悉北欧神话,会发现神话中的巨人们有着一项天赋的权利,就是向人类收取地租,因为土地,包括高山、河流及森林,都不属于人类,而属于巨人。这样的理念在西方各民族的神话中常有体现,最多不过是巨人的形象改换成魔鬼或神。而这一切最终演变成西方宗教里的献祭传统。
人类献祭往往是为了获得对原属于神的资源的使用权。我们的祖先奉献自己猎取的动物,种植的植物,以祈求神能允许更多的猎取,赐予更多的丰收。
在中西方的所有神话中,世间昌盛繁衍的生灵们,没有一样是人所创造的。虽然我们似乎有足够的能力去毁灭,但我们真的没有能力去创造一个新的生灵!无论我们自以为有多么强大,生命对于我们,永远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哪怕一只小小的飞虫,一株矮矮的杂草,我们都无法创造。而我们力所不能及的,远远不止于创造生命!人总是容易高估自己,尤其在我们似乎生活得越来越舒适的近两三百年。据说我们似乎生活得越来越舒适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对所谓以石油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使用。据说我们从只会使用木材等可再生资源到能够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是科学进步的证明。而有趣的是,科学地说,所谓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实并不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煤炭、石油之类,从古到今,一直都在生长着,我们之所以称某类资源不可再生,只是因为它们是天造地设,而非人工制造的,而它们的生长速度远远低于被人类消耗的速度,在人类可以预期的未来,它们将被耗尽。
其实,如何使用各类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自远古以来一直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而坦率地说,我们从来都没能交出一份理想的答卷。如果说煤炭、石油之类不可再生资源困扰人类还是近几百年来的事情的话,那有一种资源,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总是让我们心神不宁,事实上从某个角度而言左右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英雄豪杰为之魂牵梦萦,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呕心沥血,更有多少如你我般的平民百姓为之流离失所。为了它,智慧与勇气,忠诚与背叛,阴谋与杀戮,纵横在历史的天空!一幕幕致真致爱,一幕幕大喜大悲,一幕幕无辜无奈永无剧终。直到今天,在世界的许多角落,仍有千万人为之互相残杀。而对于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许多民族,它带来的是关于财富守恒定律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因为它是如此平凡,平凡的被你我每天乃至每时每刻践踏,它又是如此伟大,伟大的你我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无法离开。
这究竟是什么?
土地!这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
在此,我无意展开谈什么“一寸山河一寸血”之类,因为作为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屈辱近代史的民族,相信对于这类的痛,你我之间已无需言说。“我们不作亡国奴”是这片美丽土地上贯穿了一百多年屈辱与抗争的口号,而“亡国奴”就是失去了对于自己脚下那片生我养我土地所有权的人。
历史常常沉重,现实也往往并不轻松。比如今天的房产价格只涨不跌,房产商们的主要借口之一就是城市里土地的有限性。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借口有一定的道理(当然这道理是无法支撑房价飞涨的,也正因如此,它只能是借口之一)。其实,对于中华民族这样的农耕民族而言,土地的有限性,正是我们对财富守恒定律的最初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乡民,都清楚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乡村里的土地是有限资源,有人占有的土地多了,那就一定有人占有的土地少了。而在占有土地多少几乎就等同于拥有财富多少的农耕社会,由此很容易推导出一切财富资源都与土地一样,都是有限的这样的结论。
因此,中国人格外重视财富分配,有着极强的财富共享要求。无视这种重视,漠视这种要求,基本是百姓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强盛如大唐,朝廷无视与漠视,黄巢揭竿而起,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繁华如大宋,朝廷无视与漠视,王小波揭竿而起,号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不够强盛的大明朝廷无视与漠视,李自成揭竿而起,说是要“均田免粮”;不太繁华的大清朝廷无视与漠视,洪秀全揭竿而起,喊的是“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所谓的封建时代如此,所谓的反封建时代也如此,带领中国走向共和的孙中山提出的纲领是“平均地权”,后来这个纲领由毛泽东等共和国开国领袖们落实了,具体方法是“打土豪,分田地”。
折腾来,折腾去,多少人头滚滚落地,用俺们还长在脖子上的人头想想,到底还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有道理,《论语》里早记着呢:“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年水浒传的主题歌怎么唱来着:“你有我有全都有”。
我们常讲“孔孟之道”,孔子谈过的问题,孟子当然也要说,《孟子》里提的是“为富不仁”,这道理真正落实到“水浒”里,就不是唱唱主题歌那么简单了,这涉及到梁山的一条潜规则。
未完待续明日更新
日期:2011-08-10 18:57:15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
之四
梁山作为当时打劫行业的明星企业,严格遵循着诸如“只爱陌生人”、“让我一次抢个够”、“你的伤情我永远不懂”等一系列行业规范,终于一步步做大做强,成为业内的龙头老大。但打劫行业毕竟不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将大宋朝廷比作房地产商的话,梁山充其量不过就是个建筑包工队,大家都知道,打劫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更重要的是虽然利润率高,但风险太大。尤其面对梁山建筑包工队的发展壮大,作为房地产商的大宋王朝已经开始出手,打算整垮这个潜在的威胁。为了梁山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为了梁山上各位首领高管的生存与发展,梁山决定转变生存发展方式,接受招安,准备集体应聘大宋公司。找过工作的,特别是近几年被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们都知道,应聘大公司很不容易,往往有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梁山不得不继续做山贼,这份看起来没什么前途的职业。但准备干房地产的建筑包工队和一般的建筑包工队是有区别的,正如准备接受招安当官兵的山贼和一般的山贼是有区别的。梁山建筑包工队既然准备“转变”,就不再随便乱接工程,也就是不随便打劫了,而是开始严格地筛选打劫的对象,筛选的潜规则就是体现大宋王朝主流价值观的国学经典,具体点说就是历朝历代被称为科举的公务员考试所指定的教材,也就是四书五经里《孟子》所提到的“为富不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