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5节作者:
陈士陈观水 更相信遵循财富守恒定律,曾经的付出会对未来有所裨益!当揭秘血腥的梁山潜规则,财富守恒定律的负面效应深深刺痛你我善良的心灵,不妨再次窥秘历史,让财富守恒定律的正面效应安抚我们一颗颗受伤的心。
近年来,当国家福利彩票一次次将“五百万”乃至更多的大奖幸运降临到平凡的生命,我们发现中奖者不乏慷慨解囊,捐出奖金的一部分,以回馈社会。而这背后,一种古老相传的观念再次引起我们的注意。从来中国人习惯将突如其来的意外财富称为“横财”,并对“横财”态度矛盾,一方面有所谓“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期盼,另一方面天降“横财”,往往被认为不吉利,会伤身害命,必须适当散财,方可逢凶化吉。推而广之,在中国传统社会,富有者常常自觉自愿修桥补路,施医舍药,以回馈乡亲,回报社会,而传统中国社会中名目繁多的节日庆典等公众文体活动所需要的巨大费用,也往往由富有者们无怨无悔地分担下来。之所以如此,因为大家都相信“破财消灾”。直到今天,我们中许多人还乐于给路上的乞讨者一些零钱,并将此作为自己积累幸运的方式,通常这被认为是“积善积德”,尤其是遇到考试、升职、婚姻等人生的关键时刻,更会自觉地慷慨一下,多给上几文,潜意识里总觉得这样的善举,会为自己带来好运。“积善积德”文化使中国传统社会极少有穷凶极恶的坏人,因为行善是如此简便,即便有人因为种种原因做了什么错事,也会在有能力之后,以更多的善举来补偿,这种文化观念以奇异而巨大的力量千百年来不知不觉间洗涤了许许多多肮脏罪恶的灵魂。
放天良一条生路!
也平衡了“仇富”的戾气,财富守恒定律的负面效应在此被悄然化解。
伴随着“积善积德”文化的是“折福”、“惜福”的观念。既然幸运幸福会以某种方式积累,那自然也会以某种方式消耗,这种消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折福”。而与“积善积德”相类似,“折福”的最激烈方式,也与人类社会的最基本价值观相呼应,前文中讲过两段“水浒”故事,现在且看一段“三国”故事:
他在山顶笔直站着,迎风而立,衣袂飘飘,一派仙风道骨。
他已站着远眺许久,如老僧入定,似物我两忘。若没有远处传来的凄厉而绝望呼号,没有伴随着同来的烈火焚烧皮肉的刺鼻气味,没有身边环绕的层层兵甲,在这人迹罕至的群山之巅,你会以为他是一位餐风饮露、采气修真的神仙。但他不是,虽然此刻他极希望自己是位不问世事的神仙,可以远离这红尘争战,远离这烈火兵戈。
未完待续明日更新
日期:2011-08-12 17:09:36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
之六
眼前渐渐模糊,终于两行清泪慢慢划过他清瘦的面颊。
“丞相,大功已成,敌兵无一漏网,请回营。”一名中军小校走近他身边轻声道。
“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他望着远处山谷中渐渐熄灭的烈火和满地残缺的尸骸,黯然道。
回营升帐,居中而坐,没有大获全胜的喜悦,却满怀悲天悯人的苦楚,他仰上天之德,六擒六纵敌酋,只希望用一片菩萨心肠化解那满是名利荣华的反骨逆心,为这一方青山秀水带来安宁。可为何总要用杀戮方能平息杀戮?为何总需霹雳手段,方可见菩萨心肠?
“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他谓众将曰。
众将闻之,皆唏嘘不已。
以上这段,说的是“三国”中诸葛亮南征不毛,大战南王孟获,火烧乌戈国藤甲兵。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奉旨讨逆,征伐叛乱的南王孟获,六次捉住孟获,又六次释放,希望孟获能幡然悔悟,投降归顺,以免去南方百姓战乱之苦。但孟获执迷不悟,勾结乌戈国主兀秃骨,负隅顽抗,再兴兵戈。最终,诸葛丞相不得不用计盘蛇谷,一场火攻,化灭乌戈国三万藤甲兵,进而七擒孟获。
两军相争,你死我活之际,六擒六纵,再战南王之时,迫不得已的火攻,诸葛丞相在仁至义尽之后,面对被化灭的三万藤甲兵,依然发出“折福”之叹。伤害他人,特别是毁灭他人的生命,即便是迫不得已,也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当事人必将为此付出代价。这就是一个仁义民族的“折福”观念!“折福”!冥冥中苍天在上,人可欺,天不可欺!
当然,日常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金戈铁马,生死抉择,但不伤害他人,不侵害他人利益,却是同样的。大家不知是否听过“半斤八两”这个成语,意思是不相上下,旗鼓相当,这成语源自中国的传统度量衡制度,根据中国传统度量衡,一斤为十六两,“半斤”正好等于“八两”。中国的老秤,秤杆上有着十六个刻度,其中每个刻度都代表一两,用一颗星来标示。这标示用的十六颗星有着一番讲究,其中七颗代表北斗七星,六颗代表南斗六星,此外的三颗,分别代表福、禄、寿。如果商人称量货物时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既缺福又缺禄;少给三两,则福、禄、寿俱失。
诸葛丞相曾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治国安邦大事业,贩鱼卖菜小生意,看似天差地别,实则道理相通。“折福”!冥冥中苍天在上,人可欺,天不可欺!
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通灵,“折福”观念因此推而广之,不但不能侵害他人,也不能侵害身边万物。从尊重珍惜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珍惜天地万物的价值,“惜福”观念便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挥霍总是错的,必定“折福”,珍惜都是对的,需要“惜福”。我们小时候大都背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润物无声的传统教育,从碗中一粒米开始,形象生动地灌输着“惜福”观念。“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琅琅上口的俗语民谚一代代传颂,“惜福”的生活哲理一辈辈传承。
“惜福”观念直观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节俭习惯和充分利用本领上。以吃为例,西方人吃鸡,往往不吃头,不吃脚,留下一大堆垃圾,中国人则大大不同,鸡脖子、鸡爪都是好菜,连鸡毛晒一晒,都可用来做鸡毛掸子。许多西方人眼里不适合食用的菜蔬边角料,经中国人的智慧一处理,便成为可口美味。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中国传统文化中,吃饭与治国,道理相通。当年孙中山先生上书大清朝廷重臣李鸿章,文中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财力丰。”说来说去,国富民强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可惜大清朝的李大人最后还是没有尽中山先生的才,有烧香的门不给开,物未尽其用,有烧香的地方,不让进,地未尽其利,孙大圣只好去美国檀香山自主创业,学会了英语“CHINA”,回来干脆就“拆”了大清的庙。
“充分利用”的本领,天长地久,衍生出中国人“勤劳”的美德。这美德长久以来既被官方提倡,古代公务员考试教材,四书五经之一的《尚书》中就有“克勤于邦”、“与民用勤”、“勤思劳体”等多种提法,也被民间认同,“勤有功,戏无益”“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勤俭持盈久,谦恭受益多”等俗语名句口口相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