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一切的功名富贵,哪一个不是命中注定?多少才子俊杰,文章之美胜过李杜,超越司马,但考不中进士的人实在太多了。譬如蒲松龄,我们看看他写的《聊斋志异》,文辞之优美,早已超越了当时很多大家,但他屡次考举人都考不中,更何况说是进士?为什么考不中?命中没有!蒲松龄不能不说没有恒心,不能说他不刻苦,他的座右铭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他的座右铭中,我们可以想见蒲松龄为了考中举人下了多大的决心,但因为命中没有功名,直到去世也没有考中。再譬如曹雪芹,写出了巨著《红楼梦》,才华满腹,自比阮籍,但他考中过举人吗?没有!不管是蒲松龄也好,曹雪芹也罢,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绝非是当时的人所能比拟的,但均与功名无缘,原因就是命中没有,强求不得。如果要细细追查下去,历史中文采斐然而又名落孙山的者比比皆是,蒲松林和曹雪芹并不孤独。
命中没有功名,自己如何转变,才能变成有?整部的《了凡四训》,只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论述过很多,说得再直白一点,如何改命,这才是关键。如果单单说命中注定,那没有意义,不看也罢,现在有个法子,能改命,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
命,本是自己的业力,有业力,就有命运,而业力又是自己所造作的。所谓的“造命者天”,并非是说上天强加给你一个命运,上天没有这个本事,有这个本事的只有你自己。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成“造作你命运的是你的先天罪业”,这样才合理。
什么叫立命者我?先天定了,是因为所造作的业已经固定,后天未定,是因为后天的心念不定。再去仔细一想,一心之中,哪里分先天和后天呢?先天和后天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因此,把握住后天,先天定了依然是未定,后天未定,却也是定了。我这样说,很多人不明白,越说越糊涂。我详细说一下。先天定了,今生却广积阴德,先天的事情虽然无可奈何了,但因为心中思善,先天就要跟着改了,事情虽定,本来结果也定,但因为一心向善,阴阳五行便奈何你不得,所以先天定了也未定。譬如你杀人了,被关进了牢狱,但你在牢狱中一心忏悔,忏悔的力度,修行的力度,让你获得了解脱,跳出了生死业海,所以虽然你身在牢狱,但心却在佛国世界。如果按照杀人来论,你应该命终之后堕落到地狱才对,但因为你获得了解脱,命终之后,你往生到了安乐世界,地狱已经拿你没有办法了。
后天未定,却也定了,这又该如何解释呢?按照因果律,后天心念未定,但因为先天你造作的业力已经定了,因此,虽然后天未定,但你不得不接受先天业力的果实。还用杀人的例子做比喻。譬如你先天杀过人,今生依然因循守旧,虽然今生你未杀人,但你今生不得不承受被他人所杀的果报。即使你很有智慧,获得了解脱,阴阳五行奈何你不得,但程序总是要走的。前世杀人,今生被杀,因为你今生修行得力,获得了解脱,那程序怎么走呢?必然是你被杀惨死,这是程序。因为你修道有成,所以虽然惨死,但并不痛苦,而是生死一如,肉身没有了,灵性直接往生他方佛国,获得大自在,大安乐,神通广大,功德巍巍,这都是你修道有成的结果,但程序你必须要走一下才行。反过来,若是你没有修行,或是修行功夫未成,那就惨了,你走的就不仅仅是程序了。被杀惨死之时,痛苦异常,灵性堕落到三恶道中之后,开始了漫长的痛苦旅程。
道士对张畏岩所说的话与云谷禅师对袁了凡所说的话,实质上是一个意思,都是为了阐发“广积阴德,命自我立”的道理。张畏岩觉得自己很贫困,无法广积阴德,道士于是讲了“善事功德唯心所造”的道理,并用“谦虚”做了例子。
心善,便是善,长存这一点儿善心,便是无量功德,哪里需要你花费巨资呢?即使你花费金钱,若心中不善,依然是恶事。何况很多善事,都不需要花费就能做到,谦虚只是一个例子而已。比如恭敬他人,心态谦卑,这需要花钱吗?再比如帮助老人,照顾病人,这需要花钱吗?如此种种,这些都是不花钱而积攒大福德的事情,只看你有无此心了。
日期:2012-06-02 12:40:31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畏岩从此之后开始变得谦虚,自我修持,善事日益增长,德行日益加厚。丁酉年的一个晚上,张畏岩梦到自己走进了一所高大的房子里,他看到一本试录小册子,小册子中有很多地方缺行。张畏岩便询问旁边的人,旁边的人说:“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单。”张畏岩问:“为什么会有很多地方缺少名字?”旁边的人说:“考取科举,阴间三年之中都会细细考较一次,必须是积德无过失的人才会在录取册上有名字。你看到的小册子上缺行的地方,都是以前应该考中,但因为最近有了不道德的事情才除去姓名的。最后,指着小册子的最后一行说,你这三年来,修持谨慎,或许应当补充到此处,希望你再接再厉。”到了科举开榜之日,张畏岩榜上有名,位列第一百零五名。
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有所领悟,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善事长为,德行日厚。对于张畏岩所作的梦,我们先不论真假,因为我也无法找到证据证明张畏岩先生一定做了这样一个怪异的梦,我们先当做一个异闻来看待。了凡先生讲故事,故事中一定有道理,也就是说义理在故事中,并非只是增加点儿文章的趣味性而已。《了凡四训》一书,全是义理,所有的故事,都是为了说明义理而存在的。这一段故事,我不再解读,因为单纯讲故事并无实质意义,我们继续往下分析,看看张畏岩这个故事究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义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