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6-03 08:44:50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这一段的大意是:由此可以看出,举头三尺,就有神明,趋吉避凶,全在我一身。必须使自己存善心,做善事,丝毫不能得罪天地鬼神,谦虚谨慎,屈己待人,让天地鬼神时刻垂怜于我,这才会有得到福报的可能。那些狂妄之辈,必定不是志向远大之人,即使开始有发达的迹象,但最终也不能享用任何福报。稍微有点见识的人,必不会让自己的心胸变得狭窄,而拒绝福报的到来。况且,谦虚就会得到他人的指教,善行无穷,这是修习学业的人必不可少的素质。
上面我们讲了张畏岩的故事,张畏岩故事的义理全在这一段中。张畏岩只做了几年善行,就被阴司知道呢?如果细细来论,张畏岩从发心做善事那一刻起,阴司就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并非只是一个迷信的说法。各位网友,“举头三尺有神明”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不用举头,单单在人身上,就有无数的神,你虽然晚上睡觉休息了,但他们可不休息,真是二十四小时都在工作,天天都记载你做的事情,等到大限到来之日,一起给你算总账。
根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记载,人一出生,肩膀有就有两个神明,一男一女,男神位于左肩上,专门记录人的善事,女神位于右肩上,专门记录人的恶事。有人说,这可信吗?我只能说,《华严经》是佛教经中之王,佛不妄语。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中说:“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这些神明,虽然我们不发给他们薪水,但依然勤奋记录我们的一言一行,丝毫善恶都不会遗漏,等到命终之时,他们把账本会教给阴司阎罗,各位想想,到时候我们怎么辩驳呢?真是铁证如山,丝毫不谬。所以,根本不用举头三尺,单单我们这个身体身上,就有很多神明,我只能列举几个,做个说明而已。
明白了这个道理,行善还是造恶,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真若是相信了,谁敢造恶?恶念刚发,立刻就被记下来了,地狱道中有你一笔,刀山剑树之中有你一行,让人听着都毛发倒竖。有人说了,我宁可今生造恶享受,到了地狱再说,我绝不后悔。有着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若真到了地狱,肠子都要悔青了,不过已经来不及了。古代有个证果的阿罗汉,已经证果了,他用天眼观察自己前世在地狱中的情景,当他看到自己在地狱中的惨状之时,害怕到了什么程度呢? 毛发之中都渗透出了汩汩鲜血!证果的阿罗汉尚且如此惊惧,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世界上最恐怖的场景,就在地狱里面,它早已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部恐怖大片,但地狱却不是电影,而是像我们人间一样,真真实实的存在着。
若是因为我上面所说,你产生了畏惧心,心中不敢作恶了,不敢得罪天地鬼神了,这是好事情,古人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讲得也是这个道理。一心向善,处处恭敬,谦虚谨慎,养性修德,那么天地鬼神都会照顾你,都会垂怜你,这时候你就有福报了。鬼神喜欢什么人呢?他喜欢善人,越是善人,他越是喜欢,心甘情愿为你帮忙,为你操劳。在经典中,很多的鬼神都说,如果有人行善事,那么他们一定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一生卫护,绝不离开一分一秒。
狂妄自大,这不是成事的气量,这是自己在拒绝福德,有识之士断然不会这么做。何况,屈己待人,谦虚谨慎,这是学业进步的基础,学子更是少他不得,这是从事相上来说的。
日期:2012-06-03 08:45:43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白话一下这段话:古语说:“对于功名有心的人,必然会得到功名;对于富贵有心的人,必然会得到富贵。人有这个心,就像大树有根一样,立下这个志向,必须念念谦虚谨慎,处处方便他人,这样自然就能感天动地,从而自己为自己造福。现在一些求取科举的人,开始并没有真的志向,不过是一时兴起而已,有兴致了就去追求,没有兴致了就放弃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音乐,那么齐国也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我对于求取科举,也是这样认为的。
对功名有心,就能求到功名,对富贵有心,就能求到富贵,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人很很不理解,觉得自己很喜欢做官,很喜欢钱财,很用心去经营了,怎么没有得到,是不是了凡先生说错了?各位网友,了凡先生并未说错,是我们理解错了。为什么有心功名就能得到功名,有心富贵就能得到富贵?有心,意思是按照规律去追求,不是肆意妄为,天天去算计,去经营,不是这个样子。譬如你有心钱财,那就一心布施,按照这个规律去做,按照这个规律去求,那你必然能够所求如意。求取功名,也是一样,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追寻才行,这叫有心。
拥有这个心念,就像大树有了根一样,什么意思呢?有了树根,枝叶才会茂盛。一棵树想要枝繁叶茂,根部就必须发达,没有根部,只是追求枝繁叶茂,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大树的根部,就是人的志向,立定志向之后,一生追求,虽死不改,这叫立志。譬如孔子,他在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从事大学之道,“吾十五而志于学”,从此之后,一生从未改变过,这叫做真正立志。以我们来说,想要积功累德,也是先要立志,志向一定,一生不改,念念都是善心,处处都是方便,屈己待人,以一颗向善的诚心感动天地鬼神,无量福德就会不请自来,这真是无求而求,无为而为。
有人看了《了凡四训》,觉得我说的话有些道理,便开始行动了,李金旺说了,布施得财富,我先做两天,两天之后看看,我挣了多少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不叫立志,这叫一时冲动。各位网友,什么叫志?志,心之所向,这是《说文解字》的说法,是“志”最初的含义。想要获得福德,不下决心不行,一曝十寒,永远无法求到,不是《了凡四训》不灵验,而是你没做到,真做到了,绝没有不灵验的道理。
亚圣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音乐,那么齐国也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了凡先生为何引用这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乐,翻译成“音乐”二字非常勉强。乐,在古代是用来教化人心的,并不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音乐。儒家很讲究礼乐治国,用乐来帮助教化,推行善道,这是极好的教化方式,所有古代很多圣贤都主张礼乐治国。一旦采用乐,民心归于淳朴,天下大治,大同世界也就不难实现了。再比如佛教里面,常用梵呗,梵呗也是一种乐,也是修习佛法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代很多修行人,经常是高声唱佛,时间长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往生安乐净土去了。基督教里面,教徒唱赞美诗,以此来表达对上帝的赞美,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是现在所谓的流行音乐、摇滚乐等等,那只会让人心情烦乱,乱人心性,是实实在在的魔鬼之音,大家不要错会了意思。
如果国君喜好雅乐,爱好礼乐,以礼乐治国,树立这样一个志向,坚定不移,一生不懈怠,他的国家必然大治,万民和谐,天下大同。因此,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如果你崇尚礼乐,那齐国就治理好了。其实,何止如此呢?齐宣王若是以礼乐治国,只怕整个天下都会治理好,何止是齐国呢?若是齐宣王以礼乐治国,也就不会出现秦始皇统一六国了,而是兵不血刃,六国同归于齐。当然,了凡先生引用孟子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立志的道理,要“好功名甚”“好富贵甚”,因为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一个立志行善积德而已。
日期:2012-06-03 08:59:06
后记:
大家好,今天《李金旺解了凡四训》已经全部连载完毕了,感谢大家几个月对我的支持,没有你们,我真的不想继续写下去了。还好,这个帖子总算写完了,用了几个月时间。前一段时间,有人找我要出版这个帖子,但因为涉及佛教,结果没给通过。我想,这个帖子就定位成一个公益贴吧。别的,没有别的了。
我记得答应过一位网友,要写一个《顿悟了自己》的帖子,后来总是因为太懒散了,没写多少字。但我也会贴上来,让大家看看,喜欢的人多,我就继续写了,人少,我就另起炉灶了。
2012年 6月2日
李金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