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旺解『了凡四训』》
第55节

作者: 末法凡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02 12:36:14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江阴的张畏岩,学问很深,文章很好,在读书人中很有名声。甲午年,张畏岩在南京乡试,住在一座寺院中,等到开榜的时候,榜上并没有他的名字,于是他大骂阅卷官员,以为他们都看走眼了。这是,旁边有个道人,哈哈大笑,张畏岩便把怒气转移到道人身上。道人说:“你的文章必定不好!”张畏岩变得更加生气说:“你都没见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的文章不好?”道人说:“我听说做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听到你谩骂,便知你心中的不平很大,你的文章又怎么可能好呢?”张畏岩拜服道人的话,便开始向道人请教。

  张畏岩本来觉得自己文章不错,在同辈读书人中也很有名声,结果考试下来,并没有考中,于是开始大骂阅卷的官员,说他们都看走了眼。各位网友,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生活中没少见到。自己的作品总是最好的,容不得别人指责,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原因就是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满了,装不下不同的意见。你若问他,这么好的作品,为何没有获得奖项,他便说是考官不懂,是他们看走了眼。先不要说作品如何,单单是这个狂妄自大的劲头儿,便与奖项无缘了。

  做文章,贵在心平气和,心中一团和气,下笔就如有神助。比如《诗经》里面,很多诗的作者都是劳动人民,都没有上过学,只是在劳动过程中随意创作出来的,但后代的许多文学大家、著名诗人等等,均都甘拜下风,写不出如此平淡的诗来。原因在哪里呢?只在一个心态而已。中国古人,越是向前追溯,人的心态越是平和,越是质朴。诗歌的作用是什么?诗以言志!也就是说,诗歌便是内心的镜子,是内心的一种展露。所以,心态平和质朴,其文章必然美轮美奂,这是自然的道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这些人都是诗中大家,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成就能够超越《诗经》,其根本原因就是心态不同而已。若再往下说,宋诗、元诗、明诗、清诗,这些诗歌又无法与唐诗相媲美,其原因也只是一个心态而已。

  单单是文章需要心平气和吗?世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无一不是从心平气和而来的。奥运会,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激烈的运动项目,但凡是取得奥运冠军的人,都在比赛中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建筑师呢?杂技师呢?画家呢?如此种种,想要取得一番成绩,哪一个不是从平和的心态中走出来的呢?
  所以,当道人看到张畏岩谩骂考官,便知他的文章必然不佳,原因就是文在心中,心中不平,文章必然不美,这是规律。当然,张畏岩开始并不服气,不但谩骂考官,连道人的话也不服气,认为道人没有看到自己文章,凭什么品头论足,如何知道自己的文章不好,所以才有了道人的一段议论,张畏岩听后,心悦诚服,开始向道人虚心求教。
日期:2012-06-02 12:37:55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

  这段话的大意是:道人说:“考中,全在你的命运;命中不该中榜,你的文章虽好,也没有用处。你必须自己做个转变。张畏岩说:“既然是命运,怎么能够转变?”道人说:“命运来自先天,树立命运的是自我,身体力行善良的事情,多多积累阴德,什么福报求不到呢?”张畏岩说:“我是个穷人,能做什么呢?”道人说:“善良的事情,阴德福报,这都是一心所造,若是常常如此存心,功德便无量无边。比如谦虚这件事,并不花费金钱,你怎么没考中不向内心去求,反而谩骂阅卷的官员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