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名流叫商鞅》
第9节

作者: 王者世袭
收藏本书TXT下载
  然后,杜挚总结:效法古代,没有错,风险最小。领导,别听他的!
  又该公孙鞅发言了。
  公孙鞅心想,既然你杜挚用比较历史方法,我也用比较历史方法,我就不信辩不倒你。要知道,本人可是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上过三年函授大学,历史知识丰富的很。
  于是,公孙鞅从女娲造人开始讲起,把黄帝蚩尤大战,共工撞到不周山,大禹治水路过家三次都没有进门看看媳妇,舜三次逃过弟弟追杀,夏桀自诩为太阳,妲己到底漂亮不漂亮等等许多历史片段如行云流水般一一道来。

  秦孝公越听越不耐烦,扯恁老远干嘛?他催促公孙鞅,别扯了,说观点。
  日期:2012-03-27 21:52:57
  (续上)
  公孙鞅吸了一口气,然后说,他讲这一大通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下列事:杜挚说效法古代,那么让杜挚说说效法哪一代?像伏羲、神农时代,管理方法是只教育,不杀戮,犯再大的错误都不杀;黄帝、尧、舜时代,管理方法变了,不再是教育,已经用杀戮等惩罚方式了,但是惩罚并不残酷;到了周文王、周武王时代,采用的制度和从前的又不一样了。你说我们是采用伏羲、神农的做法,还是黄帝、尧、舜,或者周文王、周武王的做法?

  杜挚说,当然是用周文王、周武王的做法。
  公孙鞅说,周武王可是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啊!像以前就没有周礼,周朝创造了周礼。为什么周武王能改我们不能改?
  杜挚反驳道,因为周武王改的对。
  公孙鞅反唇相讥,我们还没有开始改,你怎么知道改的不对?
  看到辩论会马上就要变成吵架会,孝公急忙制止。辩论会又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公孙鞅正面论证之后,又从反面论证不变法的坏处。他说,制度办法一直不变,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吗?未必。商纣王、夏桀都没有改变制度不是照样灭亡了!

  最后,公孙鞅概括:遵循古代礼制的不值得赞扬肯定,同古代制度不一致的未必是坏事。
  公孙鞅的话刚一讲完,甘龙和杜挚还没有来得及辩驳,秦孝公立即宣布:首次宫廷辩论会结束,乙方胜。
  接着,秦孝公接受了新闻媒体的采访,就宣布乙方获胜的理由做出解释:甲方看待问题过于拘泥细节,忽视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乙方能够从动态角度分析问题,查找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秦国晚报记者问孝公是否根据辩论情况,制定秦国五年发展纲要。孝公神秘地笑笑,说此事事关国家政策走向,目前无可奉告。
  孝公想,他这样的回答,估计明天的报纸上一般也就只报道辩论会情况,不会大肆宣扬秦国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规章的传闻来。

  可是,孝公太低估记者们的水平了。
  许多报纸在辩论会的第二天,推出整版大幅报道:秦国要改革了。
  日期:2012-03-29 21:02:21
  3、致命一剑
  秦国要变法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

  先是宫廷,接着国都内,再接着是离国都较近的城邑,最后是边野乡里,到处都在传扬变革的消息。
  刚听到谣言时,秦孝公还打算进行制止,后来想想,反正要变革,有谣言做宣传,岂不是更好?所以,他也就不再管,任由谣言传来传去。
  谣言的内容越来越详细,版本也越来越多。
  最流行的有两种:
  一个版本是:秦国准备变革,按照周礼的做法,整顿社会上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整顿事项包括:下级拒绝服从上级命令,贵族的权威受到挑战,世卿世禄制不被严格遵守,以及私自开垦荒地,擅自变更土地边界等等。
  另一个版本是:秦国打算按照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模式进行改革,整治贵族集团,责令三代以上的封邑无偿退回国家,把没有军功的富豪之家迁往边地,准许土地私人买卖,鼓励商业贸易,选拔贫贱子弟做官等等。
  谣言版本不一致导致人心惶惶,越来越多的人不安心工作,上班时间交头接耳,说三道四。
  连路人打招呼的语言都变了。从前,人们见面说“你吃饭了吗”,后来变为“你离了吗?”,现在一律是 “你听到消息了吗?”

  整个国家乱哄哄的。
  秦孝公有点头大。虽说打算改革,但具体怎么改,我自己都没有想明白,你们怎么知道的?还知道的那么清楚,说的有鼻子有眼的,跟真的似的。因为这个事儿国家天天吵吵嚷嚷,不是好兆头,如果任其发展,肯定会闹出大乱子来,必须立即制止谣言传播。
  可是,怎样制止?
  向百姓宣布不改革了,一切照原样来。老百姓相信吗?再说,已经发现了这么多问题,不改革怎么解决?
  向百姓公开宣布改革呢?也不容易。因为怎么改,从哪里开始改,从哪件事开始改,按照什么方法改,这些都还没有考虑清楚。
  日期:2012-03-30 22:07:28

  (续上)
  公孙鞅这段时间一直感到纳闷。
  孝公怎么啦!谈过几次话了,宫廷辩论会也结束几天了,这变革的事儿应该有动静了,怎么却一点儿没有。虽说国内传的沸沸扬扬,可那毕竟是谣言,没有官方的明确表态。孝公是不是感到事态严重,不想变革了?
  这天,公孙鞅又来到宫中,和孝公还没有说上两句话,就把孝公的思想动态猜了个八八九九。
  他劝孝公,按照魏国模式吧。魏国在变法之前,国力并不比其他诸侯强。但是,变法之后,情况完全变了,单打独斗,天下诸国没有一个能抵住魏国。

  孝公说他也考虑过魏国的情况,从老爹献公那里也听过关于魏国改革的许多故事,熟悉魏国从弱到强的转变过程。
  公孙鞅说那你按照魏国的办法做啊。
  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秦国人凶猛彪悍不假,但是擅长窝里斗,常常因为芝麻大的事,打得头破血流。按说这样勇敢,打起仗来肯定所向无敌。可是,事实上,一到战场,秦国人就变成了脓包货、胆小鬼,战鼓还没有敲响,一些家伙就开始溜;不溜的也不努力厮杀,更不用说拼命;敌人的包围圈还没有合拢,他们就撂下武器,举手投降了。经历过战争的废物,回到乡里后,和以前没有任何改变,邻里之间,三句话不合,抄家伙又上去了。等到再打仗的时候,他们就又成了胆小鬼。唉,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道理给他们讲了一遍又一遍,公开讲,私下讲,朝会上讲,散朝后继续讲,一点用都没有。啥礼义廉耻,爱国保家,他们耳朵里根本听不进去。

  公孙鞅“哦”了一声,孝公说的这些,他从没有听人讲起过。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秦国了解再多,也没有孝公对秦国人了解的多。
  公孙鞅眨眨眼,说这个问题我考虑考虑。
  之后,二人放过这个话题,对如何变革的一些事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最后就秦国变革的大框架达成共识:以魏国为范本,改革。
  日期:2012-03-31 22:10:03
  (续上)

  他们要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法律公开化。
  没想到,消息刚一传开,秦国就乱了套。
  反对声音平地而起:建国几百年来,法律一直都没有公开。现在如果把处罚标准全部公开,以后老百姓谁还怕当官的,社会会不会越来越乱?
  一些心怀天下、情系国家的忠良之臣聚集在宫外,请求孝公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
  更有一批义愤填膺之士,认定是公孙鞅教唆孝公这样干的。他们包围了公孙鞅的住所,要杀公孙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