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名流叫商鞅》
第10节

作者: 王者世袭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孝公第一次见大臣们这么激动。他心想,把法律公开值得如此激动吗?人家晋国、郑国二百多年前就把法律刻铸在鼎上了,我们现在才公开,已经够晚的了。

  大臣劝说孝公,常言道: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你把法律制度一公开,老百姓就知道了法律制度的内容。他们就会变的刁钻、奸滑,就不害怕官员们了,国家就难治了。
  孝公一脸不屑,老百姓怕不怕当官的无所谓,只要国家强大就行。
  杜挚急忙上前,民不怕官,国必难治,晋国是把刑书铸造在鼎上了,可是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郑国把刑法公开了,可是郑国灭亡了。
  孝公的声音高起来,晋国被瓜分和是否把刑法公开没有关系,按照当时的情况,刑法不公开晋国照样会被三家瓜分。
  杜挚愤怒地说,如果不公开刑法,晋国根本不会被三分。孔子说晋国把法律制度公开,超越了国家治理的合理边界,导致贵贱不分,民不服官,晋国一定灭亡。二百年后,孔子的预言果然成为了事实。

  孝公反驳,孔丘说的就对的吗?
  日期:2012-04-05 20:46:47
  (续上)
  杜挚气的胡子发抖,既然你认为孔子说的不正确,我就再给你说一个人,郑国的大夫叔向。当子产公布刑书时,叔向就告诫他,说从前的国君之所以不制定刑法、不公布处罚标准,而是临时决定,是因为顾虑法律制度一旦预先制定并公开,人民就会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国家就会越来越难管,时间一长,国家必定灭亡。历史恰恰证明了叔向的判断正确。

  许多人认为杜挚说的对。
  孝公叹口气,先知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眼光超越了时代。孔丘也好,叔向也好,都不是先知。他们死抱着老一套不放,认为过去的都是对的,国家治理只能按照老办法做。他们也不想想,社会形势千变万化,日新月异,老一套早就不行了。
  接着,孝公又说道,周天子天天、月月、年年讲、用、宣传法律神秘性,反对法律公开,这一点不假,可是到头来却越来越弱,像叫花子似的,连个诸侯都不如。魏国公开制定、颁布、实施《法经》,根据法律规定奖励士卒,处罚刁民,为什么国家不但没有像你们说的那样越来越乱,反而越来越强?
  这下,轮到大臣们思考怎样接招了。
  孝公的话太有震撼力了。法律制定和公开是不是好过不制定和不公开,看看身边的这两个例子不就明白了吗?

  集会人群出现了骚动。
  谁也没有想到,这时杜挚突然对孝公拜了三拜,然后声音嘶哑地说道,“临事制刑,不豫设法,自古皆知;一旦变更,国必遭难。万望三思。”说完,他拔出剑来,自杀了。
  秦孝公脸色大变,他没有想到事情发生到这一步,他没有想到杜挚竟然以死抗争。
  这叫死谏。
  突然间,孝公明白了许多:有些事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日期:2012-04-06 21:59:54
  4、枭雄露头角

  杜挚的葬礼很隆重,孝公亲自把这位顾命之臣送到墓地。但是,对杜挚的死,他没有做任何评价。好与坏,是与非,他什么都没有说。
  杜挚毕竟不是一般的属下,他是先君留下的重臣。
  杜挚毕竟不是奸臣、无赖、叛徒、弑君者、亡命之徒、唯恐天下不乱的投机分子、只顾自己仕途飞黄腾达不讲国家安危的老油条;他是一个信念坚定,为了国家的发展,勇往直前,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社会栋梁。
  对这样的一个人,孝公能做什么?
  表扬这个人,以后就别打算进行变革了;批评这个人,则很有可能失去一些大臣的拥护,甚至引发君位不保。

  杜挚死谏令孝公很被动。
  不管咋说,杜挚终究属于辅佐献公治理国家的强势人物,纵横秦国政坛二十几年,朝内朝外,拥护者很多。
  孝公感到了秦国旧势力的强大。
  孝公很清楚,杜挚代表的不是他自己,他代表的是许多人的观点。他们也许目的不同,心态各异,但是在反对公开法令这件事上却完全一致。他们都声称,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应公开法令。
  孝公长叹一声,明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明明其他国家早就扔掉的东西,明明是坚持不如放弃的东西,秦国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抱着不放,宁死也不放。

  日期:2012-04-07 22:12:06
  公孙鞅很快知道了杜挚的事情。他见过杜先生,并且和杜先生进行过辩论。说实话,他对杜先生的印象并不差。
  公孙鞅认为,杜先生属于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献给秦国这片土地的人,对国家绝对忠诚,值得信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背叛秦国。
  可惜,这位杜先生又是一位反对变革的人。
  公孙鞅本来想着这几天有时间的话,和孝公聊聊通过什么办法,让这位杜先生支持变革,或者至少不反对变革。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无论如何这位杜先生都不可能支持变革了;不但不支持,而且因为他的死,变革的阻力加大了。

  按照公孙鞅的意思,快刀斩乱麻,立即开始变革,把方案公布于众,然后大张旗鼓的实施。
  孝公不同意。
  很显然,杜挚之死影响了孝公的情绪。他不想让大臣认为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希望在大臣心目中,留下一个有情有义的国君形象。
  时间是最好的净化器,让它消除杜挚之死的影响吧;我是人,我不想被别人加上冷血动物的标签,孝公心中暗暗念道。
  日期:2012-04-08 22:23:35

  (续上)
  秦国国内正扯来扯去扯不清的时候,齐国的行情出人意料地好起来。
  上一阶段,他们的老国君死了,太子田因其继位当了国君。这个同志很不一般,当上国君后每天只顾吃喝玩乐,飞鹰走犬,下棋踢踘,就是不理国家正经事。
  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他找到田因其,说我给你弹琴吧。
  田因其说,好啊。

  于是,琴师就弹啊弹。听了一阵后,田因其发现这人弹的和别人不一样。他问琴师,这是怎么回事。
  据历史记载,琴师对田因其讲了一通“治国家而弭(安定)人民”的道理。说,治国就像弹琴,国君好比琴上的什么,相好比琴上的什么,政令好比什么。弹琴时,如果弹得“大小相宜”“复而不乱”,琴音就协调好听。
  田因其认为琴师讲得对。然后,他就任用琴师做齐的相,帮他治理国家。
  学过历史的人可能已经猜出来了,琴师是邹忌,田因其是齐威王,两人都是历史名人榜上的上榜人物。
  日期:2012-04-09 22:08:27

  战国策上对邹忌劝说齐威王,讲的是另一个版本:
  邹忌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有一天早晨,他照镜子时,发现自个儿长得很帅、帅的很。自得之余,就问老婆,你看我和城北的徐公(当时有名的美男子),谁英俊?
  他老婆回答,当然是你英俊,徐公不如你。
  邹忌不信,又拿同样的问题问小妾。小妾的回答和老婆的一模一样。
  凑巧,过了不几天,邹忌的家中来了客人。聊着聊着,邹忌问客人,他和徐公谁英俊?

  客人毫不迟疑,立即回答,你比徐公美。
  邹忌很高兴,心想,我比徐公英俊,说明我是天下第一美男子了。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邹忌见到徐公,两相一比较,他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徐公比自己英俊多了。
  从这件事中,邹忌悟出一个道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