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有些平庸之徒因为生在诸侯之家、卿大夫之家,年纪轻轻就能做到高管,并且一路走来,步履轻松?一些才高八斗之士因为生在贫寒之家,谋生无路,报国无门,才华无处施展。
孝公认为,这种选拨方法很有问题。他和景监聊天时常说,贵族子弟不一定比平民子弟更聪明,平民百姓也不一定比官员子弟没本事。
孝公考虑过采用魏国、齐国的做法,从平民中选拨官员。可是,命令还没有发布,反对者就找上了门。
反对者说,几百年都那样过来了,改什么改,人家楚国照老办法不是照样成为强国了?
和反对者领袖公孙贾观点一样的人并不少。他们与之呼应,是啊,楚国不就挺好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好多。
孝公头疼死了。
有些做法咋看都觉得别扭,可许多人却认为很好;一些问题明明不应当这样处理,可有些人偏偏就这么处理;明明有更好方法去解决矛盾,可有些人就是不愿意用,非要按老路子。
关键是,那些领头反对者并非智力低下或者神经不正常者,而是国家的名臣大佬。他们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遍天下,影响力不可小觑。
老做法改不改昵?秦孝公一时间拿不定注意。他很清楚,一旦改革开始,天翻地覆、大浪滔天皆有可能。犹豫再三,他最后决定:先开个辩论会再说吧。
日期:2012-03-24 22:42:55
2、首届宫廷辩论会
某月某日,秦国首届宫廷辩论会在甘泉宫举行。
主持人兼评委:秦孝公
甲方辩手:甘龙、杜挚
乙方辩手:公孙鞅
辩论题目:改变还是维持?
辩论会开始之前,会议主持人秦孝公就举办这次辩论会的目的做了简短的介绍。
他说,自从当上国君后,感到肩上的任务艰巨。秦国目前的情况令他忧心,他想把秦国的一些传统做法改一改,但是害怕人们议论,说他瞎折腾;不改吧,又感觉到秦国老是这个样子,长久下去不是个办法。因此,举办这次辩论会,希望大家本着对秦国父老乡亲负责的态度,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开场白后,辩论会正式开始。
第一个出场的是甲方一辩甘龙。他游历官场几十年,讲起话来根本不用稿子,许多套话脱口而出。
他说,自从孝公上任以来,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显著增长,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文化水平飞速发展,截至去年年底,秦国儒生人数已经超过了西周国。根据某媒体报道,在幸福国家排行榜上,秦国位居西部地区第一。另外,大秦社科院预计,按照目前发展情况,五年之后,秦国国家实力将有可能超过韩国-------
停!秦孝公打断甘龙的演说,今天大家只讲实在的,不谈虚的。
甘龙没有想到自己的话会被打断。他已经习惯了表扬领导,虽然他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级表扬上级、群众表扬领导的做法风靡全国的。
乙方辩手公孙鞅接受甘龙的教训,二话不说,直奔主题。首先亮明观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公孙鞅的论证如下:
凡夫俗子目光短浅,庸俗不堪。社会上如果有一种新的做法和他们平时看到的、想到的不一致,他们就会议论纷纷,甚至嘲笑、挖苦、讽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凡夫俗子的理解水平有限。开拓者与凡夫俗子恰恰相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通常超前于时代,所以他们经常受到人们的指责、抨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将慢慢接受开拓者的做法和看法。
公孙鞅停了一下,然后接着说,“当然,有一种现象也会存在:当开拓者的新思想已经变成旧思想,大多数人都已经理解并接受了这种思想时,还有些人接受不了。对于既成事实都理解不了的人,最蠢。”
公孙鞅继续说道,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领导者不要害怕嘲笑和议论,更不要因为别人的嘲笑和议论,而停止思想的开拓、行为的创新。只要一种做法能够使国家富强,和旧有的制度不一致也要做;只要能够使人民得到好处,就没有必要非得去遵循老规矩、旧框框。
公孙鞅的观点太犀利了,孝公禁不住说声“好!”
日期:2012-03-25 22:20:41
(续上)
甲方辩手对裁判的做法表示抗议。他们心说,这比赛刚刚开始,你怎么就表态叫好了呢?公平、公正原则可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
甲方上场的还是甘龙。甘龙主要说了两点:
1、许多时候,不变比变更好。毕竟,当官的也好,老百姓也好,都已经习惯了传统做法。突然改变,非常有可能引起混乱。比如,从前天天中午十二点吃饭,现在就没有必要改成十一点半吃饭;人们经常饭后不吃水果,你就没有必要要求人们非得饭后吃水果。圣人们的做法就是按照老办法进行,既简单又省事。
2、治理国家和做别的事一样,不能老是想着变花样。改革是有风险的,也是有成本的。改革的风险与成本你估计到没有?能不能保证一定成功?如果不成功的话,引起社会动荡谁负责?
说着说着,甘龙情绪激动起来,脸涨得通红通红。孝公点点头,他认为甘龙讲的也有道理。
公孙鞅不等甘龙说完,抢过话筒,甘龙讲的都是陈词滥调,没有新意。作为改革者,不能不考虑风险和成本,但是也不能被风险和成本吓到。一点风险没有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一点成本没有的事情,世界上也没有。作为改革者,重要的是怎么衡量改革的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的关系。但是,无论怎样衡量,不到最后,谁也不敢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然后,公孙鞅挖苦道,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平平庸庸的人,天天过着一饱三倒的日子,就知道混啊混,只长年纪不长水平;另一种是书呆子,整日里说古代怎样怎样,圣人如何如何,可是对于现代,他们不是一无所知,就是抱怨道德败坏、世风日下。这两种人,当个抄抄写写的小公务员非常合适,做改革者一点门也没有。
甘龙大怒,气的胡子撅了起来。
孝公慌忙叫道,“公孙鞅,这里是辩论会,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公孙鞅点点头,连声说道,“好,好。”接下来,他从大历史角度分析变革的重要性。他说,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一样吗?不一样。但是,这三个朝代不都是称王天下了?春秋五霸的制度也都不一样,不是照样做霸主。所以说,不要把改革想的那么坏。改革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也不是洪水猛兽。
讲完之后,公孙鞅进行概括:领导,别受制度约束,大胆干吧。
日期:2012-03-26 22:14:48
(续上)
甲方二辩不等孝公示意,拿过高音喇叭。
他叫杜挚,是献公以来的中兴之臣,四朝元老,秦国国内无人可比的功勋人物。
杜挚先用经济学中的利益衡量方法说明不变法的好处。他说,他听别人讲(这个别人是谁,到现在历史学家都没有考究出来),如果采用新措施不能带来一百倍的利益,就不要改变原来的制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利益,就不要抛弃从前的设计方案。
孝公心说,这十倍、一百倍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公孙鞅想,什么一百倍、十倍,净是胡说。他刚要反驳,孝公制止了他,让杜挚继续说下去。
杜挚又换了一种方法,他拿出了比较历史方法。他说,几百年来的老做法,又不是不管用,哪能一句话,说改就改;再说,人家咋做咱咋做,人家用周礼,咱也用周礼,这不会有错。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