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的声音尖利起来,“汉武帝真的信奉儒家学说吗?唐太宗真的实行仁义理论吗?不,他们都不信。汉武帝真正信的是法家,唐太宗则是什么都不信。”
胡说八道,完全是狡辩。
我感到愤怒。
“我的话你肯定不信,但是我说的是事实。因为儒家的仁义理论说说可以,真要做,空的很,没有可操作性。这一点,不但汉武帝和唐太宗知道,别的领导也知道。”
商鞅一脸不屑。
我吼道,“公孙鞅,你这人有偏见。实践证明儒家学说和仁义理论并不像你说的那样中看不中用。如果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儒家学说,混乱局面早就结束了,中国也没有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了。”
日期:2012-03-20 17:05:17
(续上)
公孙鞅撇撇嘴,“我看你是中毒太深了,中国之所以有战争和混乱,就是因为儒家学说和仁义理论。儒家理论只讲说服、教育、劝导,不讲惩罚,训诫,追究,父有过,子掩盖,孝道、亲情都可以成为规避法律的手段。这种情况,怎么不导致混乱?”
公孙鞅说的是事实。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知道怎样反驳他。
这时,公孙鞅的声音又传进我的耳朵。“同儒家相反,我们法家只相信法,根本不相信空洞的仁义说教。我们认为,国家强大之术只有法,绝不可能是仁义。因此,我根本不可能从三皇五帝、商汤周武的仁义入手游说秦孝公。”
我仍然保持沉默。
“对那个时代的阶级背景,我和秦孝公都清楚。我们那时候讲究短平快,今天穷光蛋,明天亿万富翁,心态和你们现代人一样,脑海里根本就没有慢慢来,一点一点发展壮大的想法。法术正好满足这个条件。”
时代决定思想,我不禁感叹。
公孙鞅接着说,“我不是投机分子,不感兴趣的事情绝对不做,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绝对不告诉别人。见秦孝公之前,我就考虑很多:如果秦孝公是个沽名钓誉的人怎么办,是投其所好,还是离开秦国?如果秦孝公并不喜欢法家学说,能不能委屈自己,先混碗饭吃再说?等等。想过几次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已经定型,弯到法家学说这块地里钻不出来了。于是,我决定:如果秦孝公真不是想象中的明主,我就到别国去,决不在秦国混。”
我叹口气,“现在我明白了你。但是,还有一点疑问。司马迁不至于仅仅为了使文章生动,就虚构你与秦孝公相见的事实吧?”
公孙鞅先是叹了一口气,然后恨恨地说道,有两点你要清楚:
第一,司马迁信仰的是儒家学说,不是法家学说;他想通过这样写,让人们把我当成一个不讲原则,只为升官发财的投机分子;
第二,虽然司马迁不喜欢我,但是我的坎坷身世还是引起了他的共鸣。他希望通过这样描写说明我的成功之路很艰辛,并不轻松。
说完之后,公孙鞅走了。
我开始琢磨,到底公孙鞅自己说的是真的,还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是真的?
突然间,我想起一位名人的话,“历史是个婊子,谁都可以弄她。”话虽然粗俗,但是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
我恍然大悟:司马迁写的是假的!
日期:2012-03-21 22:02:40
第四章这一停就是五年
1、彷徨
秦孝公对公孙鞅的表现很满意。
秦孝公认为,公孙鞅和别的求职者不一样。许多求职者见到秦孝公之后,大都发扬吹牛不报税的精神,乱吹一气,说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如果秦孝公听从他的话,管保不出N年,秦国就能称雄中国,再用若干年,定能成为和美国一样的世界强国。
求职者的观点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的主张应当用仁义治国,说仁者无敌;有的宣扬平等兼爱,说在平等兼爱理论上建立的国家必定强大;有的认为利己观点有利于秦国发展,如果人人都利己,个人利益就不会受到侵犯;用利己思想指导国家,国家必定强大;还有的直言不讳地说,以柔克刚,无为而治是治国良方,岂不闻“水为天下至柔,却能克天下至刚,水滴石穿”?
更有求职者剑走偏锋,说秦国国名不好听,不吉利,应当改一改,换个有听起来爽口、念出来给力的字眼。比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国名起的就很好,美丽之国、英雄之国、道德之国、法律之国;还有些国家,国名起的非常霸气,像匈牙利、阿根廷。这些国家为什么强大,就是因为国名起的好!
有一位求职者同上面几位又不一样。他说,按照阴阳五行理论分析,秦国目前正处在国力发展的爬坡阶段,这个阶段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他能运用牛顿第十六定律加快阴阳五行转换的速度,使秦国缩短上述发展过程,在短短几年之内成为比魏国还要强大的国家。
不着边际的说法更多。
忽悠吧,秦孝公心说,看谁忽悠过谁。
你们这些家伙,把我们秦国当成奇思妙想的试验田啦。什么大裤衩,小蛮腰,统统耍出来了,也不讲同我们的风格一致不一致。凭三斧子两棒槌,就想当上官,过上年薪百万,灯红酒绿,香车宝马的幸福日子,你们做梦去吧。
你们也不想想,我要是听了你们的话,用你们乱七八糟的想法治理国家,秦国别说强大,能不能保住命都难说。
对你们来说啥都无所谓,只要自己腰包里塞满银子就行,秦国好也不要紧,坏也不要紧。秦国好了多呆些时候,秦国不好了再换个国家继续忽悠。
可是,我不能啊。
秦国是我的国,也是我的家啊。我不能让秦国在我手中搞得破败不堪,没有国家的样子。
日期:2012-03-22 21:23:17
(续上)
同这些人相比,公孙鞅实在多了。他不讲那些听着令人热血沸腾、听后感到无从下手的废话,也不谈论如何赶英超美、称霸宇宙。他只是说,秦国的一些做法应当改一改。讲这话时,公孙鞅的声音很平常,就像春节时老乡劝老乡,“明年别去广州了,到苏州打工吧。”
关于秦国应当怎样发展,公孙鞅谈了自己的看法。
公孙鞅认为,根据攘外必先安内理论,秦国必须先搞好国内建设,然后再图谋收复失地,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
他特别提醒孝公,这个顺序千万不能颠倒。一旦颠倒,失地不但收不回来,秦国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
孝公说,搞国内建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搞,从哪方面搞?都是问题。例如,对土地改革,从哪里下手?
公孙鞅不知道,前两天,有个求职者刚提出废除井田制,就遭到了以公子虔为首的一些老臣的训斥,说他想制造动乱。
对此,孝公很苦恼,自西周开始的土地分配制度,到现在已经实行了几百年,早就跟不上形势了,农户接二连三地逃亡,大片土地荒芜,荒草长的比人高,令人痛惜。
“杜南一带跑了三百农户。”
这是秦孝公接到的最新消息。
可是,要改弦更张,打破原有的做法,许多人又有意见。
“跑的毕竟是少数。”
甘龙试图打消孝公的顾虑。
“等到人跑完了,就晚了。”
孝公不满地看了甘龙一眼。
日期:2012-03-23 22:03:30
(续上)
再如,官员选拨问题,也是这种情况。
周朝建立时,曾经立下规矩:老子是农民,儿子继续做农民;老子做工,儿子继续做工;祖上是奴隶,后代继续当奴隶。
也就是世卿世禄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