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房奴的顿悟》
第27节

作者: 西都牧鱼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2-18 14:40:58

  第十章 政策八误(八)
  七误:
  将房地产市场全盘放开,却没有同时完善保障房市场。1998年中国的房地产改革,完全是为了刺激宏观经济,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当年同时实施的政策还有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这几项改革无一例外的都给后来带来了无穷的问题,当年房地产、教育和医疗一度并列称为三个难题,不过后来房地产暴涨,使得后两个问题相比,已经不那么严重了,人们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了房价上。
  我们今天都知道,房地产改革是始于1998年,在这一年正式宣布停止福利分房政策,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
  不过,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这一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同时调整住房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
  可实际上,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从来就没有建立起来,虽然远在房改之前的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就已经推出了经济适用房,可是第一,经济适用房的数量太少,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第二,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条件限制太过严格,大部分买不起商品房的人群,却有没资格买保障房,第三,内部操作严重,关于公务员、明星等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新闻已经是屡见不鲜,我一个同事买的经济适用房,就跟我说,某某国内歌星就在他们小区买的房子。

  因此,政府直到现在,似乎就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要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体系。刚刚房改的时候,可能政府倒是有这样的想法,可是当年房价还不是很高,矛盾也不是很突出,甚至很多人对于经济适用房还不是那么感冒,因为价格差不了多少,还要去弄那么多复杂的手续,房子质量又不敢让人放心。
  等到房价渐行渐远,越来越高的时候,地方政府又尝到了土地财政的好处,说什么也不肯卖力建设保障房了。
  2003年之前,中央政府好在还在表面上说要实施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到了2003年,因为非典给闹的,中国经济又不景气了,中央政府又想到了房地产这个法宝,再出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200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令)将1998年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政策调整为以商品房为主的房地产供应,明确要求增加商品房供应的比例。

  这一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皆大欢喜了,前者可以满足其拉动经济的需要,后者可以更好的卖地挣钱了,而中国房价也从此拉起了疯狂上涨的大幕。
  2007年之后,由于房价实在是涨的太厉害了,政府在原来的经济适用房的基础之上,又推出了两限房的政策,不过其本质与原来的经济适用房是换汤不换药,而且其很多具体规定尚不如经济适用房,其申请手续之复杂,也是前者所难以比拟的。
  比如,北京两限房要求买房人只能在户口所在区申请,对于大学生进入北京的,一些街道一度要求其原来学校腾退宿舍的证明,无论是租房、还是自有住房,都要居住地居委会和街道进行入户检查,等等措施,不一而足,很多措施,并不足以达到辨别申请人已有住房和收入的目的,却给申请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有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政府出具这些规定,其用意究竟何在。另外,在北京申请两限房的家庭收入的上限8.8万,超过这个收入就意味着失去了购买两限房的资格,可是以现在的房价,即便家庭收入这个数值的两倍,买商品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是大部分普通人民根本无缘保障房,就算够资格,申请过程也是千难万难,很多人到了最后都半途而废了。另外一方面,却屡屡爆出很多部委,很多官员,不经过任何手续,就能够直接购买限价房。
  即便时至今日,中国的房价已经严峻到了如此形势,中央政府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重大,最新出台的国八条也可谓严厉至极,可是我们注意到,政府依然没有打算大力推行保障房,虽然每次政策中都会提上一提,但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其提出的供应目标和数量,也根本不足以解决现在的房价问题。
  可以说,政府至今仍然没有诚意真正推出保障房来解决高房价的问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每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房屋成交量都会大跌,但是房价却在高位横盘,而一旦措施松动,房价马上报复性上涨,根源就在于政府每一次实施的政策,都是只控制需求,而不增加供应,这一次也不例外。
  其实,推行保障房,对于政府来说并不难,而且不需要任何财政投入,所需要的只是限制房价,然后让房地产商在此基础上竞价买地。
  只是,政府既想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却又不想失去已经和将要得到的利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