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2-17 13:39:21
第十章 政策八误(六)
五误:
过分强调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现在政府重视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是很多原因综合造成的。首先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一直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一直是出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外汇储备常年不足一亿美元,而最惨的是在1980年,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这一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负的12.96亿美元,没钱买国外先进的设备,没钱引进新技术,真是苦不堪言,正是由于这段历史的艰辛,让国家领导人们意识到了外汇储备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积累外汇储备了,不过,当时人们的想法还很朴素,无非就是觉得只有有了美元才能购买外国人的设备,才能引进外国人的技术,当时人们也没有多注重外贸拉动经济,提的更多的是引进外资。
中国真正开始有意识的注重贸易顺差,有意识的实行外贸拉动经济的措施,是在就是年代以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这个事情,第一是人们对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越来越熟悉,而外贸拉动经济是国际上一种流行的做法,第二是受周围国家的影响,中国的改革之路,很多方面一直都是和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如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等学习的,而外贸拉动经济是这些国家流行的国家,也是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自然也深受其影响。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开始逐步有意识的推动外贸立国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1993年的汇率改革,将人民币一次性大规模贬值,同时,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开始对外贸出口实行大幅度的退税政策,这些都促使了后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让中国政府过分重视外汇作用的另外一个事件,就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当年以索罗斯抛售泰铢为导火索,导致了东南亚灾难性的金融危机,东南亚很多国家,耗尽了国家的外汇储备,也没有挽回外汇出逃,货币大幅贬值的局面。这一件事情一定让当时的中国政府官员印象深刻,一度十分担心将来中国也可能面对这样的问题,而中国政府联通香港政府守住了港币的汇率,更让中国政府觉得,手里多一点外汇是有用的。之后很多年,还有很多人写文章,担心中国出现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似的问题。
然而,中国所出现的问题,并非东南亚似的危机,而是类似于日本当年的问题。中国和东南亚危机不同之处在于,当年东南亚经济一片火热,其实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大量外资进入这些国家,把他们的地产和股票给炒热了,所以,外资一出逃,就给他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和东南亚的情况不同,相比东南亚当年的情况,中国的经济是实实在在的,确实生产了大量的产品,这一点只要到国外市场上看看数不胜数的Made in China就明白了。然而,中国却走入了另外一个歧途。
第一,为了维持高额的贸易顺差,中国实际一直有意压低人民币的汇率,同时给予出口以高额的退税补贴,在分配体制上,也一直压低人工工资的收入。所有这些举措,实际上是通过给予外国人巨大的补贴才维持住了表面的外贸的繁荣。而这就相当于在中国人身上征收重税补贴外国人,从而严重限制了国内人的消费需求。于是就把中国经济拖入一个怪圈,通过对外贸易拉动宏观经济,从而压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由于内需启动不了,只得进一步寄希望于外贸拉动经济,就如一个死循环一般。
第二,由于我们过去一直不让企业自己保留外汇,企业在赚取了外汇以后,必须通过结汇的方式上交给国家,从银行手中换回人民币。由于过去十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由于结汇的方式导致了人民币发行的泛滥。由于流动性的泛滥,从而也就导致了投资品价格的飞速增长,这是房价在2005年以后疯狂上涨的根本原因。2007年之后,虽然不再要求必须结汇,可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们一拿到美元,还是赶快到银行换成人民币,所以流动性依然泛滥。
第三,由于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人工需求越来越大,人工工资开始逐年增加,由于需求的增加,各种资源的价格也有不断攀升,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又加重了外贸企业的成本,而且近年来,政府的政策一直偏向于国企,而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大型国企更是掌握国家的主要资源,如此种种,都让小型民企的生存越来越困难。而这却又导致很多民企从生产领域转向了资产投资,炒房炒股,更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上涨。
反观今天中国的情况,与东南亚的情况并不相像,但与当年日本的情况简直是如出一辙,但是中国今日的情况要比当年日本的情况更严重的多。
由于日本的经济萧条发生在1990年前后,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则是在1997年,所以中国人对于东南亚危机的熟悉要远过于日本的经济萧条,某种程度上,这也让中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今天反观过去,房价的疯狂上涨,国际刺激出口的政策,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日期:2011-02-17 16:23:29
第十章 政策八误(七)
六误:
在经济措施上,过度信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中国近年来的各种过激的经济政策,其真正的根源有一个,就是我上面说的一切以GDP为纲,把8%这个数字看的比一切重要。而在具体的手段上,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推动出口经济模式,今天中国经济的进退两难,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
第二个就是我这里要说的过度信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中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对于西方的那一套经济学理论还是懵懵懂懂,当然也不明白如何有意识的依靠凯恩斯和货币主义理论来调控宏观经济,更何况那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的时代,没有那么市场经济的问题,比如经济周期、经济过热、经济萧条之类的问题。
市场刚放开之后,遇到一些问题,也都是靠一些朴素的经济思想来处理,没有什么太系统的理论依据。不过,那个时候的一些政策举措,有些实在是很天才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们就曾经遇到过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大跃进之后,国家财政连续四年出现亏空,所以中央政府多印了六十亿的票子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农业和轻工业减产,印出去的钞票又多,结果就造成了通货膨胀,市场供应紧张。
当时陈云主管中国的财政,他就弄来伊拉克的蜜枣、糖果点心、海产特产、高价奶糖等,给这些产品标上高价卖给人们,“搞了几种高价商品,一下子收回六十亿元,市场物价就稳定了”(陈云原话)。
今天来看,这一招实在是高明,通货膨胀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市场上的票子太多了,所以对付这个问题,就要想办法收回票子。陈云这个办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用的这些东西都不是生活必需品,只有有钱人才会去消费这些东西,所以这种方式剥削的是富人,不会对民生造成太大的影响。
2003年之后的房地产,其实也起了“蜜枣”的作用,否则,央行发了那么多票子,物价就不可能这么多年一直维持的较为稳定了。然而,不同的是,房子可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的,可以说关系国计民生了,所以陈云的“蜜枣效应”,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可是现如今这个蜜枣就弄得怨声载道了。
好了,书归正传,我其实多次说过,九十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开始逐步采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知道政策的制定。
不过,中国人似乎有个毛病,什么东西要么不信,一旦信了之后,就容易走极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这件事也是如此,财政刺激和货币政策确实是西方人发明的,而且虽然已经给批的体无完肤,但是至今仍然被政府采用,不过西方人使用毕竟还是很小心的,没人敢用的太过分,因为人们都明白,这些政策虽然可能有短期的疗效,但是却有很大的副作用,很多经济波动本身就是这些政策的遗留效应导致的。
但是中国却是少有的敢于将这些政策用到极致的国家,2009年之后,中国经济有出现萧条的迹象(其实这是必然的),中央政府顷刻间就祭出了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大搞基础建设,其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咂舌,这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曾出现过的事情。
我本人长期在工程建设类企业中工作,在工程企业中有个国际性的排名ENR排名,中国企业有个长期梦想就是进入这个排名的前十名。可是受中国财政刺激政策的影响,2010年的全球最大承包商中,前十名中有五个席位被中国企业所占领,其中中国铁建排名全球承包商第一名。多年的梦想在一朝就实现了。
不过就在中国铁建刚刚荣登榜首的时候,也爆出了他们在沙特承包的一个项目巨亏41亿人民币。
在基础建设上是大手笔,在信贷上也毫不输人,2009年全国新增信贷额9.59万亿,2010年全国新增信贷额7.95万亿。
而且中国人还发明了很多别人没有使用过的招数来刺激经济,1998年前后推出的房地产改革,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全部都是为了刺激宏观经济,为了保证宏观经济的增长率的。这些政策无一例外的都给后来遗留下了巨大的问题。
而到2008年,在房地产的形式已经走到了非常严峻的形式,在原来的措施本来已经奏效的情况下,为了刺激宏观经济,保证宏观经济的数字,竟然忽然掉转政策方向,从控制改为了刺激房价。结果,房价在2009年之后经历了房改以后最大的一轮上涨,应该说是暴涨。
而且,政府的这一举措给人们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心理预期,人们对于政府的政策不再相信,政府行为已经没有任何公信力可言。最具讽刺意义的是,2009年政府的举措和报价的暴涨,竟然成了房地产商、房屋中介和投机得利者们用来嘲笑那些相信政府会控制房价,没有及时买入房子的百姓们的一个笑柄,成了这些人用来唱多的一个唐而皇之的理由。
其实,别说是别人,我也不知道政府到底下一步能够整出什么政策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