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敬重长辈的心,就是尊师重道的心。譬如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念念都在儿女身上,这种恩德,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我打个最简单的比方,父母跟我们做饭,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菜,这个饭菜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是最用心的一顿饭,里面承载的全是爱。我们也做一顿相同的饭菜送给父母,虽然原料都一样,但味道变了,原因就是缺少了一剂调料:爱。各位网友,父母是念念都在女儿,须臾没有离开过,而我们不是。我们工作忙了,会忘记父母,有了妻子,会忘记父母,有了孩子,会忘记父母。有人说,儿女就是父母的全部,这话不假。那么反过来,父母也应该是儿女的全部,但依照现在看,似乎已经变了。如此大恩大德,不去报答,不去敬重,还谈什么爱人,谈什么感恩呢?
那如何敬重父母呢?《弟子规》中说要“怡吾色,柔吾声”,了凡先生说要“深爱婉容,柔声下气”,均是大同小异。各位,敬重父母,要像敬重上苍,要像敬重神明,这才是孝子之行。
我们立身行道,格物致知,养就一团和气,以至于通达天道,这个根在哪里? 依然是敬重父母!为什么?做人要有根,孝顺父母是人的根,千古圣人说孝悌,其原因在于孝悌是仁义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一切都是空谈。
一个孝子,从家中走出来,进入仕途,他必然会忠君爱国。《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可见,忠君和孝顺说到根本上,都是一个事情,所以古人才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君王,也是天,对君王不忠便是不孝,古人说:“大孝曰忠”,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不管君王是否知道我们的行为,都不能放纵,不要说君王不知道,干脆自己作威作福,自己滥施刑罚,这都是不忠不孝的行为。很多人觉得我说这话,实在太封建了,很像一个封建卫道者。各位,我为什么必须一再强调要孝顺,要忠君呢?因为这两件事情,跟我们的阴德有重大关系。不忠不孝,便损害阴德,阴德损害了,你怎么成就自身?想要荣华富贵,想要万事如意,你脱离不开孝顺忠君,这是个规律,你无法改变,你可能很反感,但你却无法改变这个规律。冷静观察社会,一个不孝顺的家庭,他一定发达不了,想象一下,连根本都放弃了,他靠什么发达?如我前面所说,抛弃根本,必然不得善终,看看我我前面讲得吴起的例子,相信你会有所悟处的。
日期:2012-05-27 12:39:41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叫爱惜物命呢?人之所以为人,只是这一点恻隐之心而已。追求仁义的人,追求的是这个,积功累德的人积攒的也是这个。《周礼》上说:阴历一月份,祭祀用的动物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远离厨房的原因,是为了成全自己的恻隐之心。”所以,以前的人食肉有四不食的戒律,分别是:听见杀不食、看见杀不食、自己所养的不食、专门为我所杀的不食。初学之人,不能断掉肉食,那就先从这四不食开始吧。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没有这个心,不能称作人。千百年来,无数的圣贤人物都在积德,都在求仁,概括一下,也无非是要恻隐之心而已。所以,凡是经典,凡是圣贤语录,都讲同情,都讲慈悲,都说恻隐之心。
孟春,也就是早春,阴历一月份,这个时候万物开始苏醒,开始生长,若是杀害动物,便干天和,故不杀,以显慈悲之念。在古代,如果春天要出外打猎,都要选择不怀孕的动物,以顺应天理,所以春天的打猎行为称之为“春搜”,意思是有所选择的打猎,不能恣意妄杀。君子远离厨房,也是因为厨房多杀戮,容易让人失掉慈悲之念,故君子不取。了凡先生引用这些至理名言,殷勤劝导,也只是为了让人保持这一颗恻隐之心。
什么叫四不食?没有听见杀、没有看见杀、不专门为我杀、不是自己养护的,这四个条件如果都具备,那么可以吃肉,否则不能吃,这是破坏戒律。这四不食的戒律,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儒家的概念,是儒家的做法,但与佛教中的戒律也非常相近,几乎是一模一样。佛教中,有三净肉,不闻杀、不见杀、不为我杀,这是三净肉。当然,如果再向前进一步,提高一个层次,佛教中更有五净肉之说,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鸟残、自死,也就是在三净肉的基础上加上鸟残和自死。鸟残,说是被鸟兽吃剩下的残羹剩肉;自死,说的是动物自己死亡的,不是被他人杀害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和佛教在食肉问题上所得出的结论竟是如此的一致,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圣人与圣人之间都是相通的,不存在障碍,儒家的思想佛陀能理解,同样佛家的思想,孔子也能接受,都是一样的。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不管是三净肉、四不食和五净肉,这只是一个方便法,是给暂时不能断肉的人所说的,按照圣贤的本意,应该是断肉才对,因为食肉断大悲种性,会让人失掉恻隐之心,这也是佛陀在经典里面所讲的,我们应该明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