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旺解『了凡四训』》
第53节

作者: 末法凡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30 21:19:54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渐渐向前进步,慢慢地慈悲心会增长。不但杀害动物吃肉应该戒掉,要知道一切绢飞蠕动都有灵性,都是一条生命。为了得到蚕丝而煮蚕茧,耕耘土地杀害虫子,想想衣服和粮食的由来,都是杀害他们来养活我们。所以,暴殄天物的罪过,实际上和杀生是一样的。至于说不小心被手伤害的动物,不小心用脚伤害的动物,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都应该用心提防。古人说:善待老鼠,所以要常为他们留下粮食;怜悯飞蛾,所以就不点油灯。这是何等的仁义呢?

  这一段是承接上面一段讲的,是上一段思想的延伸。养就恻隐之心,坚定这个心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慈悲之念就会增长。各位网友,我这里要澄净一个误区。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种现象,譬如在路边看到一条流浪狗,受伤了,有的人看到了,觉得这条流浪狗很可怜,所以他会流泪,我们说这个人是慈悲的,有怜悯心。但是,也有的人的表现不一样,很冷漠,无动于衷,当然更不会流泪动容,我们便说这个人很坚强。各位网友,坚强是对正义来说的,它的前提是你必须所作的事情是正确的,如果是这样,坚强非常好。如果是不正确的,非正义的,我觉得应该用冷漠来形容更恰当一些。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坚强又有什么用?在现在社会,我看到更多的人是冷漠,是无情,人心变得很坚硬,很少有内心柔然的人,都是一副“坚强”的样子,而实际上,这种人的病根就是缺乏恻隐之心。因为社会中多数人缺少了同情心,所以我们才感到这个社会冷漠,没有安全感。

  一切生灵,都有灵性,不管是大型动物,还是昆虫蚂蚁,从本性上讲,都与我们人类一样,只是迷得很深,不容易被唤醒。以前的时候,佛陀看到地上有一群蚂蚁,忙忙碌碌的,感叹道:“七佛以来,他们还在做蚂蚁。”意思是,已经有七个佛出世了,这群蚂蚁依然没有转变,还在做蚂蚁。七佛出世,这个时间太久了,论时间计算,我们要用到劫这个单位。为什么有七佛出世,这群蚂蚁还没有转变,依然还是蚂蚁呢?原因就是这群蚂蚁已经认定自己就是蚂蚁,死了之后,投胎转世,还做蚂蚁,陷入了无限的轮回之中,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轮回,多少次转世,都都没用脱离蚂蚁之身。但从本性上讲,蚂蚁与佛陀的本性是一样的,没有改变过,但蚂蚁迷惑太深了,很难被唤醒。

  不去吃肉了,完全素食了,是不是养就一颗恻隐之心了呢?远远不够!穿着丝绸衣服,这些丝绸也都是用无数的蚕的生命换来的,所以和杀生是一样的罪过。现在,我们很少穿丝绸了,但看看皮鞋、皮衣、皮带等等,这些衣服的原料哪一个不是出自动物身上呢?我们吃的粮食,在耕耘的过程中,我也不知道杀害了多少虫子,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味。一顿饭,从最初的种子下地,到最后变成可口的饭菜,这中间蕴含了无数人的劳动,伤害了无数的性命,结果我们却浪费粮食,我觉得这比杀生还要可怕很多倍。

  至于在路上走路,不下心用误伤了小动物,这些任何人都经历过,也实在太多,不去举例说明了。有人说,李金旺所讲的这些,我们无法实行,太难了。我认为,与其说我讲得难,不如说了凡先生讲得难,我也是按照了凡先生的原文来讲的,这中间没有我的意思存在。各位网友,我讲这个,强调的是一颗恻隐之心,一颗慈悲的心念,了凡先生讲这个,也是强调这个,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避免,但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去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这是了凡先生说这段话的初衷。事有千万种,理却只有一个,这个理便是我们慈悲心。同样的道理,古人说为老鼠留下剩饭,可怜飞蛾而不敢点灯,这都是在强调我们的慈悲心念,而不是讲案例。从这样的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慈悲心有多重,然后检查一下自己,进而把这种恻隐之情长留在心间,这是需要我们体味的东西。

日期:2012-05-30 21:20:43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白话一下这段话:善行无穷无尽,不能一一叙述。由以上这十类事情推广下去,举一反三,这样万种德行就具备了。
  这段话,是对以上十个小节的总结,也是对整个第三篇《积善之方》的总结。细细来讲,善事的种类无穷无尽,即使讲上几万年,也只是讲了善事的某一个种类,于整个善理来讲,依然是九牛之一毛而已。虽然如此,我们可以提纲挈领,抓住大纲,并以此来行事,这就容易很多了。能够抓住善的纲领,善的精神,善德才会圆满,所以了凡先生说万德已经具备了,实在是概况到了极点。
日期:2012-05-30 21:21:46

  第四篇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这段话的意思是:《易传》上说:“天道亏损盈余而帮助谦虚,地道转变盈余而流动不满,鬼神加害盈余而增福谦逊,人道厌恶盈余而爱好谦逊。”所以,六十四卦当中,只有谦卦是六爻都呈现吉祥之兆。《尚书》上说:“盈余招致亏损,谦虚得到益处。”我每次同很多人去参加应试,每次都见到有的人将要发达,那他一定有一段谦虚的故事。
  《谦德之效》这一篇文章,如果细细划分的话,依然属于《积善之方》,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本应该放到第三部分。因为谦虚这种德行太重要了,所以了凡先生把谦虚单独拿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章来讲,我们从此处也能看到这谦虚究竟有多重要了。
  天道非常玄远,非常人所能猜测。天道是什么?规律!天道规律有很多种,但其中有一条规律就是“亏盈益谦”。盈,满了。谦,未满。所以,天道规律中有这样一条:如果满了,就招致亏损。如果还未满,才会得到上天的帮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去想一下,如果都满了,已经没有地方了,那如何行健呢?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违背这一条规律,就会招致祸害,这一点儿是我们必须要铭记的。

  地道呢?地道,也就是大地的规律。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水流,总是水往低处流。如果一个水池已经装满了水,水就会流出去,流到什么地方?一定是未满的水池!借助这个比喻,我们可以形象的理解“地道变盈而流谦”这句话。
  鬼神是如何对待盈和谦的呢?鬼神做事情,一定是效仿圣人,效仿天地之道。所以,鬼神对于盈和谦的态度,我们只要看一下天道和地道就会明白。既然天地之道都不支持盈而支持谦,那么鬼神对于盈和谦的态度也就非常明显了,这就是“鬼神害盈而福谦”,意思是祸害自满,给谦虚的人增加福德。
  至于人道,也是一样,因为“人法地,地法天”,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人道对于盈和谦的态度与天地规律一致,是“恶盈好谦”,意思是厌恶自然的人,喜好谦虚的人。我们留心一下生活,很容易就会发现,凡是自满的人,狂妄自大的人,身边的人都会厌恶他,凡是谦虚好德的人,必然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以上的都是《易传》里面的经典名言。《易经》里面有六十四卦,每一卦象都有六爻,六爻都呈现出吉兆的只有一个卦象,这就是谦卦。也就说,不管任何一种情况,只要是谦虚,都是对的,都是吉兆。鉴于这种规律性,《尚书》总结了一下,说:“自满一定招致损害,谦虚必定带来吉祥。”
  当然,上面都是从义理方面来讲的,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举了很多案例来证明“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了凡先生观察到,凡是一个人要发达的时候,他必定有一段谦虚好学的故事,这是了凡先生多年生活阅历的总结。本来对于上上智的人来说,不需要这些案例进行说明,但并不是一切人都是上上智,所以才有了下面一大堆的案例,了凡先生列举这些案例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满招损,谦受益”这条规律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