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第16节作者:
湖畔非淩烟 六朝文学酥软无骨,柔靡轻艳,是为浮华的宫体,说直白点就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经不起推敲。杨广受其影响也做过不少偎红侬翠,花月吟咏的作品,但也不乏清丽明秀之作。杨广写有很多诗文,结集为《隋炀帝文集》。后人对他的诗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郑振铎评:“(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个绝好的诗人。”“他虽是北人,所作却可雄视南士。薛、卢之辈,自然更不易与他逐北,像他的《悲秋》,有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简文诸集中不能辨的。又有‘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数语,曾为秦观取入词中,成为绝妙好词。”
由于杨广曾经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涯,也有其实践基础。
下面我们看一首杨广所作的千古名篇——《饮马长城窟行》。
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溪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英。树玆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崖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饮至告言旋,宫归清庙前。
这首诗是杨广大业三年(607年)西巡张掖是所作的,后人评论“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魏武是指曹操,他儿子曹丕篡夺了皇位后,建立魏国,追谥他为魏武帝。仔细看,的确能看出曹操的风范。自古常言:文如其人,写诗能写的和曹操差不多,可见杨广之才气不俗,其志向不小。
杨广做过题为《野望》的诗一首。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暗销魂。
寒鸦、流水、孤村、斜阳乃是静景,其意境凄凉、萧瑟。再加上一句“一望暗销魂”,更显凄凉,更显萧瑟。在这静谧的环境下,会发生什么?做为一个帝王杨广为什么要写出这样一首诗,难道是有感而发,又是什么触动了他的内心?
或许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而自己有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做为一个帝王,他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彷徨,什么叫绝望。
诗是好诗,令我想起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虽然杨广的诗不如马致远的元曲意境丰富,但是马致远的元曲也不如杨广的诗意蕴深远。
凡读过诗文的人,几乎都知晓唐代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但很少有人知道,杨广在张若虚之前,早就写有《春江花月夜》。这首题有人说是陈后主所创,也有人说是杨广所创,到底是谁创作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写的非常好。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他的这首诗在后世得到了极高的褒奖,王夫之评道:“四句两联,特有贯珠之妙。”朱乾评道:“隋炀自负才高,今观此词,未见其必亡国,如‘暮江平不动’即唐人能手无以过之。”
张若虚的同题诗《春江花月夜》要在杨广之后。但张若虚是拟题作诗,已非原有曲调。如果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相比较,可清楚的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景是受到本篇启示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杨广这首诗在描绘春江花月夜花开景色这方面,具有开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作用。诗中一个“满”字写出了花多无隙、簇簇挤挤之状。而“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佳句描绘了一个绝妙的江流扶明月,潮水拥星光的意境,给人以美得享受。而且启发了张若虚的灵感,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脱化出:“海上明月”的优美诗句。“潮水”这一意象又启示张若虚在诗中开拓出一个极为阔大的春江意境。
他的《江都宫乐歌》形式上已经十分接近七律,可谓七律之祖。
扬州旧出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
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金秋。
绿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
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杨广的诗歌地位不可小视,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在百年陈梁诗音靡靡之中,恢复我们民族的诗歌的精神于风骨实属难得。可以说他开创了“盛唐之音”的辉煌大气的阳刚之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杨广在他那个时代的确是独领风骚,在他之后才是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
放到当今杨广做一个文化超男绰绰有余,他的粉丝不会比王朔少,不会比郭敬明少。
即使是在古代他也是粉丝无数,看到那么多人对他的评价,而且是很高的评价,就可见一般了。
记住我们说的是他的诗,他的文,不是他的身份。
所以,我说杨广是一个文化超男。
下一主题:天下大乱
日期:2012-04-29 12:58:36
五千年,终于轮到我上场!!!
征高句丽败了,杨玄感被杀了,原本老实的百姓反了,黑社会组织正在蓬勃发展中。杨广的处境一天不如一天,他已经感觉到末日将要来临。
夕阳西下,杨广一个人站在旷野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这一切的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征高句丽失败,他无动于衷;杨玄感被杀,他无所谓;起义军被镇压,关我什么事。在他心中正谋划着一个伟大的计划,他的名字——李渊。
他那伟大的计划——混一四海,俗称统一天下。从古至今想这么做的人很多,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嬴政、刘邦、杨坚……
“对于亘古流淌的时光,我如大海之一粟,如黑夜中的一颗星,如天空中的一朵云。但是我依然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李渊是这样想的。
五千年,终于轮到我上场了。
造反的人越来越多,镇压的官兵越来越力不从心,他感觉快到自己出场的时候了。但是他没有行动,他还在等,他等的东西——时机。
时机还没有到,他只有等,拿人家工资,就得给人家干活。出来混也是要讲规矩的。
更何况他的确是隋朝的臣子,最起码名义上还是。
群盗蜂起,起义军此起彼伏,黑社会遍地都是。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官军早晚是会覆灭的。
做为隋朝政府军的一员,李渊有他的责任,就是打黑。
李渊首先要收拾的就是毋端儿,因为他离李渊最近。
毋端儿是当时众多黑社会组织中一个并不起眼的头领。事实证明,他别无所长,逃跑到是把好手,打仗更是白废。准确的说,毋端儿打仗就是个废材。
我这么说你可能不信,等你看过他的表现后,我想你会信的。
毋端儿手下有数千人,到底是几千人,不好说,至少也有一千人。在龙门城下摆开阵势,就等着李渊来进攻。说是摆开阵势,实际上也就是随随便便往那一站,估计都得有站不直的。
李渊很轻蔑的看了毋端儿一眼,带着十几个人,下了个“进攻”的命令,就冲了过去。
十几个人向一千人冲锋,不是送死,就是脑袋进水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证明,两种可能都不是,这是李渊智慧和勇气的结合。
李渊冲在前面,拿着弓箭就开射,更加令敌人吃惊的是,李渊箭无虚发,一箭射中一个敌人,绝不浪费。史书上写,李渊射了七十根箭,即使没全中,也射中了六十九根。
毋端儿见事不好,发挥了他的特长——跑。连咋呼都不打一下,就是跑呀。小弟们见老大都跑了,自己也不能傻站着,不跑实在是不给老大面子。放下武器也跑了,因为负重跑的慢。
十几个人打一千个人,打败了叫莽夫(因为你应该跑的);打赢了,叫英雄,智勇双全(因为这本是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