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第15节作者:
湖畔非淩烟 当时的情况应该是高颖要杀张丽华(张贵妃是也),杨广不让杀。高颖说:“从前蒙面斩妲己,今天怎么可以留下张丽华这个祸根呢?”根本没把儿子传的话当回事,也就是间接的没把杨广当回事,斩张丽华于青溪。
高德弘回去报告此事,杨广非常生气,气的脸的绿了,咬牙切齿的发誓:“我一定好好报答高公对我的恩德。”一听就是反话,大概意思,我不弄死你,我就不姓杨。当着人家儿子的面说要整他老爹,实在是不厚道。有些史家由此认为种下日后杨广杀高颖的根由,致使在历史上非常辉煌的平陈大业这一页上,也因而留下一片阴影。
但《陈书》和《南史》的记载与《隋书》、《资治通鉴》不同。《陈书》记为“晋王广命斩贵妃,牓于青溪中桥”。《南史》记作“晋王广命斩之于青溪中桥。”
这两个记载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杨广下命令杀了张丽华,只是《陈书》中多了个“牓”字,“牓”同“榜”,是公布,发榜的意思。《陈书》的意思是杨广命令人杀了张丽华后,在青溪中桥发布告示,让老百姓都知道这件事。虽然《南史》里也提到了青溪中桥,是说杨广在青溪中桥这个地方杀了张丽华,没有提发榜的事。
《陈书》和《南史》的一字之差“牓”,对历史有没有影响呢?
没有,因为这一个字“牓”还不足以影响大局。所以没关紧要,我们只要知道,这两本书上记载的是杨广杀了张丽华就可以了。
为什么同一件事,会有两种记载,究竟哪一种记载才是历史的原样?
别着急,我们慢慢来分析,先说一句,中国的史书上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事多了去了,即便是同一本史书,对于同一件事有时也会有多个版本。这并不是就说明修史的史学家没水平,没水准,没见识。其实他们也很无奈,随着岁月的更迭,时光的流逝,很多历史上的事我们后代人根本就无从得知。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们修史多是在本王朝灭亡之后。例如:唐代修《隋书》、《陈书》、《南史》等;《旧唐书》修于五代,《新唐书》修于北宋;明代修《元史》,清代修《明史》;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些史书多是官方主持修订,他们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时的官方记载,例如《贞观实录》等,二是当时的民间记载,例如《南村辍耕录》等。官方记载虽然是第一手材料,但是当你真的用起来的时候会发现许多问题,有时候一件事情有两种说法都是好的,弄的这些史家们很无语。发誓下辈子再也不敢这个职业了。那也只是下辈子的事了,这辈子还得好好干,弄个职称,混个养老保险啥的。
日期:2012-04-22 20:31:56
并且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某种目的,我们后代人看的史书多是经过他们精心构思过的。请注意,这里的精心构思不是褒义词,而是贬义词。
对于上面的问题,我本人认为《陈书》和《南史》的说法更可信。原因如下:
《陈书》的著者是姚思廉(557——637),《南史》的著者李延寿继承了他父亲李大师(570——628)的草稿旧本,《隋书》的著者是魏征(579——642)。(《南史》的成书晚于《陈书》)
姚思廉、李大师和魏征是同时代人,贞观年间同在史官,接触史料的机会是相同的。
我们先看姚思廉和李延寿有没有美化杨广的动机?在看魏征有没有丑化杨广的动机。
现在做什么事都将动机,古代也是,没有目的谁干这么大的事呀?
姚思廉和李延寿有没有美化杨广的动机呢?没有。杨广和他们一不沾亲,二不带故,而且就当时的情形看,谁要是敢美化杨广,那纯是和全天下人作对。姚思廉和李延寿还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和魄力。因此他们所记载的,是他们经过认真分析过得处的结论,我认为是可信的。
那么魏征有没有丑化杨广的动机呢?对于他本人来说,当然是没有的。但是有人要他这样写——李世民。
不要紧张,我只是想说明君不一定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暴君也不一定总是做错事,杨广做本来是好事的事之所以会是错的,因为他是暴君。能听懂更好,听不懂可以慢慢理解。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李世民为了体现他当皇帝的合法性,大量销毁了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资料,在李建成的历史上写下八个字“荒淫无耻,无能之辈”,俨然就是国家如果放在李建成的手中肯定亡国。
同样《隋书》是在贞观年间编著的,为了告诉世人唐朝取得天下是合法的,只能大肆宣扬杨广的不堪。李渊父子是代表正义的,杨广做为他们的敌人代表着邪恶。
我们都知道杨广当上皇帝后,施行暴政,致使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是一个有名有实的暴君。你如果说孔子偷鸡肯定没人信,但是你要说一个好色,诡诈肯定有人信,而且不论是真的,还是假的。
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北宋人,他偏抄《隋书》的观点,是不是也有什么政治目的呢?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出于李世民自己的某种目的,也就有了《隋书》里杨广要娶张丽华当老婆,而在同时代写的《陈书》、《南史》里是杨广杀了张丽华的两种观点了。
因此刚才说的“尤自矫饰”出现在《隋书》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这是因为一个人——李世民,倒不如说成是古人给我们后代人设的迷,像这种迷,可以说是无数。对于这些迷,我们能做什么呢?
要我说,解开一个是一个,解不开也不用硬转牛脚尖。(一家之言而已)
其实杨广又何尝不想当一个明君呢?
其实李世民又何尝不想杀了魏征呢?
他们的对比说明要做一个明君要有一个本领。
这个本领叫——坚忍。
很不幸,杨广没有这个本领。
做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杨广,在没有当皇帝之前是一个贤明的王子,不像史书上所写的那样“尤自矫饰”。历史是有偏见的,我们不能保证公正客观的评价每一位历史人物,但是我们尽量去那样做。对于杨广已经骂了一千多年,我相信还会继续骂下去,可以骂他的残暴,可以骂他的荒淫,可以骂他的暴政。但是对于他所做的好事,多少给一点赞扬,对于秦始皇尚且毁誉参半,对于杨广为什么就不能呢?
同样做为劳民伤财的工程;同样做为发动几百万民工修建的工程;同样是做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残暴的君主修建的工程。京杭大运河要比万里长城对中国的历史作用还要大。
对于大运河我们还会再说,我们先回到题目上来。
我们先来看一个概念,什么叫文化超男?
先看文化,我们不看它别的概念,只看它指人的意思。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即是要有知识,有内涵,要博学,有学识。
在看超男,现在的综艺选秀节目,什么超级女声,快乐男生了。基本上长的都比较好看,俗称“养眼”,就是男的长的要帅气,通过《隋书?炀帝本纪》可以看出杨广绝对是一个帅哥。另一方面,要有一技之长,参加选秀歌要唱得好,当然了做为文化超男看的就不是唱歌怎么样了,而是看文学修养怎么样,文章写的好不好,诗词歌赋写的好不好。
历史上的杨广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刚才说他十三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才华横溢,绝对是一个才子,他的诗文颇受后人称赞。
日期:2012-04-22 20:34:27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