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与仕途——秦汉朝野宫廷五百年》
第3节

作者: 白衣少帅
收藏本书TXT下载
  首先是“秦灭魏”。又据《新唐史》记载“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和《史记》来分析,秦国灭魏国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时,刘邦已三十一岁,刘清居然比曾孙刘邦还晚出生,这明显成了笑话。
  战国初期,魏国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并依靠军事家吴起率领魏军抢夺了秦国西河之地(今黄河以西,黄河“几”字的史称的河套地区中间向左),吴起被授予西河守将之职镇守此地,面对魏军犀利的攻势,秦军节节败退,只能在洛水沿岸修筑防御工事以防止魏军的西进。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和十九年(公元前350年),秦国在两次“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之际,乘着齐、赵与魏国混战时,秦国夺回了魏国侵占数年的西河之地,魏国安邑位于河东(今黄河“几”字的右边)之处,面对秦军的压力,不得不将都城迁徙到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

  梁惠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竹书纪年》
  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将“秦灭魏”解释为:秦军攻克魏国故都安邑及夺下整个西河之地,魏国政府完全迁徙至曾为陪都的大梁,从此之后,大梁即是魏国唯一的都城,魏国迁徙到大梁后,魏又称为梁、魏梁。
  西汉的大学者、中国第一位目录学家刘向说:“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徙大梁,都于丰。”于是就有学者提出是“迁都大梁,建都于丰邑”。
  丰邑,周文王作丰邑,以为都,而周武王迁都于镐京。疑点一,已废弃将近八百年之久的丰邑因何原因又将重建?疑点二,即使是魏国为了躲避秦国的锋芒,选择丰邑作为陪都,这个靠近楚国边境的陪都,似乎有点不符合逻辑,魏国不怕楚国的步步紧逼的军事压力和对其进行吞并?

  因此,笔者将“丰,故梁徙也。”解释为:丰县,原本是魏国大梁迁徙而来的人管辖的。
  “都”有七种基本字义,其中一种解释为“居”,笔者即将“都于丰”解释为:居于丰。
  这样,“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这一句话的意思就能理解为:魏国看到秦军如此气势,在秦军攻克魏国故都安邑和夺取西河之地的控制权之前,不得已而将国都迁往大梁,而后,刘氏家族迁居于丰县。
  刘荣号“丰公”的第二种解释:他受人尊重。
  “公”,它可作为敬辞,尊称男子,如海公、包公、诸公(各位)的意思,这种解释就不再受到丰县的局限。
  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中,三晋、齐、燕的爵位大致沿袭春秋时期,国君之下分为卿、大夫两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刘思泷与刘清父子两人先后担任魏国大夫,大夫家资如何呢?

  则乡以五家为比,比有长。五比为闾,闾有胥。四闾为族,族有师。五族为党,党有正。五党为州,州有长。五州为乡,乡有大夫。遂以五家为邻,邻有长。五邻为里,里有宰。四里为酂,酂有长。五酂为鄙,鄙有师。五鄙为县,县有正。五县为遂,遂有大夫。——《周官》
  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当年魏国吴起镇守西河时,奖励军功,曾以长大夫赏罚人,后来的须贾曾为魏中大夫;赵国的蔺相如也做过上大夫;齐国的淳于髡(kūn)、田骈(pián)、接子、慎到、环渊等都做过上大夫。到了刘荣一代算是“富三代”了,而且也是“政三代”。
  刘氏宗谱记载:刘荣时,历世修家,富有百万,荣公生平积德,乐善好施,赈济贫家,有恩与人,至资财施尽,时天降福德仙家化人,试向与公求借,公已无金,即将自带之壁给子仙,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赣州府甯(níng)都县甯都乡太华山铜鼓村(一说清泰乡凌云山衙鼓洞),约期明年八月十五日(望日)请驾到舍。则将壁奉还,公如约至期携孙刘邦同往太华山游,比至,果见景致清幽,雅趣盎然;仙设席宴请,荣公假寐于座,邦公倏见山岩欲坠,急走十二步一跌,起而再走十二步又一跌,时邦公未成重,回看并无屋宇,只育坟茔,仙人已在山顶呼龙。荣公竟生葬于龙穴中,人形脐穴(仙人引葬)、坐东向西。后邦公得天下,传二十四帝,皆此穴之所荫也。至今,祖坟可远见,而不能近登,每逢清明日,多数白鹭栖于坟顶,裔孙只得在山下遥为拜祭而已。

  “历世修家,富有百万,生平积德,乐善好施,赈济贫家,有恩与人,至资财施尽。”即是刘荣的真实写照。
  战国末年,因长期征战而导致军赋加重,民不聊生,刘荣把祖辈和父辈所留下的财产振济贫困病难急养之家,这样大公无私的美德,受到丰邑所有人的爱戴而尊他为“丰公”,刘氏宗谱的记载虽然也带有神话色彩,但笔者也相信,刘荣的坟茔不在丰邑,并不是因为逃难的原因,更认为是行善救济至江西宁都宁而仙驾游连于此,因此随葬于此。

  (未完待续)
  日期:2011-07-06 15:57:06
  天降蛟龙1-2:天生我材必有用(上)
  刘清父子一起来到丰邑的同时,不但有宗族亲戚家眷,还有部众及一些舍人门客,像这样三世为大夫的人,虽已放弃政治关系,但仍然会有不少的人愿意跟随。
  舍人,也叫门客、食客。它是贵族权势地位和财富人脉的象征,最早出现于西周晚期的春秋时期,其兴盛于战国时期,影响力和他们的存在几乎涵盖了整个封建制度社会。舍人、食客们寄食于贵族官僚家里,躲避封建制度的赋税和徭役,在获得其效力之主荫复的同时,为主人策划、奔走、串联社会关系、排解其政治上的危机、预见和解除长短期的困局,甚至在关键时刻指挥军队等等,这一类人一般都具有清醒的意识和敏锐的政治感,充当着贵族官僚重要的“幕僚”、“谋士”,影响和推进了封建的社会生活。就广义而言,舍人、门客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出身的人,门客的人生目标是以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口辩之才及眼光,去追求富贵、取尊荣,他们的主要途径或是依附王室贵权,或是新兴的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官僚,或是投向具有容纳自己主张、言论的地方势力或君主,以图实现自己的战略战术主张,建立不朽之功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