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与仕途——秦汉朝野宫廷五百年》
第4节

作者: 白衣少帅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主人”与“舍人”的主从关系,虽然属于非政府组织,但却有着上下尊卑的关系。按笔者的看法,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力量还得将稍加区分予以一定级别:最高一级的是直接投奔地方势力和君主为代表的,如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的卫国公子鞅,著名军事家吴起,改革家李悝、范睢、张仪、苏秦、楼缓、李斯等人,他们都是以本国或者其他的割据势力和地区的谋士身份加入容纳主张的国家,竭其所能为其国君效力,促使该国家兴旺昌盛和对外扩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其次就是以战国诸公子为代表的本国直系贵族势力,如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他们本人不但是王族公子,甚至还是国君的兄弟、叔侄关系,并且其身居国家内的高级政治领导层,掌握国家的一定权力,在国都内和其他国家中招揽门客。而许多门客也好其名而投其门下,甚至数量多达千人之计,影响着国内外的决策,他们发展门客,一方面用于对抗敌国,另一方面则是发展自己的势力,为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地位进行巩固,这样的主从关系,不妨把带头人称之为“主公”;还有一部分属于外来的迁徙户在所居县内或是本地土生土长的豪强,他们饶有资产,一县之内或者附近县区的游侠慕名而来,人数多可达十百人之计,暂把带头的称为“豪侠”;再往下一级就是出生并居住在乡、里、闾,他们聚集乡里少年,三五成群,一人吆喝,几人起哄,游手好闲,打抱不平,人数也有数十人之计,把带头的称为“大哥”。

  有些舍人甚至成为了家人,他们的祖辈和父辈跟随着同个权贵之人,权贵之人也会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人一般。还有一些在权贵人家里做杂役的“家丁”,他们具有多重身份,在平日闲时为富豪家人守护家院,一旦主人受到政治威胁或是举家起义,这些家丁能迅速武装起来,成为主人正式军队之外的私人亲信部队,甚至还是精锐部队,他们因父辈受恩更是以死相报,这些家丁的待遇甚至比一般军士都要高,受到主人的高度民主信任而能自由出入主人卧室。

  话归本题。刘荣乐善好施至资财施尽,刘府从此破败,舍人陆续散去。古人言:“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主从关系在人世间也是冷暖常情,一旦“主人”去世或因某种原因而失权,这些“舍人”大多数都会散去,散落民间,无职无业的人遂为游侠,有政治头脑的人会再攀附其他权贵之人,说得好听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得不好听是“树倒猢狲散”。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载,刘邦聚义芒砀山时就有十三位昔日的舍人应其召唤而上山落草,在沛县起义时又有十位甚至更多的舍人又重新回归于麾下,其中有记载的就有来自丰、沛、砀三地的:卢绾、樊哙、奚涓、周緤、朱轸、沛嘉、董渫、庄不识、审食其(shěn yì jī)、丙倩、周定、单宁、陈濞、陈贺、戴野、刘钊、陈遬、魏选、傅宽、薛欧、唐厉,由此可见,刘氏家族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

  日期:2011-07-06 20:31:54
  天降蛟龙1-2:天生我材必有用(中)
  再说说刘煓吧。
  刘荣生刘煓,字执嘉。
  来到刘邦父亲这一代,经过农业的辛勤劳作和不断地积累,虽然没有家资万贯,但也不愁吃穿住行,受到了其家父和祖父的教诲,见识了一定的政治斗争的同时,持有隐居态度的刘太公也向自己的父亲学习,珍爱生命,远离混乱的政治活动,秉承了其父亲平时关爱乡里乡亲,闲时耕田种地,淡薄了世间的名利斗争,也不再有远大理想的抱负。

  刘煓生大子刘元,字伯;二子刘喜,字仲;三子刘邦,字季;四子刘交,字游。
  夏、商、周三代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代表血缘,不能变,帝尧姓祁,他的后裔也姓祁,古人封地为“氏”,即是“氏族”,部落具有地位和影响力支系的标志。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古人的叫法都说姓氏,如:祁姓御龙氏、祁姓豕韦氏、祁姓唐氏、祁姓杜氏、祁姓刘氏等。因封地而不同的氏都与祁姓刘氏同宗,刘邦由祁姓刘氏改为姓刘,但不会改变刘氏的列祖列宗,帝尧祁放勋就是祁姓刘氏的肇基始祖,刘邦是尧帝的七十六世孙。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顾炎武《日知录•氏族》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但太史公在写《史记》时,开创了以“氏”改为“姓”的先例,把刘邦的祁姓改为姓刘。
  如此看来,上溯十世,刘邦这一支氏族实际来自秦地,后入魏做官,刘邦的祖籍是魏国大梁。他的家庭和出身可算权贵后代,也是说刘府完全是丰县的大户人家,但在《史记》中却只字未提,是农民、市民或者权贵之家都没明示,因此,也给后人留下了任意发挥的广阔空间和垢病的理由。日本大师司马辽太郎著有《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西乡隆盛》等作品,在写《刘邦与项羽》时,就也把刘邦说成是一字不识的农民、盗贼和流氓头子;易中天老师说刘邦是“一字不识的贫民”如出一撤。这位西汉开国皇帝如地下有知,却无法从地下爬出申辩,或许他比窦娥还冤。

  史料记载,刘邦的童年有一位与他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伙伴,叫卢绾。有学者提出这位同乡同里的好兄弟真实的身份是刘家的“家令”或是“家丁”,他的父辈不忍离开刘府,因此一直陪护着“少东家”。审食其算是第二任家令,他有陪护刘太公和吕雉的职责,甚至陪同一起受俘,这种看法也完全可能,《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中还有一位叫宋昌的人,他的身份是家吏。

  总之,刘邦出生的那天,卢绾也出生了,这样同乡同里同年同月同日的情况,在现代看来机率很小,更何况是在古代的乡里,父辈们相亲相爱,里中的父老乡亲都以此为美事,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这样更是增添了两家之间的交情。刘邦和卢绾两人是穿着一条裤子长大的,一起吃饭、一起玩泥巴、一起睡觉、还一起欺负女孩子,刘府如何落魄,卢绾都认刘邦是大哥。

  到了识字的年龄,大概是十岁左右,刘邦与卢绾也需要读书识字了。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不仅仅是富贵人家对子孙的教育之需,也是增加其社会地位的一种关键的手段。在今丰县尚有“马公书院”的遗址,它被视为少年刘邦与卢绾从师马维先生的地方,无论是后世添加的花絮,还是真有其事,身为富贵人家的后代,这位公子哥也绝对读书了。这下,里中的父老乡亲看到他们两家的父辈如此相爱,而刘邦和卢绾也如此相爱,他们又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祝福。这里可看出,刘太公在丰县乡里的人气还是高的,也是说刘府经历了祖宗三代的辛勤耕耘,他们在本县的根基可谓深得人心。

  古代的学校称为庠(xiáng)、序、学、校、塾。西周有“辟雍”,它是面对男性贵族子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贵族子弟从十岁开始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十五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一直到二十岁成年才算毕业,而民间也有相对的塾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
  孔颍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戴德《礼记•学记》
  马维先生是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年老后在这里开了“马公书院”教书,在当时来说,这样敬业的老师真的是“为人师表”。刘邦与卢绾也顺利的在马维先生的教导下开始学习。生活较为优裕的刘邦与卢绾同学没有衣食贫困乏的忧虑,在这个时期,他们一直生活在丰邑乡里的小环境里,与外面的世界没有任何的接触。刘邦受到很好的教育,对《四书五经》的《易》、《书》、《诗》、《礼》、《春秋》都有所接触,也灌输了尊敬师长等道德观念。

  (未完待续)
  日期:2011-07-06 22:59:48
  天降蛟龙1-2:天生我材必有用(下)
  在马维先生的教育下,刘邦天性中叛逆不安的心态被压抑着,但也与当今社会一般,学习好的人不一定是老实人,不老实的人学习不一定差。因此,以刘邦为带头大哥的反教育活动不断地进行着,那时候的校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逃学,人生必经之路。当时没有网吧,却有酒吧。路过樊哙家门口的狗肉摊,拿上狗肉后赊账付款,带领着卢绾等小弟们一起跑去酒馆里去蹲点。最后被马维先生抓住,扭着这位带头大哥的耳朵,一路上,刘邦他们还高声呼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