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与仕途——秦汉朝野宫廷五百年》
第2节

作者: 白衣少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郑樵《通志•氏族》
  陶唐,即是帝尧,祁姓,名放勋,黄帝之曾孙,帝喾之子,先封于陶,后徙于唐。他没传位给嫡子朱,把朱迁徙到一个叫丹的地方,后世称为“丹朱”。舜帝即位,封丹朱为唐侯,丹朱曾居住在唐国的“刘”地,该地子孙以“刘”为氏,“氏”即是“氏族”, 氏族就是作为部落的某一姓氏分支。
  丹朱的十八世孙刘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帝获得雌雄二龙,听说刘累曾经学养龙于“豢龙氏”,所以命他养龙,而刘累因养龙有功,孔甲帝赐他为“御龙氏”。刘累后裔在商代时封为“豕韦氏”;在周时,周武王将祁姓豕韦氏封于唐国,便以“唐”为氏,周成王灭掉祁姓唐国,将前公(爵)改封于杜城,降为伯(爵),便为“杜”为氏,又称为“唐杜氏”。

  西周晚期,周宣王冤杀杜伯,其子杜隰叔避难投奔晋国,任士师之职,掌晋国刑罚,即以“士”为氏。杜隰叔之子为士蒍,字子舆,世袭士官,称士氏。士蒍的长子为士缺、次子为士毂;士缺有二子,幼子名士会。
  士会,祁姓,士氏,字季。因封于随,又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即范武子(随武子)是也。晋国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后归国嗣位,是为晋文公,对大会群臣行复国之赏,赏分三等,士会虽无从亡之功勋,但心仪晋文公重耳,尝辅以谋议,故列为二等之赏;晋文公重耳去世,子晋襄公立;晋襄公去世,士会因迎立公子雍之事而流亡秦国。秦、晋在“河曲之战”中,士会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在这之后,士会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国;晋成公时任上将军,六卿之位;晋景公时任中将军,执掌国政;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人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

  士会有三子:长子士燮,其后为范氏;次子士雃(jiān),其后为刘氏;三子士鲂,因食邑为彘,其后为彘氏。留在秦地的士雃为了避免秦、晋之间的摩擦给自己家族带来危害,所以就恢复了刘氏,士雃生刘明,刘明生刘远,刘远生刘阳。
  日期:2011-07-06 03:56:20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认韩、赵、魏与晋侯并列,晋国即被三家瓜分,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在秦、魏河西战争时,士会的十世孙刘思泷获于魏,遂为魏大夫。战国时期的魏国,实为春秋时期的晋国故地,刘思泷也算是重返家乡了。
  刘思泷受到魏国的信任,官至魏大夫,随群臣将魏国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徙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后,生儿子刘清,即是尧帝的七十二世孙。
  刘清,字恩盛。生于周慎靓王五年乙已(公元前316年),卒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享受六十六岁。刘清世袭魏大夫的同时,秦国对魏国的军事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秦国大将白起在华阳县(今陕西勉县西北)打败了魏军,斩获魏军十三万人,并切断魏地河东、西河的控制,逼进韩、赵两国的敏感区域及太行地区和富庶的江汉平原。魏大夫刘清看着魏国日益渐衰且无法挽回的局势,而魏国内政治局势和斗争不断加剧,为避免家族受到迫害和清洗,只能弃官隐居,率领家族迁徙到当时地处虽说敏感但是却纷争很少的边境城邑——丰邑中阳里的力村疃。

  刘清深知自己这一举动的影响,因其世袭了魏大夫一职,在避免遭到秦国迫害的同时也要防范魏国政府的追究,同时还要避免作为政治顷札的牺牲品,率领宗族逃离魏国控制而来到楚国边境的丰邑,甚至还隐姓埋名,改名“金流”、“金燃”。而当时的战国末年,各国都在不断地为国土而征战,无力去理会这位逃难的大夫,因此刘清等族人能安居于此地。

  在今江苏的丰县有刘清的坟茔,这座汉家祖宗陵园在“汉皇祖陵”内,墓碑上书“派沿唐尧卯金氏脉自成公子午茔”,刘清号“成公”。
  据刘恒心所著《刘邦与汉文化文集》记载:为避秦祸,刘氏取繁体“劉”字“卯、金、刀”之主笔,改姓为“金”,又称“卯金氏”。
  如此一来既可避秦祸又不忘先祖之家难史,在中国许多地方有个习俗,即是“活为金,死归刘”。活着可以姓金,而死后要归宗于刘氏宗族而恢复刘姓,遂后,他们把所避难的力村疃改名为“金刘庄”,作为劫于后生的纪念。
  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献焉。——班固《汉书•高帝纪》
  刘清生刘荣,字仁号,号“丰公”,即是刘邦的祖父。

  刘荣号“丰公”,有两种解释,其一:他是丰县令。
  这种解释受到丰县的归属所局限,丰县在战国时期是属于魏国还是楚国?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魏、齐、楚三国联合攻击宋国,宋国灭亡,三国分其土地。丰邑是被魏国瓜分还是楚国,至今已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丰邑地处边境,交通条件便利,人口稳定。魏、楚两国不可能将这一城邑交由对方。所以,丰邑的名争暗斗也肯定长期存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也使得丰县及沛县附近的狭小区域,或许获得了历史短期,但地区较长期的稳定局面。

  其次,战国时期的官吏选用,除了立功仕进、献策对策、亲亲入宫、推荐任能、招聘应征之外,还有卖官鬻(yù)爵,即是在商品交易的影响下,官爵也能当作一种特殊商品,贵家豪族可以随便花钱买官做。靠家资而当官,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秦国吕不韦“奇货可居”可为范本,而后还有魏国的张耳。因此,刘荣当然也能靠家资买官,“丰公”即是丰县的县令(至于刘荣是否依靠资本成为丰公,已无从可考)。战国时期,只有楚国把一县之长称为县公。如此一来,笔者甚不明白,丰县是魏国之地吗?

  举个例子:熊胜封于白地(今河南息县东),号为“白公”,即是大家熟悉的白公胜;后有刘邦称为“沛公”,这比较特殊,因秦末战乱,刘邦以沛县作为根据地起义对抗秦朝,在起义军的拥戴下,自称沛公,以甚至于称帝后讨淮南王黥布归到故里,将丰邑和沛县作为自己的封邑;夏侯婴称为“滕公”,即在封爵中被封以滕县作为封地,所以世称滕公;曹参被刘邦封为“戚公”,即是戚县令;项羽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封地在鲁邑。

  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班固《汉书•高帝纪》
  学者对“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这句含糊的话也有千百万种的解释,笔者也针对这九个字冥思苦想,也有了自己的总结和看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