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本主义:资本网霸天下》
第12节作者:
自由霏霏 我之所以把“刘易斯拐点”列为重点来讨论,是因为劳动力资源决定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命运。。。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在制造业竞争激烈企业不敢擅自提高商品价格的前提下,GDP的增长当然是通过企业增加产量(尤其是增加出口商品数量)来实现的。而制造业增加产量的手段无非是增加用工岗位,增加劳动者工作强度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三种方式。从人口出生率统计表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非富,每年社会上都会新增上千万的待就业人口,企业经营者正是凭借着非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扩大生产并迫使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了GDP每年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长的局面。
时间进入到2011年,中国新增的劳动力资源与每年退休(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量接近了平衡,同时伴随着(粮价上涨形成的)农民工返乡潮,留学潮与移民潮的同时出现,中国的非农劳动力已经从增长迅速进入到下降的时代。(因为农民收入长期偏低,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人数也在2010年达到了极限。在2011年随新增劳动力人口的下降,退休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也进入到了拐点)。。。之前中国GDP每年的增长都是通过劳动力资源增加来实现产量的增加。而今年开始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突然转向为下降,那么靠增加产量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伴随着1991年之后人口出生率进入快速下降趋势,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现像在未来也必然会越来越严重。“用工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依靠增加产量来实现GDP增长的模式已经无法延续。(如果说GDP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就业人口的增加,那么反过来说就业人口的下降也必然会遏制GDP的增长。中国主流的观点是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将提供100万个工作岗位。那么反过来说如果十二五经济增长每年预计为7%,那么每年就需要新增700万的劳动力人口与之相对应。)
近20年劳动者工资涨幅滞后于GDP的增幅,最本质的市场根源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2011年随随着劳动力卖方市场的到来,工资增幅高于GDP增幅的趋势已经形成趋势。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在劳动力短缺与劳动者工资上涨的双重趋势下,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撤离潮已经无可逆转,并且未来还会呈现向中端企业蔓延的态势(加工贸易型企业的撤离将最为严重)。。。中国是加工贸易大国,如果外贸出口企业停滞增长或出现撤离潮,那么必然伴随着外贸顺差的逐步降低甚至转负(外贸顺差快速降低的局面已经在2011年出现)。而这也意味着拉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这架马车即将彻底熄火!
日期:2011-07-25 02:20:24
第二节,无法继续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
一,从人口出生率统计表可以看出,80后对楼市的爆发性需求已经接近了尾声。。。同时随着投资楼市观念的深入民心,大多数家庭也实现了对未来需求的超前储备。。。可以说楼市刚性需求的顶峰已经结束,未来楼市的刚性需求会随“人口出生率的逐步下降”以及“死亡率的逐步上升”逐年下滑。
二,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与壮大,中国楼市已经形成了一个容量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市场。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继续增长就必须依靠更加庞大后续资本投入。。。“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已经让中国的贸易顺差不可持续,没有了贸易顺差央行也就没有了增加货币投放的基础。没有了庞大的增量信贷支持,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不可能保持高速增长趋势。(虽然短期内因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国际热钱仍然处于流入的态势,但央行如果依据“热钱”来增加货币供应,无疑会进入短债长投的资金链陷阱。其中蕴含的债务风险是中国政府所不能承受的。)
三,外贸盈余对应着国民财富的增加。处于“刘易斯拐点“的中国,国民财富增加的动力已经不足。。。虽然在经济困难的时期逆势增加货币投放符合大多数即得利益者的利益,并且这种方法在09年也使用过。但实际情况是09年商业银行投入十几万亿救市信贷是建立在“经济状况将在未来恢复”预期之下的短期救市行为,也正因为09年与10年中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及楼市刚需的全面爆发,才(暂时)避免了商业银行坏帐危机的爆发。。。但当今的情况与09年完全不同,“刘易斯拐点”之后的中国实体经济即将进入滞胀周期,如果央行逆势放松货币政策,用扩大信贷的方式继续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就会让楼市沦为银行与投资者共同炒作的投机市场,而越来越大的投机泡沫必须依靠更加宽松的货币供应才能保持不破。央行一但陷入了“靠印钞维护楼泡沫不破”的恶性循环,货币供应就会随楼市的泡沫的扩大疯狂增加。一但未来货币供应不足,楼市就会被投机者砸成一片废墟,银行业的坏帐就会全面爆发,乃至全面摧毁中国的金融系统。
正是因为信贷推动楼市泡沫的不可持续以及中国楼市刚需的下降预期,才让中央下决心严格控制与楼市相关信贷的投放。
四,考虑到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十二五时期仍然有着维护经济平稳转型避免硬着陆的意义。中国政府在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来遏制楼市投资冲动的同时,大规模进行保障房投资建设作为房地产投资的下滑的缓冲,其目地是为中国经济的平稳转型保驾护航。(虽然中国楼市的辉煌时期已经远去,但每年仍然存在上千万套的刚性需求,这也是政府敢于大规模进行保障房投入的根本原因)。。。2011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如果去掉与保障房相关的增量投资,就可以发现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出现了萎靡。
五,随着地方政府卖地收入的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将会下降。。。劳动力不足和信贷紧缩也将遏制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
综上所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辉煌的顶峰”正在远去,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放缓甚至形成回落的趋势正在酝酿。
日期:2011-07-25 02:21:23
第三节,滞胀危机
中国前1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所谓三驾马车实际上仅是出口与投资双轮驱动。一但中国外贸顺差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步进入低迷周期,中国经济必然会停滞增长。
与此同时,劳动者工资持续的上涨必然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持续上升。。。劳动者收入持续增长也成为了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高涨的强劲动力(如果两年前麦当劳的奶昔卖12元,其销量可能就会大幅下降,原因就是太贵!但今天卖当劳奶昔涨价到12元,大家可能还会买,因为工资也涨了)。。。并且在缺少了楼市这个蓄水池之后,中国通胀的环境也必然更加恶劣。(真实情况是----国内全面通货膨胀已经爆发)
当然中国爆发通胀还由超发货币,国际大宗商品涨价等原因造成。但这些因素并不属于本轮通胀当中的重要变量,所以本文对这些因素不再做详细讨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经济的滞胀危机正在快速形成。并且中国经济未来的滞胀形势还会随着劳动力资源的持续减少而越发严峻。
日期:2011-07-25 02:22:35
第四节,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持续,且无法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经济状态。
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表现
1,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由于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企业也因此失去了升级转型的内需保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