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修练,应该从“估值”开始》
第17节作者:
回形镳 日期:2011-07-22 19:58:02
(接上节)
哪么,现在咱们营商的,是如何理解产品、商品的“文化价值”呢?
看看英国现在就是卖条狗给咱们,也把这条狗的爷爷是谁,奶奶是谁,老爹是谁,老娘是谁,……;各取得了什么“赛狗会”的名衔,都清清楚楚整理成“狗档案”给买家。
他娘的~,这就成一条“有文化”的狗了,还值20万人民币大元。其中:100元是狗肉钱,其余199900元是“文化钱”。
你买不买?
你不买吧,还融不进他们的“高尚圈”,做不来他们的生意。
买吧?不就条狗嘛,怪心疼钱钱的。而且买了,还得买他们上百万的“积嘎”,还得买他们上千万的赛马,这才配套,这才能做他们的生意。否则,咱就是花血汗钱买块“金劳”,他们也得说咱们是小商贩、暴发户,好生意还不给咱做。
靠靠靠~,咋他们的“文化”这么贵捏?好像咱的钞票就不是辛苦钱、血汗钱似的。
可不比咱们,一扮成老百姓就可以低调发大财,花小钱就能做生意,除了防城管,再防着骗子就可以赚钱了。
当然了,现在咱的文化也慢慢值钱了,最起码咱的古董都能论件卖个半十亿的嘛~。
“有文化”的社会,“文化人”都很值钱的。嗓子好+专科培训的,在歌剧院里吼几声,钞票都大把进的。没专科培训,却有明星的底子,麦当娜、杰克逊什么的,粉丝一大堆,也能算做“文化人”之列,也满裤兜都是钞票。
《星光大道》这类“新人出位秀”,全世界都有。初看时还以为是比划谁秀得新奇,谁能出彩出位。看出味了,原来还是比划拉各地、各人的文化底蕴事。毕竟是一关一关过的,总就那点噱头,观众一会就看腻了,人气指数就下来了。要在这些“出位秀”中过关斩将,到最后都得有一个专门的班子为之“文化策划”,才能保证台台出彩、场场出彩的。
冯小刚的电影敢吹牛逼说:“票房值的保证!”就在于这国内导演的人生、人文底子厚,拍出了啥《大腕》呵、《天下无贼》呵、《非诚忽扰》系列呵~,总能演活咱们观众自已的角色,说出咱心里的话,票房值当然有保证。
不同别的大导演似的,一过中年,就剩个追求“清纯回忆”和“夸张色彩”了。整得连销个自已的作品,也得踩别人赚辛苦钱的煤老板一脚,说啥煤老板把天下美女都占着了,整得天下无清纯美女了。靠~,这世道的美女们,单靠“清纯”就能生存生活的吗?看看今天的清纯美女,进你们演艺界这染缸,会变成啥样再说吧~。反正近些年,演艺界大伙都瞧透了,也别把自嘎描得太白。
——靠踩别人出位的,在营销学中也确实是台戏,叫“反向营销”。但技巧得相当讲究,一般是文化底蕴不深的,与品牌文化厚的形成一种“反向对比”,就容易把自嘎拉上位了。
比方前面说的DHL与UPS之争,百事可乐前期也对可口可乐进行过这种“反向营销”。
但如果在国内都是“大宗师”、“大哥大”了,就别使这套了。乱使“反向营销”反倒拉底了自嘎的功架,显得挺没文化底子的。
更何况踩的是终端消费者?
结果那啥“山楂”的,票房真成渣渣了。
话说回来,咱商家们都会利用这些“文化场合”,推销自嘎的商品。
谁叫“有文化”的商品,就是卖个大价钱,消费者也脚得不冤。概因一用咱的产品,就=看到了麦当娜。
所谓“有钱难买心头好”嘛,咱让消费者花钱买了心头好,消费者花了钱还得感谢咱们呢——咱可不是赵本山卖拐,而是“投其所好”消费心理的学问,消费者消费咱“有文化”的产品,凭空得了一份愉悦感,甚至有一种“幸福感”撒~。
有人说现在奢侈品消费是啥“精神鸦片”,这就过了。消费者买了“心头好”,心头就有一种充实感,对自嘎就有一种自信感、成就感;不像抽大烟,就个飘忽忽虚幻的。
自然,咱不怕请文化人们替咱们做广告——让文化人们猪笼入水,咱也猪笼入水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