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他是高仙芝的铁杆兄弟、生死之交。在高仙芝于怛罗斯之战后沉寂,就由封常清接手安西都护府了!
张义潮,则是晚唐时人,他自少崇拜封常清,可以说是受封常清感召而于西域做出一番事业的英雄。他,也正是『归义军』政权的创建者。
日期:2012-04-15 20:52:24
(22)
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之战,虽然唐朝战败了!
可是,大食真的胜利了吗?
在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并没能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原本在中亚的霸权,其势力依然止步于葱岭而未能再向东寸进。
此外,从战斗的具体过程来看,阿拉伯一方竟让高仙芝“深入七百里”。
也就是说,伊斯兰虽然胜利却也只是被迫防守的被动一方,唐朝则是主动进攻的一方。
在怛罗斯之战中立下大功的伊斯兰名将艾卜穆斯林不久就因为功高震主而被阿拔斯王朝的君主“哈里发”给肃清了!
另外,伊斯连教发展到当时,对于教义与条规已经衍生了种种不同的意见而形成诸多教派,这些教派就成了“异端”而与阿拔斯统治阶层不断发生冲突、抗争。
阿拉伯虽然胜利了却没能取得唐朝在西域的寸地。
不过,怛罗斯之战还是让阿拔斯王朝完全控制了中亚,使西域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高仙芝为了与伊斯兰决战而下了大血本,调动大量精锐兵马,使得安西都护府在怛罗斯之战后损失惨重,精锐损失殆尽。
之后,封常清接任安西节度使,在他的努力之下,安西都护府的实力逐渐恢复。
这时,吐蕃则想利用唐朝与大食帝国两败俱伤的机会,趁机制霸西域。
但是,仅仅接手安西都护府两年的封常清却在公元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
眼看着大唐在西域又要风生水起的时候,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辉煌鼎盛的唐王朝从此走向没落。
高仙芝与封常清一同从西域被调回内地平乱,可是他们之前在与吐蕃、伊斯兰的激战中已经损失太多精锐军士了,而西域又不能不留兵马。于是,两人只能带很少的西域劲卒入内地。因此,高仙芝与封常清不得不招募完全没有经验的新兵入伍平叛。
更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唐朝统治阶层不懂装懂、越指越灰,给高仙芝跟封常清扯了不少后腿。
最后,高仙芝跟封常清因平叛失利而被罗织种种罪名处死。
封常清在临终之前上了一道表章,先陈述自己东京失陷后之所以败逃,不是为了苟全性命,而是为了保有用之身为国效力,并向唐玄宗详细讲解了对安禄山叛军的军事分析。
这篇《封常清谢死表闻》虽然没能感动已经老聩的唐玄宗,却流传广远让不少有志之士读来依然催人泪下,也因而激励了数十年后的一位大唐西域英豪──张义潮。
唐朝在花了九年的时间之后,终于平定安史之乱,但是国势衰颓已不可免。吐蕃王朝遂趁机占领了河西、陇右的大部分地区。
中原内地同西域之间就靠着的河西、陇右这一条窄窄的通道相连系,但在这时却被吐蕃完全掐断,西域唐军与内地的联系终于断绝。
然而,唐朝的西域守军依旧坚毅不屈力抗吐蕃,为大唐坚守西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这期间,唐朝看到了:在安史之乱之前,由于唐朝控制了西域的绝大部分地方,所以阿拉伯帝国不得不与吐蕃帝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唐朝,可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无力西顾;而吐蕃相继攻占陇右、河西、天山南北两路。在吐蕃独大西域的情况之下,阿拉伯与吐蕃已经不再是盟友而转变成了竞争对手。
于是,唐朝策划了与阿拉伯、回鹘等诸国对吐蕃组成包围网。
于是,吐蕃不仅在天山东部地区同回鹘进行了大规模的冲突,在葱岭以西的西域地区也同阿拉伯帝国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表面看来,吐蕃在西域风光无限,但是长时间频繁的多线用兵,极大的损耗了其元气。
回历198年(公元813年-814年),马蒙登上了哈里发的宝座,成为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任君主。
马蒙派大军与吐蕃重启战端。阿拉伯军在锡尔河附近地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吐蕃在葱岭地区的势力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此后,虽然吐蕃又在西域夺回了一点土地,但是整体来说,已再也回不到以前对阿拉伯的优势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又因灭佛而被僧侣刺杀,统一的吐蕃王朝迅速崩溃,吐蕃在西域的统治也随之瓦解。
唐朝、吐蕃先后退出了西域,这时,同样在乱外患中崩解的回鹘则大批西迁,开始了西域人种突厥化和文化伊斯兰化的漫长的历史进程。
这批西迁而伊斯兰化的回鹘诸部落中,后来有一支就衍成了:喀拉罕王朝。
喀拉罕王朝将在稍后与后吐蕃、西夏展开敌友莫测的复杂纠葛。
不过,在此之前,喀拉罕王朝与后吐蕃、西夏之间还隔着一个势力而没有直接往来。
这一个隔开喀拉罕王朝与后吐蕃、西夏的势力,就是前面所说售傲封常清感召而成为大唐西域最后一道回光的张义潮所建立的──归义军。
日期:2012-04-16 21:38:22
■■■■■■■■■■■■
■<外篇──风起陇右>■
■■■■■■■■■■■■
(简体版)
宗喀王国立国的河州地方紧邻着的『陇右地区』(大约是今天的四川、甘肃、宁夏三省交界一带),其地:东有宋朝、西有宗喀、北有西夏。
陇右处于宗喀、西夏、宋朝的夹缝之间,注定了这一地区复杂的形势。
唐朝末年,吐蕃王朝崩解,吐蕃诸部落各据一方。在陇右地区,有许多盘据于泾、渭二水一带的吐蕃部落与羌族间杂比邻。
宋朝立国之初,其在陇右的疆域只及渭州(今平凉和宁夏泾原)、秦州(今天水市东部和中部)、成州(今成县)、阶州(武都)一线。
除此之外的陇右大部分地方,仍由吐蕃与羌族诸部落所占据。
宋初时期的“秦州”比唐朝时期的秦州,范围要小得多。
宋初所辖的“秦州”只有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及附近的清水、秦安、张家川及礼县、西和等地而已。
至于,唐朝时同属秦州的今天的静宁、庄浪大部和通渭县东部,则都由吐蕃与羌族诸部所掌握。
今天的甘肃省东部是泾、渭二水发源地,在唃厮啰时期的11世纪初叶,有很多吐蕃族部居住在泾、渭二水的上游谷地。
此时,西夏的势力已经从河套平原扩张到贺兰山,而与中原连接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相邻。
西夏的东方是称雄东亚的宋辽两强,以西夏当时的时力仍不足以与宋辽争雄。
所以,西夏欲扩张势力,只能西进河西走廊,或南进泾、渭二水的上游。
邻近宋界的陇右吐蕃部落或因受到西夏的威胁,或因惧于宋朝威势,遂依附宋朝。宋朝为了防御西夏南侵,也委任泾、渭二水上游的吐蕃各族部的大小首领,担任各级官吏,招抚其下属人民屯田。
泾、渭二水上游的吐蕃各族部因邻近汉地而习俗与汉民相近,过着定居生活,史书称其为“熟户”,由宋朝委任各部落头领为宋朝官吏。
「熟」,是相对于「生」的一种概念。熟户是指文明较开化,且接受政府管辖的部族。生户则是指文明尚未开化,且不接受政府管制的部族。
这些熟户虽然名义上是宋朝的官吏,实质上却犹如独立王国一般。
宋朝为了将在泾、渭上游地区的吐蕃诸部纳入掌握,而推行寓兵于民的屯田政策,并向蕃人昭示其应守的法律。同时,宋朝还征调这一地区各吐蕃与羌部诸的人力,筑堑、浚壕、立栅、修建堡砦,以防御西夏入侵。
在宋朝往陇右扩张的同时,西夏也试图将其势力伸入陇右地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